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泉文物之石評梅故居

石評梅故居位于平定縣冠山鎮(zhèn)城里村姑姑寺巷。院落坐東朝西,東西22.4米,南北27.4米,占地面積約613平方米。故居由南北兩座院落組成,南院是主院,北院在南院的西北角。北院建有正房和西房;南院為二進院落,一進院有倒座,穿過垂花門進二進院,建有正房、南北廂房,均為清代遺構(gòu)。2002年平定縣人民政府在石評梅女士誕辰100周年時對該故居進行了維修。2004年山西省人民政府將其公布為山西省文物保護單位。

石評梅(1902-1928),出生于平定縣一個書香世家,自小受到良好教育,畢業(yè)于北京女子高等師范學(xué)校,是“五四”新文化時期的著名作家、詩人,是我國女性運動和女性文學(xué)的先驅(qū)。她的作品涉獵范圍甚廣,有詩歌、散文、小說,代表作有《濤語》《偶然草》《紅鬃馬》《匹馬嘶風錄》等。然而,由于她的作品主要刊登在其自主編輯的《婦女周刊》《薔薇周刊》等邊緣性雜志上,很大程度上使她文名不展、作品不傳,在她去世后幾十年里幾乎被文學(xué)史所遺忘。直到上世紀80年代,研究石評梅及其作品的人才逐漸增多,這位極富才情的女子也漸漸進入大眾視線,重新為世人所認知。但即便如此,人們對她的印象也多停留在與高君宇凄美的愛情故事上,她作為歷史文化個體、女性文化個體的存在反而被掩蓋。

石評梅的作品,前期主要是以愛情為主線,在高君宇去世后則繼承了他的理想,開始較多關(guān)注個體命運和社會政治。她筆下的女性形象可分為兩種,一種是棄婦形象,一種是知識女性形象。但無論是哪種形象,她們都是悲劇的主人公、時代的犧牲者。石評梅通過對她們命運悲劇的書寫,表現(xiàn)了其對女性痛苦人生和命運的同情和哀憐,其內(nèi)涵帶著強烈的對黑暗社會的抗爭和超越。她的幾十篇小說,無不是以女性的悲劇作為結(jié)束的符號。

從這些作品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石評梅是一位覺醒者,但這覺醒使她深感悲哀。她悲哀的不僅僅是她個人的不幸,更有普天下受苦受難的女子的不幸。她努力過、掙扎過,但最后仍然歸于絕望。她的大部分作品都可看作是絕望之后的哀詞。她的學(xué)生李健吾早年在對《偶然草》的評價中也涉及這一問題:“所有她的詩文幾乎多半是她奮斗以后失了望的哀詞,在那里她的始元的精神超過了我們近日所謂的頹廢文學(xué),無病而吟的作家與前代消極的愁吟的女子。她的情感幾乎高尚到神圣的程度,即是她自己不吟不寫,以她一生無名的不幸而論,已經(jīng)夠我們的詩人興感諷詠的了?!?/p>

Hash:cde33bb5e284720dbfcdb9fc37007571f627b7a3

聲明:此文由 張少杰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