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丨泰山歸來不看岳
聽朋友說泰安本地也有提案建議改名“泰山市”,只是未曾批復。可能泰安寄托著國泰民安深遠寓意吧?一直都想“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有機緣北京返回而是決意先到泰安看一看。
泰安不大不小,泰山站像是山東籍武中奇題字。市府坐落在泰山麓,也有青瓦臺的氣度,城市空靈,泰山近在眼前,一城山,坐在公交車上都可以實時拍照觀賞不遠處的山峰,城里的人們仿佛時時刻刻都能尊享泰山的濡染和賜福。泰安最著名的人文境地還是岱廟,據(jù)說漢隸最著名的“張遷碑”“衡方碑”就在這里,作為涉獵書法且均曾臨摹的我來說這個點的卡是必須要打滴。
岱廟,舊稱“東岳廟”或“泰山行宮”,占地約9.65萬平方米,是泰山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為道教主流全真派神府圣地,是眾多帝王舉行封禪大典和祭祀泰山神的地方。岱廟內(nèi)宮闕重疊巍峨、氣勢雄偉。岱廟始建于漢代,復興至唐,時已殿閣輝煌,宋真宗封禪時又修建主體建筑“天貺殿”和其它建筑,規(guī)模更大。與北京故宮、山東曲阜“三孔”、承德避暑山莊的“外八廟”并稱為中國四大古建筑群,現(xiàn)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岱廟歷史久遠而藏碑豐厚?,F(xiàn)存歷代碑刻300余通,形制各異,有“岱廟碑林”之稱,是繼西安、曲阜之后的中國第三座碑林。廟內(nèi)有“萬代瞻仰”“登泰觀海”“樹種漢時”“第一山”“飛龍巖”“翔鳳嶺”等刻石;現(xiàn)存最早刻石秦小篆《李斯泰山碑》、漢隸經(jīng)典《張遷碑》和《衡方碑》,晉代三大豐碑之一的《孫夫人碑》、形制特異的唐代《雙束碑》以及宋至清歷代重修岱廟的御制碑等也是很值得關注的古代碑刻。就時間而論,這里碑刻自秦、漢到近現(xiàn)代名人題刻,前后跨度二千余年;從碑刻來源看,包括岱廟原有的和廟外遷入的;從碑刻內(nèi)容看,有封禪告祭、廟宇創(chuàng)建重修、文人題詩吟岱等。碑刻書體風格各異。此外,還保存了歷代帝王祭祀泰山神的部分祭器、供品和工藝品,除文字碑刻外還有48塊漢畫像石,碑刻數(shù)量之多,令人嘆為觀止,是一座天然的中國歷代書法博物館。
存于“東御座”院內(nèi)的《張遷碑》全稱《漢故城長蕩陰令張君表頌》,其刻于東漢中平三年(公元186年),明初出土,先置于樂平州學,建國初移置山東東平縣政府院內(nèi),1965年遷至泰安岱廟,后又移至“天貺殿”東廊的歷代碑刻展室內(nèi)。全碑高317厘米,寬107厘米。碑陽15行,行42字,共567字,字徑3.5厘米,隸書;碑陰三列,上二列19行,下列3行,共41行,323字,隸書,字徑3.5厘米,為出資立碑官吏四十一人姓名及資量。碑額書“漢故城長蕩陰令張君表頌”12字,分兩行而無列,書體在篆隸之間,線條剛健有力而曲屈盤轉,極似漢印繆篆,大小、長短錯落,挪讓有致,布局茂密,渾然一體,實為碑額珍品。正文風格樸拙高古、雄強大氣。用筆以方為主,許多筆畫棱角分明,是漢隸中方筆的典型代表,但參以篆籀筆意,筆畫方中寓圓,骨力勁健,筆筆飽滿,質樸厚重,波磔不似其它漢隸碑刻那樣明顯,加上刻工的粗放和自然漫漶,使得字跡在眾多漢碑隸書中呈現(xiàn)出全新的氣象;結體以扁方為主,在規(guī)正古拙與結字巧麗中透露著濃厚的雄秀之氣。
