大理茶馬古道旅游攻略(大理的茶馬古道經過哪些地方)
導讀:大理茶馬古道旅游攻略(大理的茶馬古道經過哪些地方) 哀牢山茶馬古道有哪些打卡圣地? 茶馬古道路線 茶馬古道旅游
哀牢山茶馬古道有哪些打卡圣地?
景區(qū)簡介
哀牢山茶馬古道
? ? 新平境內的茶馬古道總長100多公里,它穿越哀牢山心腹之地,多為無人區(qū),解放前,中原絲棉、云南茶鹽從這里遠銷泰、緬,番邦珠寶玉石、普洱茶鹽、上貢珍品從這里運銷中原。
? ? 茶馬古道景區(qū)距離國家級特色小鎮(zhèn)戛灑44公里,全長1835米,景區(qū)內的明清煉鐵爐遺址、古驛站遺址、千家寨遺址、鐵匠鋪遺址、馬踏石穿、風雨橋……仿佛活化了馬幫這一段段傳奇的歷史。
電話
0877-7011116
門票
進山免費,石門峽40元;茶馬古道20元;隴西世族莊園10元,金山丫口10元
開放時間
08:00-17:00;停止入場時間:17:00 (1月1日-12月31日 周一-周日)
? ? 大家應該都聽說過茶馬古道,但是很多人未必知道茶馬古道就位于云南哀牢山的心腹之地,而且至今幾乎還是荒山野嶺無人區(qū)。茶馬古道所經之地既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險要地勢,也有“一山分四季,隔里不同天”的特殊氣候,在交通十分不便的古代山區(qū),這條古道因其所蘊含的經濟價值與政治價值,曾經長期屬于土司、商霸與兵匪的必爭之地。
? ? 根據網絡資料,茶馬古道的線路主要有兩條:一條從四川雅安出發(fā),經瀘定、康定、巴塘、昌都到西藏拉薩,再到尼泊爾、印度,國內路線全長3100多公里。另一條路線從云南昆明或普洱茶原產地出發(fā),經大理、麗江、中甸、德欽,到西藏邦達、察隅或昌都、洛隆、工布江達、拉薩,然后再經江孜、亞東,分別到緬甸、尼泊爾、印度,國內路線全長3800多公里。我和趙博士游覽的哀牢山茶馬古道景區(qū)距昆明大約260公里,隸屬于新平縣嘎灑鎮(zhèn)耀南村,這里應該還是第二條線路的起始區(qū)域。
? ? 顯然,如今的茶馬古道景區(qū)只是原始古道十分微小的一段,幾乎一個多小時就能轉完走出來,但從密布的古代遺址看,這里曾經是古道中非常重要的關隘和繁華的小鎮(zhèn),商販們行至此處需要歇腳打尖,補充行囊和娛樂放松。想一想開車進山那幾個小時的盤山路、還有至今沒有開發(fā)開放翻山越嶺? ?古道,以及綿延數千公里途徑滇南藏南再到印度尼泊爾的征程,可以想象出千百年來的茶馬古道何其艱辛與漫長。哀牢山綿延數百公里,山勢巍峨雄壯植被豐茂,半山腰上常見懸崖絕壁,如今游客所見的壯美景色,在行走古道的先人眼里,或許都是危及生命的一道道難關。
千家寨古城遺址,如今只能看見十余家房屋的殘垣斷壁,而且大多是凸起于地表的一小段墻壁。這里能稱之為“千家”和“古城”,想必曾經輝煌過。還有路旁的明代煉鐵爐、清代煉鐵爐、鐵匠鋪遺址以及客棧賭場遺址等,說明這里對鐵器的需求量很大,釘馬掌能用多少鐵呢,顯然鑄鐵打鐵的主要用途是生產防身武器,這意味著行走茶馬古道是一次高風險的旅程,販貨的馬幫是把腦袋掖在褲腰帶上討生活,途中遇到集鎮(zhèn)放松放縱一下也在情理之中,千家集提供吃喝玩樂一條龍服務也就順理成章了。
