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24條最美古道徒步美無止境
古道,顧名思義就是古時候的道路。從古道歷史和交通功能出發(fā),可以把浙江古道分為古驛道、商旅古道、名人古道和鄉(xiāng)野古道四種類型。
大多數(shù)古道的交通功能已經(jīng)喪失,它們無聲地沉寂在史籍文獻里。但古道曾有的傳奇故事和民風(fēng)遺俗,依然流傳在當(dāng)?shù)厝说目谑鰵v史和日常生活中。
古 驛 道
集官道、商路、軍事要道為一身的文化之路
仙霞古道,又稱江浦驛道,浙閩官路。北起江山縣城,南至福建省浦城縣城,是京(城)福(州)驛道極其關(guān)鍵的一段,為連接福建、廣東沿海的主要陸上交通線。
仙霞古道有“詩人之路”的美譽。仙霞古道上經(jīng)過的文人墨客,難以計數(shù)。白居易在《江郎山》中感嘆:“安得此身生羽翼,與君來往醉煙霞”。宋陸游曾在《宿仙霞嶺下》惆悵:“吾生真是一枯蓬,行遍人間路未窮,暫聽朝雞雙闕下,又騎贏馬萬山中。重裘不敵晨霜力,老木爭號夜谷風(fēng)。切勿重尋散關(guān)夢,朱顏頓改壯圖空”。
宋代大儒朱熹寫下一首《仙霞嶺》,“道出夷山鄉(xiāng)思生,霞峰重迭面前迎。嶺頭云散丹梯聳,步到天衢眼更明”。
推薦路線:衢州市江山市保安鄉(xiāng)保安村(戴笠故居)-仙霞嶺-廿八都-楓嶺關(guān)
杭寧古道
兵家必爭的江浙要塞
歷史上的杭(杭州)寧(南京)古道,南起杭州武林門,沿西塘河向北蜿蜒,過勾莊,向西北翻越九度嶺,直至江蘇境內(nèi),全長二百七十公里。杭寧古道既是官家的古驛道,也是歷代兵家必爭的軍事要道。
如今的杭寧古道在浙江省內(nèi)尚可行走的路段始于東明山森林公園,沿途經(jīng)東明寺、群仙道觀、山頂別墅、九洞關(guān)口,終于康門村界。沿途古道路面約兩米見寬,多由山巖、塊石構(gòu)筑,在茂林修竹中呈“之”字形,盤曲而上,兩邊峰巒秀拔,古樹參天,清泉潺潺。
推薦路線:杭州市武林門-西塘河-勾莊-良渚安溪街-渡安溪廣濟大橋-章神廟-九度嶺(亦稱狗頭嶺)-江蘇境內(nèi)
五代十國防守工事之驛道
全長約35公里,為五代十國時期吳越(杭州臨安)與南唐(宣城寧國)的主要通道。順吳越古道石板路臺階而上,一路溪流陪伴,瀑布奏鳴,曲徑通幽,跌宕起伏,天地人合一,似在畫中游。
約3—4個小時到達千傾關(guān),千頃關(guān)為兩塊巨大而光滑的花崗巖構(gòu)成,像門一樣擋在眼前,這一處天然石門,高近4米,厚約3米,寬可兩人并行,其勢“一夫當(dāng)關(guān),萬夫莫開”。登上石門,拔開石墻上面的雜枝,曼延起伏的兩翼石墻,是古城墻防守工事。
推薦路線:杭州市臨安市龍崗鎮(zhèn)拓林村-天龍峽谷-天池-樂利峰-天池-千頃關(guān)-風(fēng)車手-龜嘴溪-紅花樹瀑布-五里休閑洞-涼亭-磕頭石-安徽省寧國市萬家鄉(xiāng)大塔村
馬嶺古道和梓馬古道
滄桑閱盡容顏依舊
馬嶺古道位于浦江、建德、桐廬三地交界處的崇山峻嶺中,是浦江通往建德、桐廬的交通要道。從馬嶺腳村出發(fā),在隧道口的右側(cè)就可以看到馬嶺古道的入口。
梓馬古道古時是一條官道,由馬嶺腳村通往梓州村,是當(dāng)?shù)赝ㄍǖ碌慕煌ㄒ馈h黢R古道的前半段與馬嶺古道是重合的,也就是從馬嶺腳村到美女峰指示牌這一段路,馬嶺古道和梓馬古道走的是一樣的路。在一塊標(biāo)有“浦江界”的路牌左邊,看到一條下山的小路,這里就是梓馬古道與馬嶺古道“分道揚鑣”的地方。
推薦路線:杭州市富春江出口—梓州—浦江馬嶺腳
名 人 古 道
天姥山古道
謝公宿外今尚在?
