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證曾氏一族血脈相承

走訪對象:曾氏宗祠

地址黃埔區(qū)長洲街長洲社區(qū)上莊村

宋宣和年間,儒學圣人宗圣曾子后裔“曾植”從江西廬陵遷徙到粵北南雄府保昌縣。到了宋淳熙年間,50代世孫曾默來到黃埔長洲定居,開村辟土,繁衍后代,長洲島曾氏一族的歷史也由此展開。清道光十二年,曾氏宗祠建立,成為長洲曾氏聯(lián)系親緣血脈的紐帶之一。近日,記者來到長洲島曾氏宗祠,探尋它的故事。

建筑

前墻設窗十分少見

上莊村位于長洲島中部。據(jù)記載,上莊村始建于南宋。據(jù)曾氏族人介紹,曾氏一族在西漢末從山東武城遷至江西廬陵(今吉水縣),宋宣和年間,長洲曾姓祖先曾氏46代孫“曾植”來到廣東南雄府保昌縣,宋淳熙年間,47世孫“公說”來到廣州大東門雅荷塘甜水巷(即今中山四路)定居。到了50代,曾默遷居長洲上莊。“上莊村全村曾姓,目前在此居住的族人有5000余人?!?/p>

長洲村上莊曾氏宗祠建于清道光十二年(1832),至今已有近200年歷史。祠堂坐北朝南,面闊三間,三進兩天井,建筑占地總面積達1449.61平方米。祠堂正門前是一處開闊的曠地,左邊是籃球場,右邊和后面為民居。據(jù)了解,祠堂主體建筑再加上祠堂門前曠地,總面積2100多平方米。在黃埔區(qū)眾多祠堂中,如此大規(guī)模的祠堂并不多見。

記者看到,祠堂正門木匾上寫有“曾氏宗祠”四個大字,上款“公元二〇〇二年重修”,下款“道光壬辰年(1832)始建”。大門的兩邊墻壁上開設蜂窩孔大花窗。據(jù)了解,這種前墻設窗的建筑形式十分少見。

走進中堂,抬頭可看到梁枋上的駝峰、斗栱、瓜柱等雕刻有花草、鳳鳥等圖案。隔扇門上掛有木匾,上面寫著“明德堂”三字。后堂設有祭祖臺位。

歷史

先后歷經兩次修復

長洲曾氏一族人才輩出。記者看到,在曾氏祠堂門前曠地上立有三個旗桿夾,不過因風吹日曬,碑上的字跡早已模糊,只能隱約可以看到“恩科中武第六十二名”“第三名”“光緒”“恩科鄉(xiāng)試舉人六十二名”“經魁”等字跡。

曾氏宗祠歷經兩次重修,第一次為1908年,第二次為2002年。據(jù)介紹,曾氏宗祠在1924年曾作過長洲農民協(xié)會會址。

據(jù)2005年出版、由中共廣州市委黨史研究室編的《廣州紅色史跡》一書記載:長洲農民協(xié)會于1924年9月28日在長洲上莊的曾氏宗祠成立,會員有100多人,曾鐵生為執(zhí)行委員兼會長。農協(xié)會成立時,每個會員發(fā)一枚“長洲農民協(xié)會證章”。

上世紀50年代,祠堂被用作小學,左右兩側的廂房曾被拆除,建起了兩棟教學樓,祠堂主體部分用作學生活動區(qū)域,村中有不少族人在此讀過書。2002年重修后,教育局將祠堂還給曾氏族人,后族人將教學樓拆除,將祠堂兩側的廂房恢復重建。

特色

兩層式更樓做私塾

曾氏宗祠的建筑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和歷史意義,因此于1994年6月被列為區(qū)文物保護單位。2002年重修后至今,祠堂作為村里的老人活動中心、文體活動場所,及村民辦喜事筵席的場所。每年大年初一,上莊曾氏族人還會集中在祠堂吃齋飯。

站在曾氏宗祠門前的廣場曠地,可以看到祠堂東西兩側建有青云巷,東為“拱日”,西為“扶輪”。兩邊還有廂房和兩層式更樓,其中更樓二層上設陽臺,建有石柱雕欄。

據(jù)了解,兩層式更樓(又稱文昌樓)曾用作私塾,專門供族內適齡兒童上學使用?!吧舷聝蓪?,一邊大班,另一邊為小班。族里最大年紀的85歲長者小時候就在這里接受過開筆禮?!痹献迦私榻B道。( 本版撰文:信息時報記者 何蕊 ;版攝影:信息時報記者 康?。?/p>

Hash:b7a21be8463863ee141f805b264b896215dcb742

聲明:此文由 南鑼家譜館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