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最高古塔——銀川承天寺西塔
西塔位于銀川市興慶區(qū)西南承天寺內(nèi),寺內(nèi)現(xiàn)存建筑有五佛殿、佛塔、韋馱殿、臥佛殿。為一座八角十一層樓閣式磚塔,通高64.5米,比大雁塔高出50厘米,是寧夏現(xiàn)存的100多座古塔中最高的一座磚塔。塔門面東,通過券道可進入塔室,室內(nèi)為木板樓層結(jié)構(gòu),有木梯盤旋而上。塔身沒有過多的裝飾和雕飾,只點綴一些綠色琉璃花磚,外觀簡潔樸素。各層檐角石榴狀鐵柄上掛有鐵鈴,微風吹過,叮當作響。塔身十一層以上挑出五層棱角牙磚,在八面攢尖頂剎座上立有桃形綠色琉璃塔剎。
承天寺塔是寧夏記載有始建年代的古塔之一。據(jù)《弘治寧夏新志》記載:“承天寺塔在承天寺內(nèi),偽夏(西夏)所建,一十三級,有殘碑可考?!蔽飨拈_國皇帝李元昊死后,其幼子李諒祚登位,皇太后為保其子“圣壽以無疆”,于西夏毅宗天佑垂圣元年(1050年)建造了承天寺和佛塔。
明代承天寺以“梵剎鐘聲”名噪塞上,成為寧夏八景之一。清乾隆三年(1739年)大地震,使塔寺全部震毀。清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在殘塔基礎(chǔ)上按原來風格重建。
承天寺塔也是寧夏唯心論一有文獻記載始建年代的古塔。據(jù)明代《弘治寧夏新志》記載:“承天寺塔在承天寺內(nèi),偽夏(西夏)所建,一十三級,有殘碑可考?!背刑焖滤冀ㄓ谖飨奶祆锎故ピ辏ü?050年),是西夏皇帝諒祚之母沒藏氏求佛保佑其子龍運長久而建的。
“承天”,即秉承天意。沒藏氏本是元昊野利皇后之兄野利遇乞的妻子,野利遇乞兄弟被元昊借故殺害后,沒藏氏被接入宮中,元昊見其美貌,便與其私通,生下諒祚。國相沒藏訛龐借奪妻廢母之仇挑唆太子寧令哥刺死元昊,又以弒君罪殺死寧令哥,立年僅周歲的諒祚為帝,尊沒藏氏為太后。曾被野利皇后逼迫為尼的沒藏氏十分好佛,在她垂簾聽政的第三年,即1050年冬,動用了數(shù)萬兵民,開始在西夏首府興建承天寺,希望通過誦經(jīng)念佛,請求佛祖保佑“幼登宸極”的小皇帝諒祚“圣壽以無疆,俾宗祧而延永”,李家天下和西夏江山“延永堅固”。
修建承天寺和承天寺塔工程浩大,“役兵數(shù)萬”,歷時5年,“崇基壘于硪殊,峻級增乎瓴瓿”,也就是說:充實堅固的基礎(chǔ),是像玉石一樣的石頭壘砌成的;逐級增高的塔身,是用磚頭一級一級砌起來的。還用金棺銀槨將西域僧人進獻的佛頂骨舍利密裝后,埋于塔基之下。舍利子本為佛家圣物,頂骨舍利更是佛家至寶,極為罕見。在承天寺中藏有這種極圣之物,可見它在當時佛教界的地位絕不一般了。
塔寺建成后,沒藏太后偕皇帝親臨參加開光儀式,當年,又將宋朝所賜的《大藏經(jīng)》置于寺內(nèi)。后來,回鶻高僧于承天寺登座講經(jīng),沒藏皇太后與小皇帝諒祚皇帝還經(jīng)常到這里即席聆聽。寺內(nèi)香火旺盛,僧人不絕,常有“東土名流”、“西天達士”往來,是西夏著名的佛教圣地,與當時涼帥(武威)護國寺、甘州(張掖)臥佛寺齊名,并稱西夏三大佛教勝地。
隨著西夏的覆滅,寺院日漸荒廢,在元明時期,曾遭兵火和地震的危害,到了明朝初年,承天寺已毀,僅“一塔獨存”。
后來,朱元璋第16個兒子朱旃封為慶王,封地在寧夏地區(qū),王室初建在韋州,公元1401年遷至寧夏(今銀川市),對承天寺塔進行了一次較大規(guī)模的重建和修飾,并且增設(shè)了殿宇,承天寺以“梵剎鐘聲”名噪塞上,成為明代寧夏八景之一。
清乾隆三年(公元1739年)寧夏大地震,塔、寺全部震毀。直到清嘉慶二十五年(公元1820年)才在殘塔基礎(chǔ)上重新建造。今存的承天寺塔雖非原建筑,但仍保持了西夏原塔的基本形制和造型風格。
如今保留的西塔,也是滿族人主修的。
Hash:10bca63b1a75c1e09f73177c572429ab98466ecf
聲明:此文由 洪波涌起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