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蘇公祠

六月的海南早已酷熱難耐,空氣中似有流火涌動。我經(jīng)海口轉(zhuǎn)機,在當?shù)刂挥袔讉€小時的停留時間,但內(nèi)心有一個強烈的聲音不斷回響:一定要去蘇公祠,一定要去拜謁蘇軾。

蘇軾晚年被貶海南儋州,從廣東浮海入海南,途徑經(jīng)口金粟庵,借宿數(shù)日。后人為了紀念蘇軾,在金粟庵原址上建了這座祠堂。

遠遠映入眼簾的祠堂大門古樸簡潔,門額上以鮮亮的海藍色大書“蘇公祠”三個字,讓人聯(lián)想到蘇軾大海般的遼闊豪放。一副木刻的楹聯(lián)懸掛大門兩旁,上聯(lián)書“忠良勝景存正氣”,下聯(lián)為“瀛海光輝啟文明”。門口有一雙抱鼓石和兩對貔貅,相傳是明代修建蘇公祠時的原物。石雕通體滿布風吹雨蝕的斑駁印痕,仿佛在向人們訴說著千年之前的故事。

祠堂建造頗具特色,正廳迎面去墻無門,盡顯大氣開闊。廳內(nèi)白墻紅柱,古樸典雅。廳堂中央赫然屹立著古銅澆鑄的蘇軾雕像,他頭戴高冠,身穿長袍,體態(tài)偉岸,面露從容笑顏。一位樂觀豁達的豪放詩人形象躍然而出。

蘇過是蘇軾的幼子,東坡被貶海南,當時的海南被視為“荒蠻瘴癘之地,囚徒流放之所”,蘇軾自覺前路茫茫、生死未卜,就把家人留在惠州,單攜幼子蘇過一同浮海前往。蘇軾在海南生活三年,當時已年逾花甲,幸得蘇過悉心照料飲食起居。有幼子跟隨身邊,老人內(nèi)心也平添了許多慰藉。

姜唐佐是海南高中進士的第一人。蘇軾到海南以后,不遺余力地推行文化教育,培養(yǎng)了一大批飽學之士。當?shù)厝诵掭d酒堂,供蘇軾講學明道。蘇軾離開海南以后,他的學生連續(xù)不斷成功考取功名。有宋一代,海南共出十二位進士。史家有論,“瓊州人文之勝實自東坡啟之”。

從祠堂側(cè)門往東,穿過一段狹窄的小路,眼前豁然開朗,出現(xiàn)一個開闊的庭院,給人一種別有洞天的靈趣感。庭院內(nèi)樹木高大茂盛,蔭翳蔽日。樹下設有石桌石凳供人小憩。庭院西南角出現(xiàn)滿盛泉水的石井兩口。走近一看文字介紹,著實讓我驚喜不已。這原來是蘇軾留給海南的一份厚禮。蘇軾借宿金粟庵時,看到附近居民飲食河沼積水,很多人因此患病。經(jīng)過勘察,他指著此地說,“依地開鑿,當?shù)秒p泉”。百姓依指鑿泉,果然挖出兩口水井,這就是史書記載的“指鑿雙泉”。因泉水常浮小泡,狀似粟粒,故取名“浮粟泉”。該泉歷經(jīng)九百余年,泉水不溢不竭,有“海南第一泉”的美稱。居民飲水水質(zhì)的改善,大大減少了因飲水不凈所導致的患病事件。此事傳開以后,百姓紛紛效仿,村村挖井取水,一時挖井成風,當?shù)氐娘嬎晳T為之一變。

蘇軾到達儋州伊始,“食無肉、病無藥、居無室、出無友”。但悲天憫人、親近黎民的東坡很快就和當?shù)匕傩战⒘松詈竦那檎x。黎族同胞在城南桄榔林中為其蓋了一間草房,蘇軾稱其為“桄榔庵”。雖然物質(zhì)匱乏、生活艱辛,但蘇軾卻能超然物外、隨遇而安,他總能在生活中發(fā)現(xiàn)這樣那樣的樂趣。啖肉吃酒以養(yǎng)身,這是東坡最大的樂趣之一。蘇軾在桄榔庵門口迎著海風清洗、海風拂面、海浪滾滾這又何嘗不是一種難得的人生享受呢?

離開蘇公祠后,我遠遠回頭看著那里沉思。蘇軾被貶海南生活三年,真可謂“東坡不幸海南幸”。他給海南百姓帶來了香甜的泉水,他開啟了海南的文化教育啟蒙,他授百姓以農(nóng)耕種植之術(shù)……更值得我們深思的是蘇東坡那種樂觀豁達、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達觀生活態(tài)度。

Hash:afb1744fe46628b03bf8d99a31e29919add72559

聲明:此文由 看航空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