據說,古時候每天大約有800多匹騾馬、1000多商人行走在哀牢山茶馬古道上。帶出去華夏的茶葉、絲綢布匹和各種百貨手工制品,馱回來西域特產和野生動物的皮毛,當然少不了馬匹。馬幫往返走一趟需要三個月至半年,這條古道不知上演了多少悲歡離合。國內的茶馬古道景區(qū)有多個,從我們參觀的哀牢山茶馬古道遺跡看,很多道路都是石頭臺階,有些地方還比較陡峭或狹窄,想必那些駝著沉重貨物的騾馬也一定非常幸苦。少部分路段是由煉鐵的礦渣鋪成,也算見證了歷史的滄桑。
? ? ?古道之始可以追溯到唐朝,至元朝已頗具規(guī)模,明清時期則最為繁盛,衰落于民國時期也在意料之中,畢竟交通渠道越來越多且越來越便捷了。據考證,康藏高寒地區(qū)的藏民們?yōu)榱诉m應環(huán)境,逐漸形成喝酥油茶的生活習慣,酥油茶使藏民在攝入高脂高熱的同時幫助分解脂肪防止燥熱,但藏區(qū)不產茶,而內地民眾和軍隊都需要大量的騾馬且供不應求。于是,具有互補性的茶和馬的交易即“茶馬互市”便應運而生。在此基礎上,以貨易貨的種類逐漸擴大,茶馬古道的作用也直追絲綢之路。
茶馬古道的歷史使命早已終結,如今行走在這條擁有1500多年歷史的古道上,踏著前人浸滿汗水和血水的足跡,還能感受到一代代先民舍命追求美好生活的夢想與勇氣。這里曾經回蕩過的歡歌也好、悲歌也罷,如今都成了模糊不清的山谷回音,身臨其境并且用心傾聽才能感受一二。今日我等的逍遙游其實來自不易,且行且珍惜。
茶馬古道路線
中國西南地區(qū)已有2000多年歷史的重要商路茶馬古道路線至少有5條。
1.一般所說的茶馬古道主要路線是從云南的西雙版納、思茅、普洱、臨滄、保山、大理、麗江,經迪慶及西藏的昌都、拉薩等地后,進入印度、尼泊爾等南亞地區(qū)。
2.從四川的雅安出發(fā),經涼山后,交匯云南麗江,再經迪慶、西藏等地后,進入尼泊爾。中國社會科學院少數民族文學研究所研究員降邊嘉措經多年研究和實地踏勘,發(fā)現(xiàn)除上述兩條路線外,茶馬古道還有3條較為重要的路線。
3.以現(xiàn)在的青海省西寧市為起點,經玉樹地區(qū),再到昌都,或通過黑河至拉薩。降邊嘉措解釋說,青海本身不產茶,西寧只是個集散地,茶葉遠從湖廣地區(qū)運來。他還認為,這條線路向東西兩端延伸得更長。
4.西藏的阿里。
5.還有另外一條“茶馬古道”,它是絲綢之路的延伸。這條路線由于高寒缺氧,人煙稀少,過往商旅不多。但這條路可以直達印度和尼泊爾等南亞國家,具有相當的重要性。
茶馬古道旅游
茶馬古道源于中國古代西南邊疆的茶馬互市,興于唐宋盛于明清,二戰(zhàn)中后期最為興盛。茶馬古道是一個交通網絡——川藏道、滇藏道與青藏道(甘青道)三條大道,以川藏道開通最早,運輸量最大。茶馬古道是一個非常特殊的地域稱謂,是一條世界上自然風光最壯觀,文化最為神秘的旅游絕品線路,它蘊藏著開發(fā)不盡的文化遺產。
茶馬古道,源于古代西南邊疆和西北邊疆的茶馬互市,興于唐宋,盛于明清,二戰(zhàn)中后期最為興盛。茶馬古道分川藏、滇藏兩路,連接川滇藏,延伸入不丹、尼泊爾、印度境內(此為滇越茶馬古道),直到西亞、西非紅海海岸。陜甘茶馬古道,由明代陜西商人與古代西北邊疆的茶馬互市形成。而此時所謂的茶馬古道主要的運輸工具是駱駝。而茶、馬,指的是販茶換馬(這里的茶和馬均是商品)。之所以用駱駝是因為明朝時要有數百萬斤茶葉要販運(從四川到西北),到清朝時達到了數千噸,馬不能勝任,所以用駱駝。由于明清時政府對販茶實行政府管制,販茶分區(qū)域,因此陜甘茶馬古道是當時唯一可以在國內跨區(qū)販茶的茶馬古道。川藏茶馬古道始于唐代,東起雅州邊茶產地雅安,經打箭爐(今康定),西至西藏拉薩,最后通到不丹、尼泊爾和印度,全長近四千余公里,已有一千三百多年歷史,具有深厚的歷史積淀和文化底蘊,是古代西藏和內地聯(lián)系必不可少的橋梁和紐帶。