天姥山古道是一條著名的古驛道,從新昌越天姥山入天臺,為南朝永嘉太守謝靈運率人開拓而成,故稱“謝公道”。清代時成為紹興至臺州的官路。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斯人已去,遺風(fēng)猶存。古道上的劉門塢村,村臨惆悵溪,舊建有阮公壇、迎仙閣、劉阮廟??上б严駳R平,僅存?zhèn)髡f。
這里就是聞名遐邇的桃源仙境,據(jù)1994年版的《新昌縣志》記載:“東漢明帝永平五年(62),剡人劉晨、阮肇入天臺山(劉門山)采藥,迷路乏食,摘桃充饑。沿溪行,遇二女,姿容絕妙,相邀還家,殷勤款待,結(jié)為伉儷。住半年,春鳥悲啼,思?xì)w出山,至家無復(fù)舊居,已歷七世。晉太元八年(383),劉阮復(fù)去,尋仙無著,徘徊惆悵溪頭,不知所終。”故事流傳極廣,許多詩人借此抒發(fā)情懷。
王十朋詩曰:“澗水桃花路易迷,不同人世不同蹊,自從重入山中去,煙雨深深鎖舊溪”
推薦路線:紹興市新昌縣南明街道班竹村-龍吟瀑-桃源洞-劉門山-劉門塢-迎仙橋-儒岙彼蒼廟-橫板橋-黑風(fēng)嶺-冷水坑-普濟橋-皇渡橋-郵交鋪-關(guān)嶺頭-進入天臺
鑒真之路續(xù)禪緣
徑山古道是一條貫穿竹海的千年古道,連通徑山與天目山,是古時兩地人們往來的唯一通道。徑山位于杭州市余杭區(qū)長樂鎮(zhèn)附近,是天目山東北延伸的一座主峰,因山上有兩條盤旋直上天目山的小徑,故得名“徑山”,歷來作為佛教圣地而為人所知。
竹海覆蓋全山,終年幽篁疊翠。徑山古道如同一條靈蛇,劈開綿延不絕的竹海,穿梭其中。
徑山古道又名鑒真古道,因唐朝僧人鑒真而得名。鑒真是一位唐朝僧人,少年時便出家受戒,潛心禮佛。他不但精通佛理,在醫(yī)學(xué)藝術(shù)方面也頗有造詣,在當(dāng)時享有“江淮之間,獨為化主”的贊譽。
天寶元年(公元742年),在唐朝享有盛名的鑒真為傳播佛理,應(yīng)邀前往日本。在交通不甚發(fā)達的唐朝,這樣的旅程無疑是充滿孤獨與困難的。鑒真六次東渡,歷經(jīng)萬難才到達日本,而徑山寺,就是鑒真出發(fā)的地方。千年之前,一條竹海中的幽幽古道,將鑒真從徑山寺引向白馬寺,從此開啟了一位高僧的東渡之路。千年歲月無聲流淌,石板上承載著一代又一代人的腳印,記錄著一段段揮灑汗水的旅程。
推薦路線:杭州市余杭區(qū)徑山村-徑山古道-徑山寺-九龍瀑
棲霞坑古道
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fēng)
在四明山的南麓中,隱匿著一條古道,名為棲霞坑古道,為寧波“十大古道”之一。古道從寧波奉化市溪口鎮(zhèn)棲霞坑村起源,終點至寧波余姚市四明山鎮(zhèn)唐田村,總長達約15公里。
古道狹窄,群山將其簇?fù)憝h(huán)繞,而道路兩旁縱生茂密的樹木,把古道中大部分都遮擋住,只可依稀窺見一些由卵石鋪就而成的小道。向西邊的深山峽谷中前行,沿著一條小溪可直到棲霞坑。
