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最美非遺故事展播?父親的“目連”情懷

父親的“目連”情懷

每當我回老家看望年邁的母親路過敘倫堂——徽州馬山目連戲傳習基地、徽州馬山目連戲展示館時,總會想起父親與目連戲的一些事來。

父親是遺腹子,由我奶奶和太奶奶撫養(yǎng)長大。因為家庭經濟拮據,無錢進村里的茂蘭家塾讀書,六歲一過就被送進本村目連戲班學戲,既能識幾個字,又不會餓肚子,還能跟著見世面,對一心要把稺子撫育成人的兩位寡婦來說,這是最好的選擇。而村中戲班肯收下這個小學徒,除了同情孤兒寡母外,更主要的是易于教習目連戲中穿插的筋斗、跳索、爬坎等武技雜耍,而這最能吸引觀眾的眼球,增加演出收入。

父親先是拜樵溪班胡佰開(馬山班主葉天成請他來村教戲)為師,啟蒙學唱目連戲,主要學文戲;后拜葉安成為師,既學文戲,更主要的是學武戲——武技雜耍。經過五六年嚴格的專業(yè)訓練,父親以扎實的基本功、勇于高空表演驚險刺激的動作,贏得了班主“膽大心細、沉穩(wěn)老練”的好評,成為班主得意門徒。

1944年年底,馬山班到石臺縣占大鄉(xiāng)演出,盡情展演了驚險刺激的盤彩、爬坎,這是馬山班特別擅長的武戲。而盤彩、爬坎的表演者正是十三歲的葉有龍——我的父親,他用扎實的童子功、精湛的表演水平征服了現場的觀眾,引起轟動效應,簽約戲單紛紛飛來,既為自己爭了氣,又讓胡佰開臉上有光,從而在戲班中站穩(wěn)了腳跟。有意思的是,1957年,石臺丁香成立目連戲班,居然聘請我父教授目連戲,父親欣然接受,只帶了同村的老搭檔——葉仁茂一道前往。經過大半年的悉心教授、強化排練, 目連戲班的技藝大為精進,由此,父親與丁香人結下了深厚的友誼。三十年后,我表哥娶了父親丁香徒弟之女為妻,也算是對父親的回報。

1956年,經過近二十年摸爬滾打的父親,已是戲班里的頂梁柱,雖說年紀輕輕的,但資格老,名氣也挺大,因而被推為馬山班班主,那年他才二十五歲。這一年,父親可謂是好事成雙,志得意滿:一是窮得叮當響的他與小八歲的村花——我的母親喜結連理,而母親愛上父親就因目連戲唱得好,連我外婆也總是夸他;二是他率隊參加祁門縣在歷口區(qū)舉辦的傳統(tǒng)劇目匯演,馬山戲班演出的目連戲《苦竹林》榮獲傳統(tǒng)劇目一等獎,這是父親上任伊始率隊出征獲得的最高榮譽,可謂旗開得勝,從而為自己在戲班中樹立起絕對權威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父親是個很敬業(yè)的人,沒因新婚燕爾而忘記自己的責任。他預感到目連戲劇目有牛鬼蛇神內容遲早會被禁演,擔心戲班毀在自己手里,他未雨綢繆,以變應變。此年底,父親三顧茅廬,請來本鄉(xiāng)藝人李殿章教唱京劇,教會了《空城計》《轅門斬子》《定軍山》《捉放曹》《打漁殺家》等傳統(tǒng)劇目,從此,馬山班有新戲可演,也就沒像其他戲班一樣,或解散,或處于癱瘓狀態(tài)。為適應形勢發(fā)展的需要,父親及時將“馬山目連戲班”更名為“馬山業(yè)余文藝宣傳隊”。值得一提的是,1963年春節(jié)期間,父親還是冒天下之大不韙,在村里唱了一天的戲,令人頗感奇譎的是,父親施以“魚目混珠”之策,將目連戲與京劇唱段混亂編排在一起演出,唱一段目連戲,再唱一段京劇,意在遮人耳目,卻給人一種“很地下”的感覺,既別扭,又別有一番風味。