茶馬古道是一個交通網絡——川藏道、滇藏道與青藏道(甘青道)三條大道,以川藏道開通最早,運輸量最大。茶馬古道是一條人文精神的超越之路,更是歷史文化的載體。
茶馬古道風景區(qū)地處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區(qū),氣候溫和濕潤,可謂冬無嚴寒,夏無酷暑,1、2月稍冷,7、8月較熱而無持續(xù)高溫,其他各月均為氣候舒適季節(jié)。因地處高山,早晚偏涼。年平均氣溫16.2——17.6攝氏度,無霜期長達275天,日照1335.8小時,降水1706.1毫米。
茶馬古道風景區(qū)位于湖南省益陽市安化縣境內,距離益陽市區(qū)150公里。素以南方最后一支馬幫和最完整的茶馬古道遺存著稱于世,這里保留了原生態(tài)的高山民居風光和峽谷風光,遠離塵囂,秀美獨特,故被稱為“高山之城,茶馬遺風”。茶馬古道風景區(qū)是一處融山水風光和歷史文化于一體的風景區(qū)。在這里,您可以體驗騎馬觀光的樂趣,也可以探尋馬幫文化的歷史遺存。景區(qū)內林秀水美,山高谷深,集“雄、奇、險、秀、幽”等風景特色于一身:
雄者:景區(qū)內峽谷深澗,危崖聳立,雄渾有力,氣勢磅礴,充滿雄偉之美。
奇者:景區(qū)內處處可見奇峰怪石,或擬人,或擬獸,形態(tài)各異,氣象萬千,造型豐富,鬼斧神工。險者:景區(qū)內的游道大多依崖壁而建,雖然增加了足夠的安全措施,仍不失驚險刺激,正如古詩云“棧道依松劃,危樓疊石連”。秀者: 即秀麗之美。景區(qū)內林木蔥郁,溪水潺潺,陰柔共媚。遠山逶迤,四季繁花,蒼翠欲滴,富有高山民居特色的木屋民居掩映期間,秀美極致。
幽者:乃幽深、幽靜之美。這里山高谷深,群山圍閉,遠離塵囂,是超脫逸世、凡塵不染之佳境。行于林間小道,便會油然產生超凡、隱逸之情,是閑暇度假,修心養(yǎng)性的風水寶地。有詩贊曰:“古壁嶙峋跨石臺,悠然盤徑絕塵埃,一溪水色浸臺徑,四面濤聲入玉杯”。
茶馬古道風景區(qū)下轄三個單元景區(qū):關山峽谷游覽區(qū)、高城文化體驗景區(qū)、川巖景區(qū)。關山峽谷以“雄、險”見長,適合探險攀爬體驗,驚險刺激;高城是體驗高山人家民俗民風以及安化茶文化的景區(qū),適合休閑度假,是厭倦城市喧囂的人們可以“讓心放下的地方”;川巖景區(qū)景觀秀美奇特,陰涼而幽雅,被人稱作“騎在馬背上的峽谷”,帶給人騎馬觀光的獨特體驗。
茶馬古道茶馬古道風景區(qū)在思茅(普洱)州普洱(寧洱)縣的那柯里村。可在思茅客運站乘坐開往普洱的班車,票價20元左右。
茶馬古道起源于唐宋時期的“茶馬互市”。因康藏屬高寒地區(qū),海拔都在三四千米以上,糌粑、奶類、酥油、牛羊肉是藏民的主食。在高寒地區(qū),需要攝入含熱量高的脂肪,但沒有蔬菜,糌粑又燥熱,過多的脂肪在人體內不易分解,而茶葉既能夠分解脂肪,又防止燥熱,故藏民在長期的生活中,創(chuàng)造了喝酥油茶的高原生活習慣,但藏區(qū)不產茶。