棲霞坑位處溪口鎮(zhèn)境內(nèi),原名為桃花坑,清末改名為棲霞坑。其被詩人陸龜蒙、皮日休多次提及,黃宗羲、全祖望以及寧波郡守李濂等人也曾寫過相關(guān)詩句。
棲霞坑是王羲之后裔的聚居地,作為原來新昌、余姚通向奉化、寧海的“唐詩之路”的其中一段。顯然,如此詩情畫意之所,必然是詩人們隱逸閑居之地。棲霞坑就如人間仙境世外桃源,桃花、梨花于每年春季競相盛開,滿山深紅淺白交織相錯,儼然如油畫一般。
推薦路線:寧波市奉化市溪口鎮(zhèn)棲霞坑村—唐田村—茶培村—嶺腳村—棲霞坑村。
北山金蘭古道
牧羊少兒留仙跡
北山金蘭古道位于浙江省金華市境內(nèi)北部,是古時道教名山勝地,是金華北山通往蘭溪的交通要道。徐霞客也曾走過此路,所以這條道也被稱為霞客古道。
南宋時李清照游歷此處留下一首《牧羊少兒留仙跡》:“金華山長赤松勁,仙鶴雙雙入白云。牧羊少兒留仙跡,清澗潺湲古洞深”。
古時道教文化盛行,金華北山為浙江道教名山之一。金華北山為金華山、赤松山等山的合稱。北山金蘭古道大多用石頭砌成,緣溪流而下。如今,第一段前莊頭村至羊甲山的路經(jīng)過開發(fā)修建,石階很新,之后的古道有的部分被公路隔斷,有的部分被植物覆蓋,幾乎找不到路。
拾級而上,只要兩個小時就可以到達山岡上,然后抵達蘭溪、浦江等地。其中,水庫大壩到小園林場的這段路程,是古道上風(fēng)景最美的一段路。整條古道的東線往返大約四十里,過去蘭溪橫山塘村人和金華曹宅人,基本都靠這條山路出行。
現(xiàn)在的古道變成斷斷續(xù)續(xù)的小道,有些被現(xiàn)代道路覆蓋了,消失在現(xiàn)代化的進程當(dāng)中。北山金蘭古道東線風(fēng)景優(yōu)美,有山有水,素有“小九寨”之稱,加上歷史底蘊深厚,人文薈萃,成為現(xiàn)在眾多驢友和游客毅行之處。
推薦路線:金華市婺城區(qū)羅店鎮(zhèn)前莊頭村-羊甲山-鹿田水庫-北山第一廟-盤前村-大盤尖-武平殿村-雙尖-界云亭-橫臘坑-校園林區(qū)-巖后村-千人安-曹宅鎮(zhèn)-返回
天臺山霞客古道
騷客謁山,只為“佛”“道”
天臺山霞客古道人文歷史底蘊深厚。歷代文人曾探訪此地,吟詩作文。從東晉的王羲之,到唐代的李白、孟浩然,宋代的朱熹、陸游,明清時代的徐霞客、袁枚,到近現(xiàn)代的康有為、郁達夫等曾造訪于此。
隋唐間出現(xiàn)了許多有中國特色的宗派,其中就有天臺宗。天臺宗實際創(chuàng)始人智顗長期在天臺山修禪,他被人稱為智者大師。天臺山歷代有古寺院多所,遺留下來著名的有:國清寺、智者塔院、高明寺、中方廣寺、下方廣寺和華頂寺。
國清寺建于隋開皇十八年(598年),晉王楊廣命人建造,初名天臺寺。隋大業(yè)元年(605年)隋煬帝親賜寺額,遂名國清寺。之后歷經(jīng)重建。大雄寶殿東側(cè)有隋梅,相傳為天臺宗五祖章安手栽。
推薦路線:臺州市天臺縣花麥地游客中心-國清寺-金地嶺-塔頭寺-高明寺-幽溪
商 旅 古 道
齊名絲綢、茶馬的第三條古道
古時聯(lián)系徽州與杭州的重要紐帶。其中保存最完整的績溪縣境內(nèi)盤山石階小道,是徽杭古道的精華所在。
