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山陜會館為什么建了66年才完工,看完就明白了!

聊城山陜會館城區(qū)南部,運河西岸,是清代聊城商業(yè)繁榮的縮影和見證。會館始建于清乾隆八年(1743年),是山西、陜西的商人為“祀神明而聯(lián)桑梓”集資興建的,從開始到建成共歷時66年,耗銀六萬零四百六十五兩六錢九分。會館東西長77米,南北寬43米,占地面積3311平方米。整個建筑包括山門、過樓、戲樓、左右夾樓、鐘鼓二樓、南北看樓、關帝大殿、春秋閣等部分,共有亭臺樓閣160多間,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全國現(xiàn)存的會館中,聊城山陜會館的建筑面積不算很大,但是其精妙絕倫的建筑雕刻和繪畫藝術卻是國內(nèi)罕見。

會館按中國傳統(tǒng)宮殿式建筑的基本格局排列各組建筑,強調(diào)中軸線兩側(cè)均衡對稱,突出中軸線上建筑,通過屋頂?shù)男问健⒚骈熯M深的大小、藝術構件雕刻的繁簡等來區(qū)分建筑的主次級別。沿中軸線由東到西依次為山門、戲樓、鐘鼓樓、南北看樓、碑亭、中獻殿、關帝殿、春秋閣。從山門到春秋閣三個院落逐漸增高,錯落有致,各單體建筑互相連接,布局緊湊。

據(jù)史料記載,山陜會館從清乾隆八年(1743年)開建,到清嘉慶十四年(1809年)竣工,整整持續(xù)了66年。乾隆帝哪怕在位長達60年,“盼等”了50年之久,也沒能看到它完工的那一天。

慢工細活,會館的每一處細節(jié),都追求到了極致。大殿門前的石獅,是直接從商人的老家山西運來的,不僅浮雕生動,走近細看,獅身更讓人驚嘆:毛發(fā)雕刻纖細,紋理清晰,讓人有一種毛絨絨之感。

當然,66年的超長工期,也與當時的物質(zhì)條件有關。會館是秦晉商人自愿捐資建設的,不像今天的撥款可以一步到位。

Hash:6598d15f4ac55d6926c8bf098903e1683723ec06

聲明:此文由 文化聊城在線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