麗江客棧位于海拔二千公尺的麗江束河古鎮(zhèn),是麗江首家集紅酒館.咖啡靜吧,火塘書屋,3D家庭影院與高檔客房為一體的特色主題客棧,建筑風格以納西民族特色結合現(xiàn)代休閑度假酒店理念進行設計,客棧內的十八間客房都是經過現(xiàn)代設計師和古典藝術家專業(yè)設計打造的,每間房間都是不一樣的風格,房內設施設備均按照超五星的規(guī)格配備[1]。客棧位于,麗江市束河古鎮(zhèn)石蓮寺旁88號(石蓮寺牌坊右側)
在橫斷山脈的高山峽谷,在滇、川、藏“大三角”地帶的叢林草莽之中,綿延盤旋著一條神秘的古道,?這就是世界上地勢最高的文明文化傳播古道之一的“茶馬古道”。其中麗江古城的拉市海附近、大理州劍川縣的沙溪古鎮(zhèn)、祥云縣的云南驛、普洱市的那柯里是保存較完好的茶馬古道遺址。
茶馬古道起源于唐宋時期的“茶馬互市”。因康藏屬高寒地區(qū),海拔都在三四千? ?以上,糌粑、奶類、酥油、牛羊肉是藏民的主食。在高寒地區(qū),需要攝入含熱量高的脂肪,但沒有蔬菜,糌粑又燥熱,過多的脂肪在人體內不易分解,而茶葉既能夠分解脂肪,又防止燥熱,故藏民在長期的生活中,創(chuàng)造了喝酥油茶的高原生活習慣,但藏區(qū)不產茶。而在內地,民間役使和軍隊征戰(zhàn)都需要大量的騾馬,但供不應求,而藏區(qū)和川、滇邊地則產良馬。于是,具有互補性的茶和馬的交易即“茶馬互市”便應運而生。這樣,藏區(qū)和川、滇邊地出產的騾馬、毛皮、藥材等和川滇及內地出產的茶葉、布匹、鹽和日用器皿等等,在橫斷山區(qū)的高山深谷間南來北往,流動不息,并隨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而日趨繁榮,形成一條延續(xù)至今的“茶馬古道”。
“茶馬古道”是一個有著特定含義的歷史概念,它是指唐宋以來至民國時期漢、藏之間以進行茶馬交換而形成的一條交通要道。具體說來,茶馬古道主要分南、北兩條道,即滇藏道和川藏道。滇藏道起自云南西部洱海一帶產茶區(qū),經麗江、中甸(今天的香格里拉縣)、德欽、芒康、察雅至昌都,再由昌都通往衛(wèi)藏地區(qū)。川藏道則以今四川雅安一帶產茶區(qū)為起點,首先進入康定,自康定起,川藏道又分成南、北兩條支線:北線是從康定向北,經道孚、爐霍、甘孜、德格、江達、抵達昌都(即今川藏公路的北線),再由昌都通往衛(wèi)藏地區(qū);南線則是從康定向南,經雅江、理塘、巴塘、芒康、左貢至昌都(即今川藏公路的南線),再由昌都通向衛(wèi)藏地區(qū)。
需要指出的是,以上所言只是茶馬古道的主要干線,也是長期以來人們對茶馬古道的一種約定成俗的理解與認識。事實上,除以上主干線外,茶馬古道還包括了若干支線,如由雅安通向松潘乃至連通甘南的支線;由川藏道北部支線經原鄧柯縣(今四川德格縣境)通向青海玉樹、西寧乃至旁通洮州(臨潭)的支線;由昌都向北經類烏齊、丁青通往藏北地區(qū)的支線,等等。正因為如此,有的學者認為歷史上的“唐蕃古道”(即今青藏線)也應包括在茶馬古道范圍內。也有的學者認為,雖然甘、青藏區(qū)同樣是由茶馬古道向藏區(qū)輸茶的重要目的地,茶馬古道與"唐蕃古道"確有交叉,但"唐蕃古道"畢竟是另一個特定概念,其內涵與“茶馬古道”是有所區(qū)別的。而且甘、青藏區(qū)歷史上并不處于茶馬古道的主干線上,它僅是茶葉輸藏的目的地之一?!安桉R古道”與“唐蕃古道”這兩個概念的同時存在,足以說明兩者在歷史上的功能與作用是不相同的。