據(jù)史料記載,這條古道早在唐代就已修成?;蘸脊诺朗菤v史上徽商與浙商交流貿(mào)易的重要通道,被稱為中國第一古道。
推薦路線:杭州臨安浙川村-永來村-半嶺-風(fēng)袋-藍天凹-上雪堂-下雪堂-黃毛培-江南第一關(guān)-山腳(巖口亭)
大窯古道
龍泉青瓷從這里出發(fā)
自宋代遺留下來的大窯古道,承載著龍泉與慶元之間的溝通任務(wù)。四十公里的大窯古道上,密集地分布著近百處龍泉窯遺址。龍泉最著名的乃是青瓷,這也是大窯古道幾百年來運輸?shù)淖钪饕呢浳铩?a href='/eluanshi/' target=_blank>鵝卵石塊砌成的大窯古道,入口位于龍泉縣大窯村。前往大窯村的古道多岔口,少有標(biāo)識。
“中國陶瓷研究之父”陳萬里曾說:“一部中國陶瓷史,半部在浙江;一部浙江陶瓷史,半部在龍泉”。百年的中心地位,將浙江半部陶瓷史,又搶去了大半。
古道始發(fā),梅溪起航,甌江轉(zhuǎn)站,溫州泉州廣州配送,頂級的青瓷就這樣從山溝溝里踏著海浪走向世界。歷史地理學(xué)家陳橋驛教授說:從中國東南沿海各港口起,循海道一直到印度洋沿岸的波斯灣、阿拉伯海、紅海和東非沿岸,都有龍泉青瓷的蹤跡,這條漫長的“陶瓷之路”,實際上就是中國陶瓷,特別是龍泉青瓷所開拓出來的。
推薦路線:麗水市龍泉市小梅鎮(zhèn)金村-大窯-車盤坑-嶺坤-石門-石龍-大窯
歐冶子鑄劍和陶弘景隱居
自紹興縣平水鎮(zhèn)上灶村起,至王壇鎮(zhèn)青壇村止的上青古道,曾送出了一筐筐優(yōu)質(zhì)茶葉,被譽為紹興的“茶馬古道”。
除了已經(jīng)現(xiàn)代化了的道路以外,其余仍是石階路。古代文人一壺清茶,兩盤酸梅,就可談古論今,而這上青古道,正是由于茶葉貿(mào)易的蓬勃發(fā)展形成的。
唐朝時期,茶葉市場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而平水自古以來就是茶葉產(chǎn)地,借助上青古道和水運的便利,平水茶葉市場很快發(fā)展起來。清末至民國約三百年時間,平水的茶葉市場達到了鼎盛時期。當(dāng)然,僅僅依靠茶葉是不足以支撐一個市場的發(fā)展,平水本地特有的竹木、山貨也大量外銷,形成了遠近聞名的“平水草市”。
嵊縣北鄉(xiāng)、稽東、青壇、王壇的山貨都要經(jīng)陶趙岙、胡家岙翻陶元嶺,經(jīng)金漁岙,過平水到平水埠頭,再經(jīng)由水路運到紹興,而所需生活日用品則從這一條古道運回山里。1980年后,隨著山區(qū)公路交通的發(fā)展,陶元嶺才逐漸退出貨運的舞臺。
推薦路線:紹興市劍灶村古船埠-鎖泗橋村-蘭若寺水庫-日鑄嶺頂-萬壽山水庫-萬壽山埡口-達金魚橋村-陶元嶺頂(嶺登村)-青壇橋頭村-平陽寺-返程
安頂山古道
一條飽經(jīng)滄桑的生計之路
兩岸青山相對出,一條清溪入江來。安頂山古道曾經(jīng)是一條走私鹽的交通要道,跨靈橋、里山、漁山三個鄉(xiāng)鎮(zhèn),輻射到蕭山地帶。在通公路前,這條古道一直是山基村、安頂村、葛村三村村民往來的要道?,F(xiàn)在如遇惡劣天氣,古道依然是村民出入的主要通道。