《泰山刻石》立于“東御座”殿堂臺基下,有玻璃護罩,是目前我國保存的最為古老的文字石刻之一,堪稱稀世之寶,被列為國家一級文物,被譽為“名山刻石之祖”而馳名中外。據(jù)文獻載,《泰山刻石》為秦始皇功德銘和秦二世胡亥公元前209年詔書,由丞相李斯小篆書寫,又稱《秦刻石》,也稱《李斯碑》。原在泰山頂玉女池旁,至清代移至岱廟,曾被盜又追回。碑文共222字,后漸磨損泯滅,明嘉靖年間尚存29字,今唯剩10個殘字,完整者7字“臣去疾臣請矣臣”,半殘者三字“斯昧死”。此碑筆畫簡煉平正,結體勻稱而成熟,氣息端莊秀雅,與當時筆畫仍然繁贅而具有較濃裝飾意味的大篆相去甚遠,字勢剛勁挺拔,一掃六國眾家粗拙之氣。作為秦篆重要代表作,歷代對《泰山刻石》評價極高。
《衡方碑》全稱《漢故衛(wèi)尉卿衡府君之碑》,立于東漢靈帝建寧元年(公元168年),衡方門生朱登等為其所立的頌德碑。翁方綱據(jù)碑文末行兩行小字“門生平原樂陵朱登字仲希書”認為朱登即為書碑人。此碑自宋歐陽修以來皆有著錄,為著名漢隸碑刻之一。碑高2.4米,寬1.1米,厚0.25米。碑額下有穿,額隸書,陽刻“漢故衛(wèi)尉卿衡府君之碑”,計2行10字,字徑9厘米;碑陽隸書23行,滿行36字,共815字,字徑4厘米;碑陰原有字,清翟云升《隸篇》記載可辨者23行71字,嘉慶四年(1799年)十月,錢塘人黃小松捶拓后發(fā)現(xiàn)其中“故吏故民門生”等字最清晰,如今已全部漫滅不見。該碑原立于汶上縣次丘鎮(zhèn)中店村,清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汶河泛濫決口時此碑陷臥,村人復建于汶上縣西南十五里郭家樓前,1953年移至岱廟炳靈門內(nèi)保存,1983年10月移至岱廟碑廊。此碑書法以體豐骨壯聞名,代表了壯美一路的漢隸風格。筆畫豐潤端正,在轉折和撇、捺處尤見功力,形成外方內(nèi)圓的效果,儀態(tài)敦厚穩(wěn)重,筆意粗壯古拙,嫵媚動人;結體方峻嚴整,波、磔、撇、捺皆不張揚外露,渾厚含蓄如《張遷碑》,而不似《禮器碑》鋒芒畢露;章法緊湊,字間、行間留白少,卻并不局促臃塞,反顯渾樸古雅神貌。是漢隸成熟時期的重要代表,現(xiàn)為國家一級文物藏品。清代金石書家對《衡方碑》給予高度評價。清代伊秉綬于此碑多有鑒習,既謹守漢隸正法又自出面目,終成一代隸書大家。
泰山與黃山齊名,是五岳之首號“天下第一山”,徐霞客言“五岳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在草擬此稿的同時,恰恰見到有好事者將黃山泰山進行對比網(wǎng)絡pk,辯論雙方相持不下看得熱血沸騰,黃山也是軒轅黃帝煉丹所在,泰山是歷代皇帝朝拜封禪必經(jīng),都是歷史自然文化雙遺產(chǎn),一個自然瑰麗奇?zhèn)?,一個歷史人文厚重,無法割舍,同一個世界同一輪日出都是如此多嬌。我雖生長在黃山腳下,也是新安畫派和皖南山水一直濡染我的心性,自然托付終身,不過對于遙相輝映的泰山文化歷史孔岱儒道亦然心馳神往。