歷史上的茶馬古道并不只一條,而是一個龐大的交通網絡。它是以川藏道、滇藏道與青藏道(甘青道)三條大道為主線,輔以眾多的支線、附線構成的道路系統(tǒng)。地跨川、滇、青、藏,向外延伸至南亞、西亞、中亞和東南亞,遠達 歐洲。三條大道中,以川藏道開通最早,運輸量最大,歷史作用較大。本文僅就川藏茶馬古道論述,它道則非本文所及。
茶馬古道中的滇、藏路線是:西雙版納-普洱-大理-麗江-香格里拉-德欽-察隅-邦達-林芝-拉薩。到達拉薩的茶葉,還經喜馬拉雅山口運往印度加爾各達,大量行銷歐亞,使得它逐漸成為一條國際大通道。這條國際大通道,在抗日戰(zhàn)爭中中華民族生死存亡之際,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
據史料記載,中國茶葉最早向海外傳播,可追溯到南北朝時期。當時中國商人在與蒙古毗鄰的邊境,通過以茶易物的方式,向土耳其輸出茶葉。隋唐時期,隨著邊貿市場的發(fā)展壯大,加之絲綢之路的開通,中國茶葉以茶馬交易的方式,經回紇及西域等地向西亞、北亞和阿拉伯等國輸送,中途輾轉西伯利亞,最終抵達俄國及歐洲各國。
從唐代開始,歷代統(tǒng)治者都積極采取控制茶馬交易的手段。唐肅宗至德元年(公元756年)至千年元年,在蒙古的回紇地區(qū)驅馬茶市,開創(chuàng)了茶馬交易的先河。北宋時代,茶馬交易主要在陜甘地區(qū),易馬的茶葉就地取于川蜀,并在成都、秦州(今甘肅天水)各置榷茶和買馬司。元代時,官府廢止了宋代實行的茶馬治邊政策。到了明代,又恢復了茶馬政策,而且變本加厲,把這項政策作為統(tǒng)治西北地區(qū)各族人民的重要手段。明太祖洪武年間,上等馬一匹最多換茶葉120斤。明萬歷年間,則定上等馬一匹換茶三十篦,中等二十,下等十五。明代文學家湯顯祖在《茶馬》詩中這樣寫道:“黑茶一何美,羌馬一何殊?!薄扒捡R與黃茶,胡馬求金珠?!弊阋姰敃r茶馬交易市場的興旺與繁榮。至清代,茶馬治邊政策有所松弛,私茶商人較多,在茶馬交易中則費茶多而獲馬少。清朝雍正十三年,官營茶馬交易制度終止。茶馬交易治邊制度從隋唐始,至清代止,歷經歲月滄桑近千年。在茶馬市場交易的漫長歲月里,中國商人在西北、西南邊陲,用自己的雙腳,踏出了一條崎嶇綿延的茶馬古道。
所謂茶馬古道,實際上就是一條地道的馬幫之路。茶馬古道的線路主要有兩條:一條從四川雅安出發(fā),經瀘定、康定、巴塘、昌都到西藏拉薩,再到尼泊爾、印度,國內路線全長3100多公里;另一條路線從云南普洱茶原產地(今西雙版納、思茅等地)出發(fā),經大理、麗江、中旬、德欽,到西藏邦達、察隅或昌都、洛隆、工布江達、拉薩,然后再經江孜、亞東,分別到緬甸、尼泊爾、印度,國內路線全長3800多公里。在兩條主線的沿途,密布著無數大大小小的支線,將滇、藏、川“大三角”地區(qū)緊密聯(lián)結在一起,形成了世界上地勢最高、山路最險、距離最遙遠的茶馬文明古道。在古道上是成千上萬辛勤的馬幫,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在風餐露宿的艱難行程中,用清悠的鈴聲和奔波的馬蹄聲打破了千百年山林深谷的寧靜,開辟了一條通往域外的經貿之路。在雪域高原奔波謀生的特殊經歷,造就了他們講信? ?、重義氣的性格;鍛煉了他們明辨是非的勇氣和能力。他們既是貿易經商的生意人,也是開辟茶馬古道的探險家。