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舍煙山|霧斂朝天雨腳殘,青山獻出舊峰巒…
視頻更精彩,使勁往下拉!
宜興的山屬天目山余脈,
迄今有名稱的山共計400余座,
雖不能與五岳同日而語,
但宜興的山處處充滿詩情畫意,
在太湖流域享有"陽羨山水甲江南"的美譽,
吸引著歷代文人雅士到此游覽......
下面小編要介紹的是徐舍鎮(zhèn)西南的一座山,
它有著一個讓人浮想翩翩的名字——煙山。
煙山海拔173.6米,
綿延5千米,層巒疊嶂。
山腳下是一座歷史悠久的福源寺。
穿過寺廟,有一條上山的小路。
臺階兩邊是茂密的小竹林,
爬過這一段狹長的石階,
就到了半山腰,這里雜草存生,
真是一派山林野趣。
丁國峰老師是徐舍人,
對煙山非常熟悉。
《鯨塘鎮(zhèn)志》副主編 丁國鋒
丁
這里所有山頭統(tǒng)稱為煙山,主峰稱為紫云山,南面有瘌痢山,仙人山等,西面有大小金山,北面有一個比較獨立的山頭,叫鍋底山。
據(jù)說,古時候,
煙山山頂終年煙霧縹緲,
紫氣氤氳,
所以稱為煙山,又稱紫云山。
而煙山的來歷,
還有一個有意思的傳說。
丁
傳說姜太公封神后云游經(jīng)過,發(fā)現(xiàn)有條烏魚精在作怪,把這里變成澤國,他就把烏魚精釣了上來,扔進了大油鍋里炸。
丁
烏魚精一個打挺把油鍋弄翻了,向北面逃,姜太公撿起地上的鍋子,把烏魚精扣在了里面。
丁
從此這里變成了魚米之鄉(xiāng)。后世就將姜太公坐的石頭稱為姜太公釣魚石。油鍋打翻,火一騰起來,人們就看到山上煙霧繚繞,所以稱之為煙山。而這個鍋子,就是鍋底山。
姜太公來此釣魚,
完全是傳說了,
但山腰確實是有一塊大的巖石,
三丈多,十分平坦。
宋代咸淳《毗陵志》載:
紫云山上漁磯,臨深谷,
千百年來,
這里的地形地貌,
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
丁
據(jù)說三國孫堅(孫權的父親)也曾在這垂釣。明朝前,每到汛期水漲了,很多陸地就被淹掉了。
由于水位下降,
煙山的半山腰再也釣不到到魚了。
點開視頻看報道
(建議在wifi環(huán)境下觀看視頻↓↓)
點擊邊框調(diào)出視頻工具條
古時煙山頂上總是霧氣升騰,
猶如仙境!
清代馬班有《煙山晚晴》一詩為贊,
丁
原來在煙山的半山腰,一年四季都有云霧環(huán)繞,這里夏天容易發(fā)生陣雨,稱為煙山陣,可惜現(xiàn)在看不到了。
值得慶幸的是,
一些重要的古文化遺存被保留了下來。
丁
在煙山北面發(fā)現(xiàn)了良渚文化遺址。
當時考古專家推斷,
煙山一帶是上古人類集居之地。
也是古代高規(guī)格的墓群遺址。
丁
煙山原來有三個主峰,從南面到北面,每個山頭上都有一座戰(zhàn)國墓。
煙山腳下的勝山水庫東側,
曾有墓葬神道。
神道的規(guī)格、氣勢,
與南京六朝諸皇陵相仿。
丁
清代吳騫寫的《桃溪客語》上寫徐溥的爺爺就葬在紫云山麓,邊上還有吳國太的墓。
煙山自古就是旅游名勝,
“紫云煙寺”、
“五里三寺一閣一庵”,
煙雨蒼茫中,
寺里鐘聲清遠而渾厚......
丁
一個是福源寺,一個碧云寺,一個叫棲云寺還有一個庵,在鍋子山底下,還有一個閣,叫棲云閣。
清代詩人馬班云:
“眼前一片催詩意,疑在王維畫里看”。
清代名士馬佩璜作詩:
“古寺隱山隈,游人竹外來,
野花遍地放,老桂傍檐開”。
現(xiàn)僅存一座重建的福源寺。
除了這些景致,
古代的煙山還有一座近云臺。
故名思義,
伸手就可以夠到天邊的云彩。
煙山,
古時是交通要道,
也是兵家必爭之地!
岳飛抗金的指揮部就在山下的碧云寺。
傳說明代時,
朝廷命人到這里采石,
運到南京修筑城墻。
上世紀七十年代,
煙山被大量開采,曾致富一方。
如今,
煙山已限制開采,
復耕復綠,
生態(tài)得到恢復,
煙山古景有望重現(xiàn)啦!
節(jié)目版權歸宜興市廣播電視臺所有,
未經(jīng)授權不得轉載!
整理編輯 | 一只呆歡
Hash:d80e06f523c9951498eb9d31dedd98032f2252b8
聲明:此文由 陽羨茶館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