現(xiàn)存的安頂山古道從山基村的入口出發(fā),途經(jīng)田基坪、巖坎瀑布、“閱臺”、“王家涼亭”、“藏君洞”、“元曇廟遺址(元曇仙水)”、“大石硼”等遺跡,直至“大西庵”。有些遺跡年久失修,已無蹤跡可尋,有些至今保存完好。
安頂山位于富春江南岸,富陽市的東南部,又名“鞍頂山”或“庵頂山”。這片山地屬仙霞嶺余脈,由蕭山延綿入境,主峰“車正山”,又名“仰天塢”,若登臨海拔790.2米的峰頂,腳踏林濤竹海,南眺群山滾滾,北望山川如畫,群山逶迤,層巒疊嶂,云波浩渺,富陽城、黃公望隱居地盡收眼底。
推薦路線: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qū)方家塘-富陽安頂山-富陽大葛村-蕭山頂山村,全程徒步約20公里。
山海之鏈的鹽商古道
蒼嶺古道,又名仙縉古道、括蒼古道,位于縉云縣與仙居縣交界的蒼嶺山上,是古代婺州(現(xiàn)金華)、處州(現(xiàn)麗水)通往括州(現(xiàn)臺州)的交通要道,史稱“婺括孔道”。
蒼嶺古道的起點和終點分別是縉云壺鎮(zhèn)和仙居橫溪鎮(zhèn)兩鎮(zhèn),從縉云縣壺鎮(zhèn)的蒼嶺腳村出發(fā),沿途經(jīng)過黃秧樹村、槐花樹村、冷水村、黃泥嶺村。蒼嶺山的最高點稱作海臨尖,海臨尖不遠處就是南田村。下嶺經(jīng)過龍王廟,直到仙居縣橫溪鎮(zhèn)的蒼嶺坑村,全程約四十公里。
如今,壺鎮(zhèn)至山頂南田村修建了公路,古道被盤山公路切割成一段段。蒼嶺坑村至龍王廟一段也修建了公路,但從南田村下嶺至龍王廟的古道保存還很完整。這段古道約五公里,沿途景色秀麗,擁有歷史悠久的人文遺跡和自然原始的風(fēng)貌。被譽為“浙西南第一嶺”。
推薦路線:麗水市縉云縣壺鎮(zhèn)鎮(zhèn)蒼嶺腳—黃芽樹村—槐花樹村—冷水村—海臨尖—南田村—龍王殿—仙居縣蒼嶺坑
蕎麥嶺古道
兩昌鄉(xiāng)野的生命線
昌化,位于杭州西部,群山環(huán)繞,森林茂密,是一塊如若世外桃源的清雅之地。舊時有縣名為昌化,時間流逝,整個鎮(zhèn)子的名字也就這樣被定了下來。歷史悠久的昌化與外界互通有無,需要一條穩(wěn)固的路,蕎麥嶺古道擔(dān)起了這份職責(zé)。
蕎麥嶺古道曾是連接昌化昌北兩座古鎮(zhèn)的唯一通道。昌北山區(qū)盛產(chǎn)山貨,棉、麻、糧食更是豐富,但是深居山中自然對于布料、鹽等需求較旺盛。這樣,兩昌之間相互貿(mào)易溝通,一擔(dān)擔(dān)的貨物踏過蕎麥嶺古道青灰色石板,留下了歷史的痕跡。
推薦路線:杭州市臨安市昌化鎮(zhèn)三星村-萬安石-龍華寺-龍華寺村-蕎麥嶺水庫-浙西大峽谷
鄉(xiāng) 野 古 道
彌散皇家氣息的清雅福地
大明山龍門峽古道處處留有明皇室的“血統(tǒng)”,置身古道中,移步向前,沿途可見朱眠石、娘娘樹、明妃七峰等具有明高祖朱元璋的立國創(chuàng)業(yè)色彩的古道遺存,猶如自然浮雕一般,彌散皇家氣息。
大明山巔,令春時節(jié),千畝草甸,嘆為奇觀;夏日時分,卻顯蠟梅盛放,沐浴驕陽的奇觀!