天陰陰雨濛濛,從岱廟出來沿著武中奇題寫的泰山文化廣場,經(jīng)關帝廟紅門,游客中心購票見有楹聯(lián)“氣象巖巖直通天地,文化煌煌縱貫古今”。一天門有戶部員外郎楊可大題署“天下奇觀”,五岳真形之圖如若八卦圖陣,紅門宮處有“瞻巖初步”“登高必自”刻石,宮門楹聯(lián)為“萬壑泉聲沉寶磬,千峰云影護禪閣?!碧┥降氖A很寬,階距卻很窄,人再多估計不會擁擠,緩沖平臺也挺多,與陸續(xù)上山下山的游客時而交流插肩,遇見一年輕游旅言及夜里就上山所以這么早下山,說是泰山24小時售票且夜里開放登山,我驚詫不已,難道不擔憂游客的安危意外么?路上見到石祖芬題寫的“經(jīng)石峪看紅葉詩”——
獨倚喬柯舒冷艷,不儕凡卉炫秋香。
孤紅莫恨榮華晚,眾綠都成慘淡光。
休上危橋云步回,更高寒處更凄涼。
拾階而上到了萬仙樓,匾題“景會群真”,見“三義柏”,三株并排蒼遒的柏樹如若歃血為盟,巨石刻“仰止”。不遠處是泰山革命烈士紀念碑,旁有“不成功毋寧死”“喚起民農(nóng)”石記,附近也有“聽泉”“名言莫罄”,還有草書“虎”字和楷書“初步登高”。一邊走一邊品讀刻石,又見陳甘雨書“中流砥柱”,行楷“蔚然深秀”“步玉清”與隸書“洞天福地”“膚寸升云”,吳大徵篆書杜工部“望岳”。這里,有石碑注解:泰山摩崖總計1018處,巖石節(jié)理風化而成歷代文人墨客天然題字場所,這些地質遺跡與文化的完美結合構成了泰山地質公園獨特的科學與文化景觀。
泰山途中的各類店鋪大都采用木質古樸刻匾,門面玲瓏招牌名字取得都很有范兒,什么“升云”“青未了”“天順賜福店”“福地”“步玉清”“敢當”“云路”“佳境”,也都請書家題署,別有逸趣。接著看見大楷“神州磊落”,路邊有不留意就會忽略的“蟲二”刻石,就是那個著名的“風月無邊”,來歷且不引申。又見“萬古凌霄”,歐陽中石題署的“斗母宮”引入眼簾,楹聯(lián)由東營陳錫山題署:客心洗流水,山骨露清秋。有“太上玄靈”匾及“天然池”“蘊亭”,由老將軍、中國楹聯(lián)學會創(chuàng)始會長魏傳統(tǒng)題署的“寄云樓”格外生拙本真,類似吳丈蜀一脈,樓柱嵌綠聯(lián)曰:佛法因緣無我相,夜深風雨有龍歸。“威載靈應”匾依然中石老手筆,附有篆聯(lián):化險為夷誕登到岸,濟人利物功等慈航。與工作人員聊及以為是那個“斗母”,她說不是,是某星君之母。
三官廟到了,小門樓前今人所題書楹聯(lián)——出關即成方外人,入門已非池中輩。感覺上下聯(lián)反了,這在人文圣地似乎不應該,不過畢竟當下所為,難免倏忽,一年又一年庚子春節(jié)降臨,可能各地又會出現(xiàn)無數(shù)上下聯(lián)貼反的現(xiàn)象,大眾百姓一般都是以從左到右的閱讀習慣而張貼春聯(lián)吧……財神殿楹聯(lián)為“龍行風雨人行運,家降祥瑞天降財。”三官殿聯(lián)為“問人間禍福須謁道官天地水,登仙界極樂必經(jīng)天門一二三?!?a href='/jingdian/52993' target=_blank>文昌殿聯(lián)曰:職司文武爵祿科舉之本,位居大小官員晉升根源。三官廟聯(lián)曰:內(nèi)修一脈精氣神養(yǎng)生滌心悟道,外敬三官天地水賜福赦罪消災。
