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的這處歷史文化遺跡,講述著往日的榮耀與顯赫…..
大運河兩岸草木爭榮,地處淮陰船閘前方的運河水道內千帆競發(fā),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距離船閘約3公里的枚乘故里古運河邊,一塊鐫刻著“清口樞紐遺址”字樣的石碑靜靜地佇立在岸邊,訴說著這里往日的榮耀與顯赫。
清口樞紐遺址
千百年來,無論河道怎么變,大運河都沒有繞開過淮安。從古運河邊的清口樞紐遺址到現(xiàn)代化的淮陰船閘,改變的只是河流的局部走向,不變的是人們在治河、濟運上的創(chuàng)新與創(chuàng)造。而在清口樞紐這個不大的地方,上演著長達數(shù)百年的治河工程,一系列治河理念和先進工程技術的應用更是堪稱大運河上的不朽傳奇。
“歡迎來到淮陰船閘……”傍晚時分,京杭大運河由南向北駛來的三艘貨船平穩(wěn)地駛入淮陰船閘,越過這個閘,前方就是京杭大運河、里運河、古淮河、鹽河以及淮沭新河等五條河的交匯處——淮安五河口。
淮安五河口大橋
“這里自古就是樞紐?!?a href='/huaiyinqu/' target=_blank>淮陰區(qū)政協(xié)學宣文史委主任徐業(yè)龍說,包括五河口在內的淮陰區(qū)碼頭鎮(zhèn)一帶,歷史上是黃河、淮河、大運河交匯之地,為漕運鎖鑰,被視為大運河第一要樞,成為治河的關鍵,為此興建了浩大的水利工程——清口樞紐。大運河申遺中,清口樞紐成為遺產(chǎn)點之一。
位于淮陰區(qū)碼頭鎮(zhèn)枚乘故里的清口樞紐遺址
在淮安,知道清口這個名字的人不少,但能說得清其來歷的恐怕不多。據(jù)專家介紹,古清口是古淮水和古泗水交匯的地方,因古泗水又名清河或南清河,故入淮口亦被稱作清口。
波瀾不驚的清口遺址
在漫長的歲月里,大運河與淮河在清口處曾平穩(wěn)交匯,漕運通暢,南宋紹熙五年黃河決口卻改變了這一狀況,也改變了漕運以及淮安城市的歷史。徐業(yè)龍介紹說,決口的黃河裹挾著泥沙奔騰而下,奪泗水水道直撲清口而來,入清口后奪淮河水道入海,形成黃河奪淮局面。至明初,黃河奪淮大勢已定,淮安清口以下形成黃淮合流,水患頻繁,時常危及漕運安全。自此,浩大繁雜的治水工程在黃、淮、運交匯之處的清口拉開序幕,淮安也因此成為帝王們牽掛的要地。
清口史料陳列室
明清時期,因為漕運的發(fā)達,清口作為漕運交通樞紐地位更為凸顯。明代時,治河名臣潘季馴因黃河泛濫,泥沙淤積淮河和運口,提出蓄水攻沙的治理方略??滴醯哿文涎?,必到清口視察;乾隆皇帝說“南巡之事,莫大于河工?!被实廴绱丝粗厍蹇谶@塊地方,是因為清口的安危關乎漕運能否暢通,甚至關乎帝國之命脈。康熙十五年,清口樞紐中最重要的大堤洪澤湖高家堰決堤,傾瀉而出的洪水淹沒了大片土地。彼時,清廷正在進行平定三藩的戰(zhàn)爭。江南財富之地被淹,漕運受阻,對戰(zhàn)事和清廷極為不利,康熙下定決心,要對清口進行全面治理。于是,清口這個名字頻頻出現(xiàn)在朝堂之上,題寫于奏折之中,幾乎成為一個關乎治漕的特殊符號。
清口樞紐被稱作“中國水工歷史博物館”,這并不是淮安人自己提煉的。據(jù)徐業(yè)龍介紹,給予淮安清口樞紐如此高評價的是中國文化遺產(chǎn)研究院原院長張延皓。
說起清口樞紐遺跡,不得不從碼頭三閘談起。在淮陰區(qū)枚乘故里景區(qū),建有一塊碼頭三閘遺址碑刻。所謂碼頭三閘是指位于淮陰區(qū)碼頭鎮(zhèn)的惠濟閘、通濟閘和福興閘,又被稱為作頭閘、二閘和三閘。記者采訪了解到,這三座閘修筑在僅七八里長的河道上。之所以如此密集,是因為大運河曾經(jīng)不那么風平浪靜,是一條“脾氣”十足的河。據(jù)專家介紹,淮水在清口進入運河時,由于淮水水位高于運河水位,落差過大,不利于漕運,從明萬歷年初開始,總理河漕潘季馴創(chuàng)行蓄清刷黃之策,建立碼頭三閘,一方面緩和了水速以利于行船,另一方面夏秋水漲、冬春水枯,三閘還能起到控制水位的作用,有利于通航和灌溉。
