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城往事 | 上世紀,這種交通工具火遍內江,可惜已成歷史

上世紀初、中期,內江少有汽車交通工具,內江的運輸工具以轎子、雞公車、黃包車等為主,尤其是黃包車。黃包車,是一種用人力拖拉的雙輪客運工具,兩個約一米高的大輪子中間,架一個輪椅式的客座,兩根長木桿支撐在前,拉車人在兩根木桿中,雙臂挽桿拖著車或走或奔,平穩(wěn)自如。

黃包車的鼎盛時期

86歲的劉忠榮老人回憶,當時他不到10歲,已經挑著擔子上街賣“炒米糖開水”,常常見黃包車夫奔走于大街小巷,他們夏天穿土布襯衣,冬天穿長衫,肩上搭一塊毛巾,腰間綁一根帶子,穿著草鞋,拉客人的時候,就把長衫撩起來,嵌入腰帶,方便行動。

1874年,黃包車從日本引進到上海/ J( Z6 {' M, J3 n! S

資料顯示, 1874年,黃包車從日本引進到上海。因從日本引進,故當時滬人又稱之為“東洋車”。

1899年,傳入內江

1899年,黃包車傳入四川。隨著川渝、川鄂、內樂、貢威等公路的建成,逐漸傳入內江。

1936年,內江城區(qū)的黃包車發(fā)展到379輛

1936年,四川公路局規(guī)定黃包車登記發(fā)照,資中車站從球溪至銀山鎮(zhèn),共發(fā)110輛;內江車站從銀山鎮(zhèn)至椑木鎮(zhèn)發(fā)300輛;椑木鎮(zhèn)至榮昌安富鎮(zhèn)發(fā)79輛……

據資料顯示,當時以內江城區(qū)的黃包車最多,發(fā)展到379輛,主要云集在半坡井、西門橋、南門外等一帶攬客。那時的鐵匠街(現疊象街)除了幾家鐵匠鋪外,幾乎家家戶戶都以拉黃包車為生。

1940年,城內運輸區(qū)黃包車達到1255輛

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因汽油限量供應,黃包車成為主要客運工具。1940年,城內運輸區(qū)各車站黃包車已達到1255輛。

黃包車費用

客人可以一次性付清,也可以包月、包年,起初用銅錢或大洋付費,后來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付款方式也在不斷變化。.

據《內江地區(qū)交通志》記載,1937年,黃包車在內江各個縣區(qū)收費情況不盡相同。內江縣是1到2仙(貨幣單位),資中縣為1.5仙。

黃包車夫的艱辛

老人的回憶'

“黃包車夫多出身農村,他們沒有像樣的房屋,日子過得十分清苦?!绷_開模介紹。

那時,大同街、桂湖街菜市都有城墻圍著,河壩街橋頭也足夠寬敞,黃包車夫、搬卸工人等勞動群眾就挨著墻壁搭帳篷、建吊腳樓,住房前邊是街面,后面是院子。

83歲的市民熊壽天老家在東興區(qū)柳橋鄉(xiāng),對于黃包車,他也有著較深刻的印象,他說:“解放初期,我來內江城區(qū),看到很多黃包車,都是木頭輪胎。多年后再來,幾乎就沒有看到黃包車了?,F在,東興區(qū)修建了黃包車雕塑,還能讓我找到一些過去的回憶。

上繳各種費用

他們的收入還要上繳養(yǎng)路費、稅收等各種費用。

據《內江地區(qū)交通志》記載,民國時期,各總工會強制工人普遍加入職業(yè)工會,否則職業(yè)工會不得派其工作;鄉(xiāng)鎮(zhèn)保甲調查戶口時,不予職業(yè)登記,視為游民。所以,當時凡從事人畜運輸及搬運裝卸的工人,都必須加入“挑挽”“力夫”“馱運”等行業(yè)工會組織,并按規(guī)定繳納會費。

1940年,資中縣政府關于《縣總工會經費征募辦法》規(guī)定,會費分為入會費以及月費兩種,入會費每會員不得逾10元,于入會時繳納;臨時費,為特別事宜之需要進行征募,如果不夠還得增加。

黃包車業(yè)的沒落

內江黃包車業(yè)從沒落到絕跡,經歷了數十年時間。

隨著時代發(fā)展,出行方式也不斷改變,自行車摩托車、出租車等交通工具的出現,讓黃包車等人力車業(yè)逐漸沒落。

據《內江文史資料選輯》第三十八輯《內江的“的士”與“黃包車”》一文記載,改革開放后,內江城區(qū)黃包車逐漸退出,被公共汽車以及出租車替代。

內江出租車第一人,便是一名叫何祥玉的女性。

1989年春,何祥玉深入社會作細致的市場需求調查,她了解到當時內江的汽車客運受國營公司獨家控制,乘客排長隊,車上十分擁擠,難以滿足廣大乘客需求。從事交通運輸行業(yè),經營前途大有可為。她買回了一輛小轎車和國營公司的中巴車競爭,成了內江第一個的士運營人。

在她的帶動下,內江的出租車一天天猛增,而人力黃包車逐漸淡出視野。

Hash:da45335bd4f2c68d78a1cef18b25a4b2e6cab631

聲明:此文由 大千社區(qū)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