經(jīng)過“瞻布”刻石便遠遠見到了郭沫若題署“經(jīng)石峪”驛站,有茶點婦人招呼喝茶小憩問其金剛經(jīng)所在,她熱心指點下邊小道便是來回十分鐘,回頭來喝茶。回謝便匆匆迎著斜風細雨一個人尋訪泰山金剛經(jīng),源于曾經(jīng)練過且有潘力生、丘程光、謝澄光三位忘年之交都深入專攻金剛經(jīng),也就格外關注和心儀。途徑“源頭活水亭”,亦稱“高山流水之亭”,亭聯(lián)“天門倒瀉一簾雨,梵石靈呵千載文。”在一片瀑布峽谷低緩而下的巨大石坪上,有南北長56米、東西寬36米,近2000平米的經(jīng)文刻銘,鐫刻著1400多年前的北齊末年摩勒的《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的部分經(jīng)文,字徑50厘米,原有2500多字,現(xiàn)尚存1067個(現(xiàn)有石碑記載為1313字)。大字遒勁古拙,篆隸兼?zhèn)?,被尊為“大字鼻祖”、?a href='/techan/524' target=_blank>榜書之宗”,是泰山佛教文化的瑰寶。這部經(jīng)石峪的《金剛經(jīng)》刻成之后,一直被山谷中的溪流淹沒,歷經(jīng)千年才被發(fā)現(xiàn)水下隱約文字,于是把溪流改道經(jīng)文才得以呈現(xiàn)保存。這部石刻因為沒有留下任何的姓名及時間的記錄,因此這部作品的身世眾說紛紜。經(jīng)石的西北風斜臥著一塊刻石,是宋代的陳國瑞書丹,鄭溫公勒石。上面記載著:游石經(jīng)谷,熟視筆畫,字徑尺余,非人所能,歷千百年曾不磨滅,豈非神力護持以遣觀者。這是經(jīng)石峪《金剛經(jīng)》的最早記錄了。還有民間傳說是唐僧西天取經(jīng)回來后,曾在此晾曬經(jīng)文,佛經(jīng)因此被印在石頭上,所以這里又被稱作“曬經(jīng)石”、“暴經(jīng)石”。關于經(jīng)石峪《金剛經(jīng)》的作者,明代的王世貞認為是唐代人所書寫的,而同是明代的孫克宏在《古今石刻碑貼目》認為,通過考究筆法,這部經(jīng)書的書寫風格與山東鄒縣尖山摩崖《晉昌王唐邕題名》相近,因此認為是北齊大將軍唐邕所書。而清代學者魏源認為經(jīng)石峪的書風與鄒縣鐵山摩崖石刻書風相似,字體大小、書體、風格極為一致,因此推斷為北齊僧安道一所書。另外,清代的聶劍光以經(jīng)石峪的筆法與山東《徂徠山大般若經(jīng)》相似,而該經(jīng)有“齊武平元年王子椿造”的字樣,認定為王子椿所書。1961年郭沫若先生游覽此地后,經(jīng)過研究也認為是北齊人所書。經(jīng)石峪《金剛經(jīng)》如此浩大的經(jīng)刻工程,必然是在佛教盛行的時代才能完成的。佛教自東漢傳入我國后,歷經(jīng)魏晉南北朝,于北齊可以說是佛教發(fā)展到了鼎盛。有記載“都下大寺,約有四千所,住僧尼將近八萬。齊境內(nèi)有寺四萬余所,僧尼二百萬以上?!碑敃r的佛教徒認為“縑竹易銷,金石難滅,托以高山,永留不絕?!币虼怂麄儗⒔?jīng)文刻于高山巨石之上,希望佛法與天地永存。