改革開放后,父親意識到目連戲的春天快來了,便與葉善懷、葉仁茂等老演員碰頭,決定大刀闊斧地整頓村宣傳隊和補充新鮮血液(我和大姐大弟都成了村里的業(yè)余演員),注重對新演員的培養(yǎng),做到傳承平穩(wěn)而有序。接著,父親主動讓賢,將村宣傳隊隊長讓給了年富力強的葉佛犬??筛赣H退職不退責,仍然古道熱腸,積極協助新隊長排練新節(jié)目,帶著演出隊伍到文堂、倫坑等鄰村演出傳統(tǒng)京劇、革命樣板戲、自編自導自演反映農村移風易俗新風尚的黃梅戲,為即將上演目連戲進行熱身和鋪墊。1989年2月17日 中共中央出臺了《關于進一步繁榮文藝的若干意見》,父親提議將“馬山業(yè)余文藝宣傳隊”更名為“馬山目連戲劇團”,并帶領目連戲班中的原班人馬,如演傅蘿卜的葉善懷、演傅相的葉炳旺、演劉氏的葉繼資、演金奴的葉仁茂,以及演大花的葉貞習等,重打鑼鼓另開張,自己則演益利,親自登臺獻藝,在葉氏宗祠敘倫堂大膽上演目連戲。鄰村群眾聞訊潮水般涌來觀看,擠得敘倫堂水泄不通,引起外界高度關注,為馬山劇團搶得了發(fā)展先機。但畢竟年紀不饒人,都是五十上下的人,一個晚上演唱下來,明顯精力不濟,力不從心,一絲憂慮襲上父親心頭,父親意識到,若不打破“傳男不傳女”的桎梏,目連戲將后繼無人,因村內青年大多外出打工了,新演員生源嚴重不足,就會出現有心教徒則無徒可教的無奈局面。當務之急是趕快培養(yǎng)接班人,從根本上解決目連戲在本村的傳承問題。時間不等人,多位老演員身體很不好,尤其是父親、葉善懷、葉仁茂等教授級師傅,萬一他們倒下了,定會出現有心拜師則無師可拜的危機,絕不能讓目連戲斷送在自己這代人手里,成為馬山的千古罪人。

1990年,父親再與葉善懷、葉仁茂等人碰頭,意見不謀而合,真是英雄所見略同,大家都樂意盡己所能、將己所長悉數傳授給新人。果不其然,近六百人的偌大村子只招到20來位學徒,而女生接近一半。若不是女生來湊數,則難以開班授徒,因為目連戲演出陣容龐大,光是跑猖就需演員25人,就算一個演員身兼數職,至少也得20人以上,否則,沒法開演。1994年,渚口鄉(xiāng)方家塢葉氏宗祠重修竣工后,想請馬山目連戲劇團前去“破臺”。父親認為這是鍛練新演員和擴大馬山劇團外在影響的難得機會,何樂不為呢?于是玉成了此事,并協助佛犬團長帶著38人的演出團隊,在方家塢演了兩天三夜,白天演京劇和黃梅戲,晚上則打目連,而飾演目連戲的主角則是清一色地由新演員擔綱,好評如潮,演出非常成功,父親這才愁眉舒展。這是馬山班改革開放后第一次外出演出目連戲,標志著馬山目連戲劇團順利完成了新老交替,成為“安徽省內保存和傳承最好的目連戲班”(引自倪群與陳琪合著的《祁門目連戲》)。

63歲的父親還不服老,不僅擔任司鼓,還親自登臺獻藝,京劇、黃梅戲、目連戲,戲戲都有他表演的份,這是父親最后一次穿戲服、當演員、上舞臺。只有我知道,這是父親的刻意安排,借機告別心愛的舞臺,他的內心該是五味雜陳、難舍難分吧。

父親有個心愿,就是在他有生之年能讓馬山目連戲在電視臺上露個臉,讓地球人都知道。2004年,安徽電視臺相約花戲樓欄目來屯溪現場直播,在陳琪局長的全力幫助下,馬山劇團應邀到場表演目連戲,父親擔任司鼓,而直播的鏡頭始終對著臺上的演員。即便如此,父親也心滿意足了,連連對我說:“老永,我此生無憾矣,你要替我好好謝謝陳局長!”

2006年,徽州目連戲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就在這年6月,萬分鐘愛目連戲并為之奮斗了整整七十年的父親既沒能聽到這一喜訊,更沒能戴上“國家級非遺傳承人”的桂冠,甚是惋惜。但更為遺憾的是,父親沒能看到自己一手調教出來的眾徒弟,帶著馬山的鄉(xiāng)音土調和明亮高亢的唱腔及農民本色質樸的表演,走進浙江烏鎮(zhèn)國際戲曲節(jié),走進上海戲劇學院徐匯區(qū)龍文藝術館,走進北京戲曲學院、恭王府大戲樓,并走進“中國萬里香港文化之旅”,與他們一起分享那份喜悅和驕傲……

注釋:

1.“盤彩”:就是在兩根木桿之間用3丈6尺長的布交織在一起,人就像一只大蜘蛛,在布條上不停翻跟斗,并且做出各種高難度動作。如果摔死,杉木和白布就用做棺木和裹尸布了?!芭揽病眲t是豎了根3丈6尺高的杉樹在空場上,由一人在樹杪玩扯旗、躺尸、童子拜觀音等高難度功作,表演完后倒身而下,沒有任何保護性措施,也是險象環(huán)生的,一旦失誤,就會命喪黃泉。這種演出風險高,回報也大,演出前要簽下生死狀,盤彩時用的杉木、桿頭上掛著的銅錢、布匹,祭祀用的整雞、豬頭,通通要歸演員所有。

2.破臺:也叫開臺,是一種帶有巫儺性質的習俗,以驅趕兇神惡煞,祈求神靈保佑地方平安和演出順利。新戲臺落成或首次登臺演戲沒有破臺的,便不能在其中做紅白喜事。

來源:黃山市文化和旅游

永豐/文圖

編輯:焦 瑩 視覺設計:凌 霄(實習)

Hash:5a4cef2dbba89d109c150562cdf0a11e15401a29

聲明:此文由 黃山文明網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