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積善橋凸顯善心

泰州里下河不少村莊,常由幾個、甚至幾十個垛子組成(如姜堰區(qū)華港鎮(zhèn)上溪村當(dāng)初有30多個垛子),為方便通行,就在垛間河上架橋。俞垛鎮(zhèn)南陳村有一座古磚橋——積善橋,百年來,錢張氏(女,約1860—1930)建此橋的故事在這個村家喻戶曉,代代相傳,還傳出村外。

2006年,茅云慶(時齡81歲)和周如中(時齡87歲)兩位老人回憶,民國五年(1916)秋,建于清咸、同年間的夾河木橋被大水沖垮,經(jīng)修復(fù),勉強可以走人,但牛不能過。村里大戶錢雀松的夫人張氏是個吃齋念佛之人,有“積善”之心,她決定獨資造橋。

工匠們先在河底打了好多“梅花樁”,后用小磚、糯米汁加石灰,在夾河兩岸各砌了一座寬2.7米、相距4.6米的堅固橋堍(音兔),繼而在橋堍凹槽處擱13根又長又厚的杉木梁,以扒頭釘相連,一座方門磚木橋建成。橋上不僅能行人、跑牛,連迎會的大隊人馬都能浩浩蕩蕩通過。為此,錢張氏花去大洋300塊(相當(dāng)于100石稻谷)。

因土巷一到雨天,泥濘不堪,春、夏、秋3季尚可赤腳,冬季不好赤腳,即使穿釘鞋(一種油了桐油的鞋),也不好走。錢張氏好事做到底,為每個垛子出資50塊洋錢,購磚鋪路,3個垛子150塊,另捐8畝田給本莊祖師廟作廟產(chǎn)。鄉(xiāng)人感其恩,決定將此無名橋取名“積善橋”,并勒石以記。

錢家雖有家財,錢張氏持家卻十分節(jié)儉。平時,她一身舊衣,一次出門坐船,曾出現(xiàn)船主怕她交不出船費的笑話。她吃也簡單,中午飯,早晚粥。若是粥厚了,她要說:粥要喝得起來才好;偶爾晚上吃飯,她就會大叫:晚上吃什么飯?壓床板!她甚至連豆腐也舍不得吃,頓頓吃醬油豆兒。一次,一顆豆兒掉桌下,她直到找著放到嘴里才安了心。人家腌菜,她竟然下田拾“披葉”(老葉)回家腌……就這樣,靠80畝田租,一度為南陳首富。

建橋17年后,木梁破舊,錢張氏已故,于是全莊眾姓出資重建。從管莊請來高姓瓦匠,在原橋堍的基礎(chǔ)上改方門為圓拱,嵌漢白玉“積善橋”石額于其上,額有“民國二十二年”字樣。積善橋至今是該莊南北唯一通道,為姜堰區(qū)文物保護單位。

曹俊鐸先生(1932年生,姜堰俞垛鎮(zhèn)人,曾任俞垛鄉(xiāng)黨委書記等職)有感于錢張氏的善行,特作《積善橋》詩一首:

水繞孤村荒古渡,隔河相望斷途程。

庶民合作千秋義,張氏重修無限情。

積善芳名傳后世,和諧風(fēng)尚樂清平。

豐碑熠熠光天地,代代追思雨露恩。

有形的積善橋上無形地安放著錢張氏的一顆善心,當(dāng)人們經(jīng)過這座橋時,就會不由自主地想到這位老太太,心地就會變得柔軟一點,善良一點。

Hash:dfccce1cecd8fd2f41c1da1ed51b41cd861db68b

聲明:此文由 泰州新聞網(wǎng)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