經(jīng)石峪金剛經(jīng)氣勢恢宏、大樸不雕,楷行草隸篆諸法兼?zhèn)洌瑘A融溫潤厚拙天成。字大不散而又張力,沒有筆鋒縱欲和棱角分明,仍然雄偉磅礴,廟堂氣十足,堪為楷模。經(jīng)書刻石中“無”、“萬”與現(xiàn)今簡化字寫法相同,這是非常值得研究的地方。清代楊守敬在《學書邇言》中評價它:“北齊《泰山經(jīng)石峪》,以徑尺之大書,如作小楷,迂徐容與,絕無劍拔弩張之跡,擘窠大字,此為極則?!倍涤袨樵u贊:“觀《經(jīng)石峪》及《太祖文皇帝神道》,若有道之士,微妙圓通,有天下而不與,肌膚若冰雪,綽約如處子,氣韻穆穆,低眉合掌,自然高絕,豈暇為金剛怒目邪?”經(jīng)石峪歷經(jīng)千年的滄桑風雨洗禮,至今依舊能看見作者那超脫的心態(tài),把自己的信仰與追求深藏于內(nèi)斂凝重的點畫筆墨中;把豁遠深邃的宗教情愫,以富有哲禪意識的書法線條表現(xiàn)出來,若有道之士,流露出無為無欲無我無極之逸趣,有著心如秋月、清心拂塵的超然境界。金剛經(jīng)刻石附近有關西李道甫題書《暴經(jīng)峪水簾》碑記:
暴經(jīng)石傍水泠泠,鎮(zhèn)日獨來倚樹聽。
此意世人深未解,半天矯首萬山青。
路過“云路”,便是水簾洞,見碧霞靈應宮,嵌聯(lián):三素云英扶降節(jié),九光霞纈麗青壇。又有“萬笏朝天”“蓬萊季良小住”“通幽”“天衢”,遇見“柏洞”是倒下的古柏架在通道之上,恰如穿過如若別有洞天之境。四槐樹邊壺天閣有白廷鏴柳楷題聯(lián):造極頂千重尚多福地,登此山一半已是壺天。元君殿有曾為我題署齋名的湖北文聯(lián)名譽主席周韶華題署隸意行聯(lián):日照碧霞金世界,月臨泰岱玉乾坤。路過回馬嶺見藥王殿聯(lián):造物猶資五色石,回生獨普四時春。一個如若彌勒般金剛經(jīng)體“佛”字石挺立在前,不遠的觀音殿魏楷書聯(lián)——誓愿宏深十方同化,慈悲廣大三德俱圓。
步天橋見隸書“山高水長”,中天門一到遠遠看見財神廟亦然金剛經(jīng)體聯(lián)墨:身騎黑虎廣招財,心鏡公明常進寶。還是上下聯(lián)移植一下更順口,有些聯(lián)語境和音韻不必講究在意。吳大徴篆書“虎”金石氣濃。但見“華夏神韻”“中華精神”,余江吳邁題書:接踵過中天,高山群仰止。為問熙攘人,曾否憶國恥。行草虎出現(xiàn),“途踵平隱”,在泰山面館門店休整避雨,到此約半途,叫了雪里蕻肉絲面,比架上各色飲料便宜,詢及怎么不見挑山工,中年女老板說現(xiàn)在是淡季,平時很多的,前不久也偶見新聞鏈接提及泰山為何不取消挑山工,源于索道也沒完善物運硬件也考量到一輩子從事此業(yè)無法改行的挑夫生計,同時也為保留泰山挑山工的精神意志和人文風景,好多外地游客也是沖此而來。
迎天亭處氣象萬千,有“云路先聲”“山輝川媚”“從善如登”“郁確其高”“曲徑通霄”“人間天上”諸多石刻法書。偶見溥心畬詩書:“蒼蒼復落日,遙下晚風林。滉瀑連溪色,嵐光何處深。”再見“天下第一名山”,一個年輕爸爸帶著孩子在此托我留影,我也托他為我留影。旁有詩詞和“若登天然”……不遠張默君《登泰山偕翼如》石刻,還有毛潤之的“江山如此多嬌”和“逍遙游”,以及《紅軍長征詩》,只是不知可否親題還是勘錄?
