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丘的“貞潔功德坊”?被譽為齊魯?shù)谝慌品?/h1>

在文祖鎮(zhèn)東北十華里處,群嶺環(huán)抱中,坐落著只有300口人、兩條街巷的閉塞山莊——— 郭家莊。在南街胡同入口處,赫然聳立著一座精美壯觀、磅礴大氣的“貞節(jié)功德牌坊”。牌坊高達8米,寬約4米,厚1.8米。兩側(cè)基座上皆刻有“圣旨”及“名標天府”和“爵秩崢嶸”,下邊刻有“贈登仕佑郎翰林院待詔郭允修孺人張氏坊,大清道光壬辰年(公元1832年)。牌坊兩邊柱石上有道光皇帝御書墨寶,對聯(lián)分別為:“寵錫存思黃麻詔 恩榮家慶柴泥封”,雕有“二龍戲珠”“盤屈青龍”“吊掛金鐘”“朝天猴”“寶葫蘆”等圖案,做工極為精細、考究。

若問及牌坊的來由,村里的長者會饒有興味地講述一段傳奇故事:

本村村民郭允修之妻張氏,命運悲凄多舛,乾隆四十二年(1777),其夫病故。她一直未曾再嫁,孤守寒門,代夫支撐著郭氏家族。她踮著三寸金蓮,天天起早貪黑出工上山,土里刨食。沿著其夫走過的細徑,五冬六夏爬坡越嶺、挑水灌禾,在山梁上踩平了一股長達3里寸草不生的蜿蜒石路,也便利了父老鄉(xiāng)親。后人立碑稱“思夫路”。

張氏端莊俊朗,本莊、鄰村的單身漢托人求親的踏平了門檻、(破了唇舌,她均已贍養(yǎng)雙親為由笑顏推脫。本村財紳的浪蕩少東,以幫裝糧倉登高入囤,借機羞辱張氏,她惱怒至極,掄起扁擔就把色鬼轟出門坎,使其一頭栽倒在地。當時盛傳的歌謠為:“婦道盡孝道,孤寡守二老,品端民敬重,張氏烈性嫂。”

其公爹打跑鐵,染上老寒腿頑疾,張氏四處打聽偏方土法。不顧山峭路險,鉆云破霧到凌霄崖上去采挖“透骨草”,為公爹天天燙洗。歷經(jīng)六載酷暑霜秋,風雨不輟。在群山峻嶺間“闖”出了一條光滑如洗的石板路,后人贊曰為“孝公徑”。

張氏的兒子郭存龍娶妻生有二子,老大郭士禮主動休學在家,替祖母分憂消愁。張氏便3次翻嶺跨澗,領(lǐng)長孫去前嶺一位巧石匠家拜師習藝,不慎途中落峪,摔折左腳,從此自嘲為“鐵拐張”。

張氏為讓兒子郭存龍攻讀成才,晚上摸黑紡線,白天蹬機織布,抽空還喂養(yǎng)兔仔羊羔,趕集換來銀兩。18歲那年,承龍去縣城就讀,結(jié)識了天資聰穎、品學兼優(yōu),但家境貧苦的學友康騰蛟,張氏聞知此事,承龍每次返校她都讓其帶兩份給養(yǎng)、衣被和銀兩,來接濟救助康騰蛟。大清道光八年,二人結(jié)伴進京趕考,承龍和騰蛟金榜題名,在京城任密閣校理,郭承龍官至翰林院待詔。

道光十二年冬臘,康騰蛟和郭承龍載譽榮歸故里探親??凋v蛟攜帶金銀、絲帛前去答謝承龍當年助學之恩。一番寒暄之后,郭承龍對康校理哭訴,資助都是遵祖母所為,并細說祖母清白守寡、積德行善、勤儉持家的一生功德,囑告康校理日后登朝進殿如能給祖母討個名分,也算全家報答了其養(yǎng)育之恩,了卻了一生心愿。

道光十二年四月(1832),康校理的奏折遞交朝廷,道光帝準奏,發(fā)旨為張氏豎立貞潔功德牌坊,責令翰林院設(shè)計圖紙,并御筆親書牌坊對聯(lián)及授金匾“恩壽榮光”?,F(xiàn)在,此匾仍珍藏于張氏后人郭光臣家中。

道光十二年夏,郭存龍從京城押送的八抬大轎將圖紙及所需銀兩等一齊浩浩蕩蕩星夜趕赴山東郭家莊。歷時倆月之余,精美絕倫的牌坊聳立落成。慶典那天,戲班連唱三天大戲以示祝賀。四鄰八鄉(xiāng)趕來瞻仰牌坊尊容的鄉(xiāng)親多達千余人。此時,郭存龍雙膝跪地抱著牌坊的立柱淚流滿面,誠謝皇恩。此時,張氏已病故謝世40余載了……

貞潔功德牌坊歷經(jīng)近二百年的滄桑風雨和“文革”劫難,有幸完好無損,鄉(xiāng)親們都親切而自豪地譽稱牌坊為“齊魯?shù)谝慌品弧惫仪f的“富貴門”、“榮耀門”。

作者:王紹忠

Hash:18f3777198c9c8c70147f1d9339e4b74ff62065f

聲明:此文由 佚名_351299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