祠堂文化 | 解讀黃氏祠堂文化

祠堂是宗族的圣殿,是陳列供奉祖先神主牌位的神圣之地,又是族長率領家族成員隆重祭祖、討論、決斷事務及進行宗法族規(guī)教育、執(zhí)行獎懲的威嚴之地。它興于兩宋,盛于明清。初時,只是“每晨興,家長輩率領眾子弟致慕于祖宗祠堂,聚集于廳”。繼后,由家祭,墓祭發(fā)展為地域內一族分支,定期祭祀,以示講究,同時舉行社火、燈會,以民族歌舞形式,頌揚祖德,祈盼家族昌盛。它的建筑形式,同廟宇相比,有的更加宏闊華麗。祠堂的管理,大抵組織宗親會,由會員捐資,購置田產房產,永久生息,以維持每年祭祀開支。設置管理人員,管理財產及日常香火灑掃。 祠堂春秋兩次祭祀,非常鄭重,祭品的四果十二碗,三牲酒醴,大抵都是定規(guī)。禮散贊禮,主祭陪祭者的初獻、亞獻、三獻,也一本古禮。有的按祭孔儀式,初獻前先鳴鐘鼓,以爐、燈、扇、傘迎神,誠肅莊嚴的敬中,仿佛真有列祖列宗之神,云車風馬,翩躚而下,祭畢設會餐,俗稱“食祖”。有的祠堂則連某房“食祖”,餐桌一定在某個地方,也有定規(guī)。如前廊后廊,左楹右楹。 祠堂的前身是祖廟、祠廟。它是何時興建?1983年10月,遼寧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宗族祭祖廟的發(fā)掘,證明祖廟的設立是從母系社會開始。祖廟很長時間稱之為家廟、宗廟。

黃國故城的“黃君臺”,又稱“黃孫臺”、“黃君廟臺”,就是黃國建立的祖廟。它是黃國舉國供奉的殿堂,也是商量族中事務的議事廳。由于春秋中期黃國破滅,族人居無定處,加之春秋戰(zhàn)國幾百年“非笑圣人、蕩滅典禮”,黃氏相當一段時間的宗族活動資料無處查考。據陳支平《近五百年來福建的家族社會與文化》介紹,福建黃姓祠堂建于唐末五代。族譜文獻記載,黃庭堅江西分寧雙井建立黃氏“江夏堂”大宗祠;南宗末年,福建莆田東里黃仲元與弟、侄在莆陽建“思敬堂”族祠;明成化年間,安徽歙縣黃氏建立潭渡黃氏族祠堂。

當時,朝廷對一些權貴以賜建祖廟祠堂的形式籠絡施惠?!吧嫌兴?,下必甚之”,于是兩宋大興建祠之風,認為“上以事宗廟,下以繼后世”。因此,黃氏大族的祠堂,名震一方,垂范累世。至明清,祠堂之建大盛?!痘是褰浭牢木帯份d,清代江西、福建、湖南等地“皆聚族而居,族皆有祠”。《三異堂筆記》說,四川地區(qū)“族必有祠,祠必有產”?!痘是遄嘧h》謂,廣東地區(qū)“率多聚族而居,每族皆建宗祠,置有祭田”?!犊滴?a href='/huizhou92/' target=_blank>徽州府志》記,安徽地區(qū)“垂宗誼,講世好上下六親之施,村落家構祠寧”。黃國故城明代也建有輝宏祠宇,清乾隆年間又擴建“德心堂”。

迄至近世,散布四海的同族黃氏后裔,為了加強族姓聯系,許多地方由過去的本支祭祖,擴大為本宗、本族合祭,形成修建跨地區(qū)黃氏大宗祠或總祠。如江西各支黃氏合建“敦睦堂″江西全省黃氏宗祠;清同治十一年,湖南九郡四州黃氏合宗江夏,在長沙飛虎寨(三國黃忠故宅)右寨,合建湖南全省黃氏總宗祠,也稱“敦睦堂”;

福建仙游縣黃姓子孫聯合全縣三十多個村的黃姓,于清雍正十二年在縣城合建仙游黃氏大宗祠:廣東潮州黃姓,于清乾隆四十六年在潮州北門內合建潮州黃氏大宗祠。福建省在福州市建立福建省江夏黃氏源流研究會,邵武建立邵武黃氏峭山公后裔聯誼會,龍巖建立龍巖客家江夏文化研究會,臺灣省1980年成立“世界黃氏宗親總會”,臺灣臺北縣建立黃氏宗親會、廣東汕頭建立黃氏宗親會、黃氏發(fā)祥地河南潢川成立“中華黃姓潢川研究會”等等。黃姓子孫在海外更是一秉其風。1942年美國就建立旅美黃姓統(tǒng)一組織“黃江夏云山總公所”,

現易名“全美黃氏宗親會”;南洋黃氏華裔在新加坡建立統(tǒng)一的“南洋黃氏總會”,還分別建立“菲律賓江夏黃氏宗親總會”、“馬來西亞黃氏宗祠”、“印尼椰嘉達江夏堂黃氏宗親總會”,泰國建立“泰國黃氏宗親總會”。越南、柬埔寨、韓國、加拿大等也有統(tǒng)一的黃氏宗親會。這樣,黃氏的血緣聯系由單線演為網絡,不僅秉襲古風,謹遵祖訓,堅持年年宗祭祠祀,還加強宗族聯系,團結本家族,敬祖念根,謀求共同繁榮昌盛。

Hash:fc30cfc79448c606dde7c93635251d651ce7297d

聲明:此文由 黃氏大家族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