一隅山澗石壁上有在山書“登歡喜地”,華亭書“妙極”,有“仰止”“氣象巖巖”“快活天”“在山泉”“至此始奇”“水流云在”“云泉飛瀑”“魯邦所瞻”“寒云”,都是那么美。兩個特大繁體楷書“滌慮”豁然,一處不大石亭內(nèi)有刻聯(lián):曲徑通幽處,連山到海隅。有種蔗老圃題書:且依石檻觀飛瀑,再渡云橋訪爵松。還有:斷崖瀑落晴天雨,一線路入青冥端。亭外是歷城劉光照撰書:跋險驚心到此浮云成夢幻,登高極目從茲俗慮自銷沉。玉田士隱劉振聲撰書:風塵奔走歷盡艱辛思跪乳,因果研究積成功德敢朝山。四周圍繞刻石有長白文瑤書“河山元脈”,有“泉清自潔”“俯瞰群峰”“云步出天”“攬勝”“澄清宇宙”“紅橋飛瀑”“中游”“都歸一覽”,有長白升福的“欄環(huán)翠秀”“和篆書“萬方多難此登臨”,有“排聞送青”“天下奇觀”和皖南涇縣王崇甲題“雄冠五岳”,一面石瀑上醒目的隸書“霖雨蒼生”讓人頓生敬意。
東岳廟有一副藍底嵌金篆書聯(lián):秦皇登封驊騮駐,青松封?千古情。好像上下聯(lián)都有雷同的“封”字,還有一字不識。另有嶺南畫派代表性藝術大家楊善深的行書聯(lián):山水有緣供嘯傲,岱宗無意任留連。一側山壁刻入“東天一柱”“撫松盤桓”,還有兩個如椽篆書,不知是“泰松”還是“秦松”。乾隆題石“望人松”不遠便有一株與黃山送客松一樣的松,平臺上有三四位游侶在悠閑,一男生喂女孩吃什么,背景恰有望人松,我特意拍了特寫。繼續(xù)前行,朝陽洞口見王冶平題“泰山奶奶顯靈宮”,對松山處有“萬丈碑”記,可是未見,一位游客向工作人員咨詢,原來是雨天霧大,遮掩了對面山上的碑刻。也有陸陸續(xù)續(xù)下山的游客說是山上下雪了,山下有雨山上就下雪,泰山就是這樣,看了看一位小伙的手機自拍,果然白雪紛紛玉樹瓊花。依舊欣賞刻石“松云絕壁”“空翠凝云”“心香誠?!薄芭e足騰云處世松”“與天地參”,有“大好山河”與黃山溫泉摩崖“大好河山”略微不同,更有久違可人的領導楚圖南寫的非“干部體”——千山聞鳥語,萬壑走松風。與謝無量賴少其吳丈蜀味兒仿佛,憨厚敦實,大巧若拙。又是“松壑云深”“能成其大”“千葉石蓮”,在石階路邊壁有“暫遠紅塵”刻石,同行數(shù)位來自遠方的看似吃皇糧的中年白領干部在此稍歇,一位男士走在此刻石下坐下,我拍了特寫對其笑說:還是在紅塵之中啊,同行者都笑起來。
至此又奇,風濤云壑,松風琴韻。對松亭下是十八盤起始點,上達南天門全長800米,垂直高度400余米,石階1600余級,勢如天梯,為泰山標志性景觀。這里有郭沫若1961年夏題書刻石——
人來看萬松,霧至萬松蒙。
冠沐及時雨,襟披下嶺風。
孥云伸臂手,飲瀣溢心胸。
磴道千尋盡,碧霞鐵瓦紅。
在龍門見到“絕頂云峰”“天地交泰”“升仙坊”“翔鳳嶺”,開跌蕩何險危,仰不愧履如夷。首出萬山如登天。十八盤到南天門這段已經(jīng)有越來越厚的積雪,路階不扶手無法順利攀登,步步為營步步驚心,也算最難走的路,恰恰這段石階坡度大間距小,到了南天門一陣風雪刮過,一股豁朗空明的清涼氣拂塵,門聯(lián):門辟九霄仰步三天勝跡,階崇萬級俯臨千嶂奇觀。未了軒有聯(lián):聽天門長嘯松濤依舊,凌絕頂遠眺風物日新。武中奇題南天門賓館門柱聯(lián)為田英章歐楷:畫閣凌云瞻四海,金臺遺韻著千秋。我早年涉及硬筆也與龐中華田英章沈鴻根等多有聯(lián)誼,后涉及毛筆書法和中國畫,感覺局限硬筆是無法拓展藝術視野和筆墨境界的。
