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wǎng)眼看欽州非物質文化遺產坭興陶

晨報記者 李香暉 實習生 楊祖順

為增進公眾對欽州坭興陶制作工藝和文化意義的了解,加快推進文化遺產的保護,弘揚非物質文化遺產。6月8日下午,市委宣傳部、市網(wǎng)信辦、市文新廣電局聯(lián)合組織開展“網(wǎng)眼看欽州——2016網(wǎng)媒網(wǎng)友參觀采訪活動”之“網(wǎng)眼看欽州非遺坭興陶”活動。

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載體

當天,記者走進缸瓦窯村、欽江古龍窯、文化遺產日主題活動場地以及欽州坭興陶藝有限公司的坭興陶藝術展覽館、制作車間、體驗館和銷售廳等,感受坭興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了解坭興陶的歷史和傳奇。

欽州坭興陶有一千三百年以上歷史,作為中國“四大名陶”之一,不僅是欽州歷史的“見證者”,同時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中西經濟文化交流的重 要載體,是廣西海上絲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坭興陶燒制技藝被認定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欽州因而獲得“中國坭興陶之都”稱號,現(xiàn)今已成 為欽州的一張?zhí)厣?a href='/mingpian/' target=_blank>名片。2016年6月11日是我國第十一個文化遺產日,為加快推進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和發(fā)展,大力弘揚廣西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同時在6月10日至6月12日舉辦廣西(欽州)2016年文化遺產日主題系列活動。

了解坭興陶便知欽州史

“兄弟五姓同結義,來自橫州永順圩,升平世界洪武時……”,缸瓦窯村至今仍代代傳唱祖?zhèn)骷腊莸某~。據(jù)介紹,明洪武四年(1371)始,朱 元璋建立明政權以后,為防倭寇之害,下令沿海從遼東至廣東所有衛(wèi)城、所城,必須修建御敵之用的磚砌城墻。橫州(今橫縣)張、莫、蘇、劉、顏五姓人聞之,便 到欽州缸瓦窯村造窯燒制城墻磚,筑城工程完成后,墻磚不再需要。之后,便開始燒制日用陶,燒制日用陶則必須用龍窯。于是,就有了現(xiàn)今缸瓦溝北面三界廟旁的 第一條龍窯,并相繼興建眾多龍窯,燒制陶器。

到1958年,該村組織陶瓷合作社,陶人拆除數(shù)座沿用了幾百年的舊龍窯,利用龍窯的材料,按照傳統(tǒng)龍窯的原理、結構,在欽江邊重建此大龍 窯,繼續(xù)燒制坭興陶。此窯全長80米,窯址占地面積978.9平方米,完整地沿襲了傳統(tǒng)龍窯的所有特點,窯身雖然只有五十多年歷史,但它傳承了六百多年的 技藝和窯火,記錄了欽州坭興陶輝煌歷程,是我國目前遺存極少的大型古窯之一,現(xiàn)社會上稱之古龍窯。窯體內歷經萬千窯火的洗禮而掛滿翠綠晶體的窯珠,非常珍 貴,是研究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坭興陶燒制技藝極其重要的場所和歷史見證,屬稀有寶貴文化遺產,2012年欽州市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坭興陶源遠流長

原欽州市博物館館長李世川介紹,坐落在欽州江一橋上游江東岸的缸瓦窯村已有600多年歷史,是欽州城區(qū)附近唯一陶業(yè)生產基地。缸瓦窯村的先 民,在燒制缸、缽、罐等粗陶的過程中,不斷探索創(chuàng)新,自覺開發(fā)精陶產品,他們采欽江東、西兩岸之泥進行組合,東泥軟為肉,西泥硬為骨,用料的配方如按軟六 硬四的比例進行混合來制作碗、碟、茶具之類的小陶坯,坭的骨肉相互支撐,燒制優(yōu)質的“四六瓦”,原缸瓦人俗稱坭興陶為“四六瓦”。

隨著“四六瓦”一船船從欽江出海,銷向香港、澳門甚至東南亞,久而久之,坭興的稱謂便因為廣泛的興用,自然而然代替了“四六瓦”的稱呼,而 “欽州坭興”就從缸瓦窯這個小村莊走了出來。近年來,我市更是大力發(fā)展坭興陶產業(yè),在吸引大量進城務工農民就業(yè)的同時,也將他們培養(yǎng)成坭興陶制作的專業(yè)人 才。到目前,我市約有10000名工人從事坭興陶工作,坭興陶不但是欽州對外宣傳的文化使者,更是欽州的城市名片,它與江蘇宜興紫砂陶、四川榮昌陶和云南 建水陶同被譽為“中國四大名陶”。

Hash:ee76c962377a010277d8450d418945627cb8634d

聲明:此文由 欽浪網(wǎng)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