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竹院湖和紫竹院公園的前世今生

紫竹院公園常去。一是因為離家近,是飯后舉步就可到的最方便的公園;二是因為這里有竹,可以讓人遠離俗氣。

紫竹院湖也常游,岸邊觀柳賞荷,看鴛鴦野鴨嬉戲;高興了夏天可湖上泛舟,冬天可湖面滑冰。

但今天,看了《北京晚報》發(fā)的一篇文章《魏公村:見證北京多元文化》,才知道高梁河發(fā)源于平地泉,也就是現(xiàn)在的紫竹院湖,紫竹院湖要比紫竹院公園早有不知多少年,而且在北京城的建城史中發(fā)揮過大作用。

回頭再查資料,終于明白了紫竹院湖的歷史。它原本是一個天然的湖泊,湖底有泉眼,積水成泊,水滿后溢出,與其他支流共同形成了古高粱河。

三國魏嘉平二年(250),征北將軍劉靖鎮(zhèn)守薊城,派遣丁鴻率軍士千人,在永定河修戾陵遏,開車箱渠,引水經(jīng)高粱河,開展灌溉,每年可灌溉農(nóng)田2000畝。景元三年(262)樊晨奉詔,改造戾陵遏,更制水門,延伸高粱河水道,擴展了灌溉面積。車廂渠是北京地區(qū)最早的灌溉工程,因所鑿河道成矩形斷面,形似古代國箱故名。直到唐末五代戰(zhàn)亂后,車箱渠失修,才最終淤塞殆盡。

金天德三年,公元1151年,海陵王完顏亮正式下詔,向天下宣布燕京將成為大金帝國的新國都——金中都。遼朝時的燕京因只是陪都,規(guī)模并不大,無法滿足金朝作為第一國都的需要,必須擴建。就在這一年,完顏亮讓尚書右丞張浩和工部尚書蘇保衡,負責新都城的營建。那時紫竹院湖等形成的高梁河水,只能勉強供應(yīng)百姓生活用水,水上運輸成了一個大難題。完顏亮為此果斷挖通了從昆明湖到澄鮮湖(紫竹院公園內(nèi))的人工河道,補充紫竹院湖的水量,從此河水便源源不斷涌入京城。

元朝建立后,元世祖忽必烈將北京定為大都。從1267年開始,歷時五年,在金中都的基礎(chǔ)之上興建元大都。建設(shè)過程中,非常注重依托北京現(xiàn)有的水系。忽必烈讓著名水利學家郭守敬開鑿通惠河,他看長河的水源充沛,且靠近城區(qū),就將長河與通惠河相連。長河緊鄰紫竹院公園北有一閘口,名為廣源閘,位于紫竹院與萬壽寺之間。廣源閘在郭守敬主持的白浮泉引水工程中是一座重要水閘,是節(jié)制通惠河之水的關(guān)鍵。閘橋落下時,閘東水深不滿一尺。提閘后,船只可從河面行駛而過。元代的廣源閘由上閘和下閘兩部分組成。上閘是今天的廣源閘,下閘現(xiàn)已無存。

明清三代的皇帝多次乘龍舟沿南長河到西湖玉泉山瀏覽,因廣源閘段水位落差較大,船只難于直航,該湖便被辟為藏龍舟的別港,成了皇帝換船之所。

明萬歷初年,太監(jiān)馮保在湖東岸建有雙林寺,雙林是馮的別字。位于紫竹院湖西北,南長河南岸,明代建有紫竹院,是萬壽寺之下院,在這里供奉觀世音菩薩。

到了明末清初,隨著統(tǒng)治者和民間信仰形式的變化,清朝統(tǒng)治者不再以興建佛寺來增加功德,紛紛在后宮進行祭拜。民間百姓也不熱衷于前往寺廟,而是轉(zhuǎn)向參加定期的廟會。有人作詩描繪了當時紫竹禪院的景象:“紫竹禪關(guān)迥,虛亭老樹前。檻低花影靜,林密鳥聲傳。鐘梵閑清書,池塘遍野泉。夕陽樓影下,歸騎破春煙?!庇纱丝梢姡敃r的紫竹院附近已經(jīng)失去了往日的繁華。

乾隆年間在此仿修具有江南水鄉(xiāng)風光的蘆花渡,俗名“小蘇州蘆花蕩”,還將南岸明代所修萬壽寺下院,更名為“紫竹禪院”。另在寺西側(cè)修行宮,原有匾為“福蔭紫竹院”。紫竹院由此得名。光緒年間重修。1900年遭“八國聯(lián)軍”洗劫,辛亥革命后上述景觀基本荒廢。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進行全面整修,1953年3月至7月完成挖湖堆山、修閘和筑環(huán)湖路工程,1954年完成公園綠化及公共設(shè)施建設(shè),并對外開放,定名紫竹院湖和紫竹院公園。此后,開辟第二水源 “雙紫渠”,再度深挖紫竹湖和逐步興建新景觀……最終形成了現(xiàn)在三湖兩島一堤一河一渠的基本格局。

Hash:08bb4b2a14c2841a027e2b9b622e88ccc97e1007

聲明:此文由 聽書讀書共分享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