天門聳立于一片空色的蒼穹之下,四野茫茫,白云亭由范曾題額,亭聯(lián)也是其書:誰接千載,我瞻四方。高山固俯,圣者當然。額首“據(jù)德”也是范曾題書,人生若只如初見,與起初見到范題寫的《演講與口才》等還是感覺差不多。這時候整個世界猶如籠罩在銀白陰藍之中,暮色蒼茫,到玉皇頂還有些距離,一路見人就問還有多遠,有說還遠有說不遠,有的建議明晨再上,有的說半小時趕回頭索道下山的話趕緊,也有旅館老板迎上前招呼留宿,我說未及到頂或趕上索道就留夜。雪也大了,抉擇再上,見彭真題書“山高望遠”,走過范曾題牌坊“蓬元”,日近云低,一片坪地,足有一個足球場大,對面偌大石崖全是刻石,有“壁立萬仞”“置身霄漢”“青壁丹崖”“星辰可摘”“天地同攸”“彌高”,有“呼吸尊,宇宙崇”,“五岳之宗,與國同安”,“與國咸寧,體乾潤物”,鄧穎超1984年6月來此題字“登泰山看祖國山河之壯麗?!眴淌}“海岱縱月”,也有李鵬題寫的“保護世界遺產(chǎn),建設東岳泰山?!?a href='/jinxi/' target=_blank>金溪題書詩詞:“丹崖翠壁接晴空,萬里江山入望中?;厥追錾L戾氤?,滿身香霧立空濛?!笨盀椤巴麉莿氽E”。
碧霞祠,顧名思義就是供奉碧霞元君的廟宇。碧霞元君,道教全稱“天仙圣母碧霞元君”,老百姓親切的稱之為“泰山奶奶”、“泰山老母”“泰山娘娘”等,這里系元君上廟和祖庭,是泰山奶奶碧霞元君信仰的發(fā)源地。自明清以來,每年都有數(shù)百萬信眾登頂上山,來此祠朝拜祈求平安賜福、拈香奉祀、許愿還愿。進門前有三副楹聯(lián)赫然在目:玄門日會龍門客,道院時接翰院賓;自然萬籟涵虛靜,在一中和道氣清;碧天澤眾生春夏秋冬風調雨順,霞光普社稷東南西北國泰民安。聯(lián)文都挺好,最后一副聯(lián)是眾所周知的熱播劇《都挺好》片名書寫者都本基所題,見過央視《大家》欄目專題介紹,也為北京奧運會書寫入場國名牌,他的字在熱播正火時恰有書法界頗有非議,偏向刷字自由體學術性有待商榷。據(jù)友人言及碧霞祠里也有我老鄉(xiāng),皖南涇縣人,時間匆促未及進入拜會并祈福娘娘,懸念寄托留在未來。碧霞祠始建于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是一座有著1000多年歷史的古廟,其選址精妙,其北有玉皇頂,東北有大觀峰,東南有日觀峰,南鄰斷崖,西通天街,在整個大環(huán)境中,以“藏”為特點,泰山道教協(xié)會毗鄰。但它又是由天街通向岱頂?shù)谋亟?jīng)之處,從天街望去,云霧飄渺,宮宇藏秀于崖峰之間。若在玉皇頂向下俯視,浮云灑落,一派“仙山玉閣”的景象。
玉皇頂近在咫尺之遙,一道來此的有問可否再上,也問別人是否再上,說來不及就在“五岳獨尊”石刻處留影就下山,我便也作如是觀,隨他們一起彼此互拍,倚靠獨尊的碑刻各自擺拍速成,雪都成深藍色的了,天幕暗暗涌來,不小心容易滑倒,“擎天捧日”與五岳獨尊相輝映,徐向前題“登高壯觀天地間”,仰觀俯察靜觀自得,昂頭天外,萬法唯識,登峰造極,“眼底乾坤小,胸中塊壘多。峰頭最高處,拔劍縱狂歌?!贝掖彝刳s,說是趕還是亦步亦趨,畢竟近兩寸厚的雪。路過武中奇題飛云洞見舒同在洞邊的刻石題詞:泰山冠五岳,索道飛高峰。風景呈新色,游途勝舊通。恰恰趕到索道站我與另一位本地來山上送貨的青年最后一趟索道下山,一張鮮紅色的“劉文西”送我到燈火闌珊處的泰山腳下,一路順風……
回來在想,不論黃山泰山都是相看兩不厭的祖國大好河山,不分彼此各有千秋,“五岳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想來徐霞客先行者都是走過五岳和黃山的,割舍誰他都寫不出這樣的句子,他也放不下,何況我們。黃山泰山兩地分居遙相呼應,但都擁有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同一輪明月日出,彼此互動唇齒相依肝膽相照,空靈瑰麗+人文造化,我們便打開一個新世界。
煙云滿帋呈風流。于是乎,賦予我生花夢筆的國畫《泰山歸來不看岳》便自然誕生在黃山腳下的庚子之春。
Hash:043552256f01656ed708272cef520f1a3d122a7e
聲明:此文由 中國旅游文學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