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廣安:一個用北宋官員命名的地方——諫議坡
談起廣安城區(qū)的人文,一個叫諫議坡的地方,無論怎樣也不該錯過。
諫議坡因北宋諫議官張庭堅而得名——張庭堅故宅便在此,《廣安州志》如此記載:諫議坡,治北五里,舊名車婆巖,宋左正言張庭堅故居。
作為左正言(諫議官),在朝廷中,職位其實很低,但《宋史》卻能為張庭堅立傳,足見張庭堅在北宋歷史上有著不小的影響力。而在南宋時期,著名詩人陸游過境廣安時,還作詩《過廣安吊張才叔諫議》,以表達自己對張庭堅的崇敬之情(注:張庭堅,字才叔)。
諫議坡地處廣安的北驛道上
相對今人來說,諫議坡已是過去的老地名,不知什么時候,人們逐漸把諫議坡叫成界坡了,并成了一個村的村名。但隨著廣安福興大道的建設和地域管轄的調(diào)整,界坡村現(xiàn)已劃歸協(xié)興,而諫議坡所在的原界坡村4組則又單獨劃入了廣安區(qū)城北街道辦。
十分幸運的是,這么多年了,諫議坡的古老的石板路還在!
諫議坡位于福興大道右側(cè)的高崖下,若從今城區(qū)邊沿開始上陡坡算起,到達與福興大道相交處,整個坡段大約長300米。除中間有一段連接水塔的水泥公路外,其余均為基本完好的石板路,一塊塊留著光滑凹痕的石階默默地告訴我們:這段石板路的歷史實在是太久太久了。
正當我們行進在石板路上感受古韻滄桑時,一位老背著背簍從城區(qū)方向走來。老人名叫楊勝杰,家住協(xié)興鎮(zhèn)春堡村5組。她告訴我們,在沒有公路之前,諫議坡是協(xié)興鎮(zhèn)前往廣安城區(qū)的必經(jīng)之路,“從北門口出來,經(jīng)跳墩石橋,再過洗腳溪,再到九石坎,然后就是經(jīng)諫議坡翻梁子。不僅是協(xié)興鎮(zhèn),馬壩、花橋等地方的人到城區(qū),都走的是這條路,這是一條大路。”
事后,我們查閱了1994年出版的《廣安縣志》才知,原來,諫議坡正處在廣安的北驛道上。北驛道自老城北門起,經(jīng)諫議坡到打鐵街(金廣老街),再依次到協(xié)興、白廟(今崇望)、馬壩、楊坪、井溪(今井河),再到花橋。在花橋又分成兩條路:一條到蓬安縣城,一條到渠縣縣城。
關于諫議坡作為驛道的歷史,我們分析,這應該是從宋代就開始了。據(jù)史料記載,北宋開寶二(公元969)年,渠江縣縣治由今肖溪王家坪遷到濃洄鎮(zhèn)。也就是說,從這時開始,濃洄鎮(zhèn)便開始作為縣城了。
難尋張庭堅故居遺址和墓地
王明建老人便住在諫議坡旁,他向我們講述,他家祖上從“湖廣填川”時就住在這里了,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有200多年。
在與老人的交談中,我們發(fā)現(xiàn),雖然整個上梁子的坡就叫諫議坡,但在老人嘴里,重點成了坡到梁頂?shù)哪莻€位置。就在那里,現(xiàn)在還可看到有一棵大黃桷樹。老人說,人們要翻上這道長坡還是挺累人的,特別是挑著或背著東西的人,翻到梁上時,總會在大黃桷樹下歇歇腳,久而久之,大黃桷樹下便成了一個店子場口,有幾間土瓦房和茅草房,鋪面里賣點冷酒、豆腐干之類的東西。
“以前,這里還立了一個大石碑。”老人說,那塊石碑高2米多,踮著腳尖還摸不到頂邊,上面主要是關于渠江漲洪水的記載。附近還有一個涼亭子,也是專門供人們歇氣的地方。之所以要修個涼亭,老人說,夏天的時候,坐在里面既可以躲蔭,也可以感受到從江邊方向吹來的涼風,若是店面之間,就吹不著涼風了。
距涼亭子不遠的巖下,有一個涼水井,“水是從巖縫里流出來的,從來沒干過,歇氣的人常在那里喝水。”老人說,特別是炎熱的夏天,從城里方向過來的人,爬了這一段長坡,終于到了梁上又可歇氣的地方,多想喝上一口冰涼的井水,但對挑著、背著東西的人來說,到井水去喝水還是有些不便,于是便常有人做好事,將井水打到?jīng)鐾ぷ舆吂┐蠹颐赓M喝。
“但做好事的人也得有個講究,不得讓路人喝得太急了?!彼f,特別是走得滿頭大汗的人,如果馬上將一碗井水遞上去,那人喝了便容易發(fā)痧。于是,做好事的人在舀上一碗井水后,特別在碗里放上些許米糠,路人接過后,若想將水喝下去,便得先把浮在水面上的米糠一點點選去,待把米糠選完時,氣也歇得差不多了,這時再把水喝下去,就不會有事了。
眼下,涼亭子早沒了,大黃桷樹兩邊的店面、大石碑不見蹤影,涼水井也已被茂密的藤蔓所遮掩。唯有一些殘缺的墻基伴著巍然的大黃桷樹,寄托著人們對這里的記憶。
而在這道長坡上,除梁上的大黃桷樹外,中途還有兩株大黃桷樹,也是以前路人常歇氣納涼的地方,其中一株大黃桷樹緊貼石壁而生,至今還可看到樹下有一長排由水泥和磚做成的凳子。那光鮮的表面仍可證明現(xiàn)在仍不少路人常在此坐著納涼。
我們是多么希望能在諫議坡一帶找到北宋官員張庭堅的故居遺址以及張庭堅墓所在地,哪怕有一丁點希望,我們也不愿放棄(關于張庭堅墓,《廣安州志》也記載為諫議坡)。但問了好幾個當?shù)卮迕?,都從未聽說過張庭堅其人及墓。其實,這也是很正常的事——畢竟,從張庭堅時期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是900多年的歷史了。更何況,市志辦的專家們早前也已在諫議坡一帶尋找過,他們也沒找到任何蛛絲馬跡。
來源:左左講故事
Hash:8a472e754cfb321f85e09d5a1f86456ed65ee5b0
聲明:此文由 草根一一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