他們憑借自己的剛毅、勇敢和智慧,用心血和汗水澆灌了一條通往茶馬古道的生存之路、探險之路和人生之路。歷史已經證明,茶馬古道原本就是一條人文精神的超越之路。馬幫每次踏上征程,就是一次生與死的體驗之旅。茶馬古道的艱險超乎尋常,然而沿途壯麗的自然景觀卻可以激發(fā)人潛在的勇氣、力量和忍耐,使人的靈魂得到升華,從而襯托出人生的真義和偉大。不僅如此,藏傳佛教在茶馬古道上的廣泛傳播,還進一步促進了滇西北納西族、白族、藏族等各兄弟民族之間的經濟往來和文化交流,增進了民族間的團結和友誼。沿途上,一些虔誠的藝術家在路邊的巖石和瑪尼堆繪制、雕刻了大量的佛陀、菩薩和高僧,還有神靈的動物、海螺、日月星辰等各種形象。那些或粗糙或精美的藝術造型為古道漫長的旅途增添了一種精神上的神圣和莊嚴,也為那遙遠的地平線增添了幾許神秘的色彩。從久遠的唐代開始,直到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滇藏、川藏公路的修通,歷經歲月滄桑一千余年,茶馬古道就像一條大走廊,連接著沿途各個民族,發(fā)展了當地經濟,搞活了商品市場,促進了邊貿地區(qū)農業(yè)、畜牧業(yè)的發(fā)展。與此同時,沿途地區(qū)的藝術、宗教、風俗文化、意識形態(tài)也得到空前的繁榮和發(fā)展。
如今,在幾千年前古人開創(chuàng)的茶馬古道上,成群結隊的馬幫身影不見了,清脆悠揚的駝鈴聲遠去了,遠古飄來的茶草香氣也消散了。然而,留印在茶馬古道上的先人足跡和馬蹄烙印,以及對遠古千絲萬縷的記憶,卻幻化成華夏子孫一種崇高的民族創(chuàng)業(yè)精神。這種生生不息的拼搏奮斗精神將在中華民族的發(fā)展歷史上雕鑄成一座座永恒的豐碑,千秋萬代閃爍著中華民族的榮耀與光輝。
●舊時,昌都溝通外地的人畜小道,是由人畜長期行走自然形成的。
●公元7世紀,吐蕃在青藏高原崛起。唐初,吐蕃南下,在中甸境內金沙江上架設鐵橋,打通了滇藏往來的通道?!袼未?,“關陜盡失,無法交易”,茶馬互市的主要市場轉移到西南。
●元朝,大力開辟驛路、設置驛站。
●明朝繼續(xù)加強驛道建設。
●清朝將西藏的郵驛機構改稱“塘”,對塘站的管理更加嚴格細致。
●清末民初,茶商大增。
●抗日戰(zhàn)爭中后期,茶馬古道成為大西南后方主要的國際商業(yè)通道。
●1950年前的昌都成為藏東的商貿中心。
●茶馬古道歷史線路主要有三條:即青藏線(唐著古道)、滇藏線和川藏線。
●滇藏線茶馬古道出現(xiàn)在唐朝時期,它大致與今滇藏公路相近似,即從今云南大理出發(fā),北上至劍川,再北上到麗江,過鐵橋城繼續(xù)沿江北上,經錛子欄至聿賚城,前行到鹽井,再沿瀾滄江北上至馬兒敢(今西藏芒康)。左貢,分兩道前往西藏:一道經由八宿邦達、察雅到昌都;一道徑直由八宿至波密,過林芝前往拉薩。
●歷史上滇藏線茶馬古道有三條道路:一條由內江鶴麗鎮(zhèn)汛地塔城,經過崩子欄、阿得酋、天柱寨、毛法公等地,至西藏;一條白劍川協(xié)汛地維西出發(fā),經過阿得酋、再與上一條道路相合至西藏;一條由中甸出發(fā),經過尼色落、賢島、崩于欄、奴連奪、阿布拉喀等地至西藏。其主要通道即與今滇藏線接近。
Hash:7031b12134b4d783460c64ec91233339463a7828
聲明:此文由 佚名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