推存路線:推存路線:臨安市昌化鎮(zhèn)白果鄉(xiāng)大明山村核桃林-百米懸瀑-龍門峽口-龍門飛度-驚馬崗-大明湖-大明山村
毛石古道
盛產(chǎn)土紙的鄉(xiāng)野古道
毛石古道,也可稱它為“常綠石梯”。所謂毛石,是修建古道的原材料。古道地處石梯山中,石梯山屬仙霞山脈余脈,據(jù)《富陽縣地名志》記載:“石臺四面皆峭壁,如石削成,有石徑自下而上,遠望如天梯,故名‘石梯’”。
毛石古道也被當(dāng)?shù)厝朔Q之為野貓嶺道,位于富陽市湖源鄉(xiāng)新二村北偏東。毛石古道從湖源鄉(xiāng)李家(即新二村)出發(fā),至上官鄉(xiāng)斜黃彈村。最高峰為野貓嶺,海拔約590米。毛石古道真正保留的古道,只有野貓塢至石梯和黃土嶺一小段,其余均被水泥村道和公路所替代。
推薦路線:富陽市常綠鎮(zhèn)里黃彈-鐘塔村-野貓嶺村-石梯村-石梯山莊
月山古道
月亮下最美的古道
月山古道的入口藏匿在月山村的一幢民居屋之后,相當(dāng)隱蔽。其中山間古道上山的一段至今仍保存較好,通向落嶺村,路面是由石頭拼接而成,沿山勢盤旋而上,半山腰處可見一泥木結(jié)構(gòu)的涼亭,名為望月亭。
古道后半段與通往落嶺的公路相重合,沿著公路,可在其兩旁經(jīng)過當(dāng)?shù)?a href='/jingdian/50760' target=_blank>杉樹王與冰臼景點,而通往安南鄉(xiāng)吾際下村的古道如今已鮮有人通行,現(xiàn)在兩村之間往來已遠非舊時頻繁,因此后來修建的公路也止于落嶺村。
若沿著古道,向吾際下村通行,可途徑香爐尖和百花巖。香爐尖是浙閩邊界第一高峰,位于浙江慶元縣安南鄉(xiāng)與福建政和縣嶺腰鄉(xiāng)的交界處,在其半山腰處可見廣闊草場,連綿三千畝。
香爐峰山頂大約只有三四平米寬,但登高至此,遠眺群山,見山路小道曲曲彎彎,群山延綿重重疊疊,人在山頂,仿佛被大自然廣袤寬厚的胸懷給環(huán)繞住了。百花巖坐落于安南鄉(xiāng)百花山頂巔的懸崖間,面積約10平方米,石面平坦如桌,而又因其四季盛開各色野花而得名,花亦就山而得以奇世。
推薦路線:麗水市慶元縣舉水鄉(xiāng)月山村—香爐尖—百花巖—安南鄉(xiāng)
紅楓古道之大會嶺-巖庵嶺古道
見證山鄉(xiāng)滄海變桑田
古道位于浙江溫州文成縣,紅楓古道以多、長、奇、麗而聞名。其中大多路段修建于元、明時期,歷代都有對其進行修復(fù)工作,從而使它最終成為了使文成的大鎮(zhèn)小鄉(xiāng)相互連接和交流互動的主要交通樞紐。
如今在文成境內(nèi),大約七十多條紅楓古道保存比較完好,古楓樹共有超過3000棵,幾乎每個鄉(xiāng)都有紅楓古道,光縣城大峃鎮(zhèn)周邊就分布了大約十余條,其中以大會嶺、龍川嶺(五十二嶺)、松龍嶺、巖庵嶺最為有名。每至秋日,紅楓繁盛如焰,與古道一同在群山之間交錯盤旋,一路蜿蜒,從而成就了獨特的人文景觀。
推薦路線:大會嶺上起溫州市文成縣百丈漈鎮(zhèn)富垟村嶺頭自然村,下至大峃鎮(zhèn)嶺腳村,全長約十里;巖庵嶺古道位于文成縣大峃鎮(zhèn)珊門村云楓路1號至里陽鄉(xiāng)西山村漈頭庵,全程約2公里。
景壽古道
留下千年前先民們遷徙足跡
景壽古道是一條連通景寧、壽寧的千年古道,它承載著先民們遷徙的腳步。景寧是全國唯一的畬族自治縣,也是華東地區(qū)唯一的少數(shù)民族自治縣,有“中國畬鄉(xiāng)”之稱。大漈是景寧縣的一個年代悠久的山區(qū)鄉(xiāng),以古寺廟、古廊橋、古杉木聞名遐邇。
古道上的護關(guān)橋是一座廊橋。護關(guān)橋修建于清乾隆年間,距已有兩百多年歷史了。廊橋的屋頂采取的是三層三檐結(jié)構(gòu),長29米,寬8米,高9米。
古時村落選址講究風(fēng)水地貌,“天門”有水入村,“地戶”必須看不到水流出村外,這樣村莊才能興旺發(fā)達。為了鎖住水流,鎖住福氣,村民在村莊“地戶”處修造了護關(guān)橋。護關(guān)橋背對時思寺和雪花漈,面朝村莊,不但改善了交通,更像是村莊的守護神。
推薦路線:麗水市景寧縣標(biāo)溪鄉(xiāng)楓林口村-東車-云中大漈-小佐-浮亭崗-雁溪-上標(biāo)-壽寧
桃花嶺古道
自古忠孝出寒門
浙江省寧波境內(nèi)的桃花嶺古道東臨鎮(zhèn)海,北依慈溪,西北邊界是江北,桃花嶺也被人稱為“三界嶺”。桃花嶺古道位置特殊,成為了人們?nèi)ゴ瘸?、省城乃至京城的必?jīng)之路。桃花嶺古道歷經(jīng)千年,至今尚有行人行走于途。
古道上的“救命亭”重建于2011年6月,自外墻嵌入的界碑上鐫刻著“界幸福亭,六五年四月”,亭內(nèi)供奉了一座留著長胡子的神像,墻壁上刻畫“叫花子夢見白胡子老人”的故事。
說是古時此處原名半路涼亭,里面住了一位叫花子,有一天他夢見一個白胡子老人對他說,山南貴泗杜員外的兒子得了一種怪病,把你身上的污垢搓成丸讓他服用,即可藥到病除。醒來之后,叫花子按照夢中的話照做了。果然杜公子的病就好了,叫花子云游遠去,杜員外上山還愿,修建涼亭以表感恩,起名為救命亭。
推薦路線:寧波市慈溪市龍山鎮(zhèn)方家河頭村口(蘭嶼生態(tài)公園)-桃花嶺-三界亭-夾岙嶺-方家河頭停車場
一段友誼造就一條古道
”兩頰棱棱額下分,更無坳處可藏云。西風(fēng)怕奪行人眼,蕎麥滿山鋪錦云?!?這是元人戴表元所作《四明山中十絕·羊額嶺》,詩中描寫的美麗景色就是羊額古道。
羊額古道全長約五公里,塊石砌成的石階回環(huán)曲折,時而盤旋于山崖之上,時而隱沒在竹海之中。古道兩邊是陡峭的山崖,茂盛的竹木遮天蔽日。行走在古道之上,能聽見耳邊的風(fēng)聲如泣,澗底水聲如碎玉鳴環(huán),更顯得山中清寂。
推薦路線:寧波市余姚市大嵐鎮(zhèn)北斗灣漂流起點-羊額嶺古道-觀景臺
東西白古道
東西白古道位于諸暨市東白湖,東連嵊州,西至東陽,是會稽山脈上的一條風(fēng)景線。東白山古道始于廖家村,廖宅村由原廖宅、官山兩個自然村合并而成,沿河而居。
從廖家村山腳處古道入口新近建有一座鵲橋,還有一個小湖,湖水由山上溪流匯聚而成。自古道而上長達十公里的路途,鋪設(shè)有石板臺階,但要攀上東白山頂峰,旅程也是相當(dāng)辛苦的。
推薦路線:紹興市諸暨市東白湖鎮(zhèn)廖宅村-龍門頂茶莊-太白峰-青天崗嶺-鷹子巖嶺-白玉尖-分水崗-西白山頂-林場-嵊州市長樂鎮(zhèn)小昆村
公盂古道
深閨中的“華東香格里拉”
公盂古道至今尚未開發(fā),基本保留“原始狀態(tài)”,特別是林坑村往上的路段,一路上并不是其他古道那般的石板階,而是由碎石鋪成。路上不少奇形怪狀的巨石,很具有特色,沿途有簡易搭制的棚子,供行人休息。
整條古道主要分為兩部分,從林坑村到公盂村為一段,另一段為從前坑村到公盂村。公盂村背靠公盂巖,三面環(huán)山,只有這條山路與外相通。
村里還有一段更險峻的山路通往公盂背,頂峰海拔高達1100米。
推薦路線:臺州市仙居縣田市鎮(zhèn)前坑村—公盂—公盂背—前坑
關(guān)注與閱讀
※點擊標(biāo)題下藍0-195查看更多驢行訊息、驢記及活動照片:
如發(fā)送40→《浙江古村》41→《江南古鎮(zhèn)》44→《仙居公盂》46→《龍溪線》50→《吳越古道》84→《浙江十佳旅游縣》98→《最美大學(xué)》134→《長假旅游超強攻略》172→《18歲前禁止涉足的18個地方》181→《情侶旅行的13個地方》“183”→《最美村鎮(zhèn)榜》188→《中國所有古鎮(zhèn)》194→《背包客線路》195→《5A景區(qū)》…
也可回復(fù)文字如回復(fù)“色達”→《色達,震撼靈魂》;“四明山”→《登四明山 游紅佛寺》…
Hash:150cbf5d0dd8c7892ae3c61b1db6ea57976c1b08
聲明:此文由 新昌驢行之家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