碼頭三閘遺址
惠濟祠和天妃壩遺址,位于距離碼頭三閘遺址西北約1公里的地方。與碼頭三閘相比,惠濟祠和天妃壩遺址還能看到一些實物?!斑@里的香火還在延續(xù)。”惠濟祠遺址看護陳玉英是碼頭鎮(zhèn)當?shù)厝?,她記事時,惠濟祠還有兩排大房子,可惜在文革時期被毀,但現(xiàn)在還完整地保留下一塊碑刻。從惠濟祠遺址放眼望去,四周的地勢明顯低于這塊高崗。陳玉英說,這塊高崗四周以前都是運河,大運河圍著這塊高地繞了一個彎。由于從運河到清口水位落差較大,駕長、舵手、水手過船閘時,都會去閘旁的寺廟燒香祈禱,當時水手們都說:“南河有個奶奶廟,東山頭到西山頭,三天三夜?!币馑际钦f從惠濟祠東繞到惠濟祠西需要整整三天時間。由此可見這里的行船是何等艱難。
惠濟祠內至今保存完好的碑刻
惠濟祠遺址和清口樞紐遺址一樣,也是世界遺產(chǎn)點。在千里運河文化遺跡中,它如一顆熠熠閃耀的璀璨明珠。記者查閱資料了解到,始建于明正德三年的惠濟祠,在建成后的第11年,明武宗朱厚照南巡途中駐蹕祠下。當朝天子幸臨,讓惠濟祠名聲大噪。后嘉靖皇帝的母親章圣皇太后蔣氏巡幸路過清口,題惠濟,惠濟祠的名稱由此而來。到了清代,康熙、雍正、乾隆、嘉慶等皇帝也都崇奉惠濟祠,其中康熙六次南巡多次臨幸祠下,使惠濟祠受到的敕封達到無以復加的地步,也讓惠濟祠成為淮河邊一處無與倫比的寺廟。
順黃壩遺址上架設的保護頂棚
在清口樞紐周邊幾公里的范圍內,有大量的運河遺跡,除了閘、祠,還有堤壩,位于碼頭鎮(zhèn)御壩村的順黃壩遺址是清口樞紐中最具考古價值的遺跡之一。據(jù)相關檔案資料記載,順黃壩即順黃之意,為明代時黃河南岸的縷堤,經(jīng)過歷代不斷地增高加固,反復堆積,逐漸形成了后來的順黃壩。順黃壩筑于黃河南岸,是依托壩來擋水,逼著黃河沿著北堤流入大海,防止黃河倒灌洪澤湖和大運河。順黃壩工程在清口樞紐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是治河、導淮、濟運的重要工程。
徐業(yè)龍說,大運河淮安段以清口樞紐為核心,是一個規(guī)模宏大的系統(tǒng)工程。中國文化遺產(chǎn)研究院在大運河上進行遺產(chǎn)本體調查方法研究時,唯一選擇的就是淮安的清口。因為運河沿線很多地方的文化遺產(chǎn)在清口總能找到類似之處,更多遭破壞的、失傳的遺產(chǎn)在清口也能尋出蹤影?!斑@里的堤、壩、閘、墩、運道、運口等不僅種類齊全、形態(tài)各異,而且功能齊備。”徐業(yè)龍認為,清口樞紐集中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與大自然抗爭自強不息、堅韌不拔的奮斗精神,折射出我們祖先發(fā)展社會生產(chǎn)力的偉大實踐,凝聚了中華民族生于憂患、追求長治久安的民族品格。
“中國治河工程史上成就最大的時代莫過于明清之際,工程最復雜的地段莫過于黃河、淮河與運河相交匯的清口。這里曾經(jīng)孕育了中國古代治河思想和先進技術……因此,今天的淮安市堪稱中國治河、水運工程技術思想與實踐之淵藪。”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孝聰教授曾這樣評價清口樞紐。
《中國大運河》申報文本中對清口樞紐有這樣的評述:“針對黃河奪淮,改變了淮河水系的狀況,清口樞紐集成了與水動力學、水靜力學、土力學、水文學、機械學等相關的經(jīng)驗型成果,建筑了水流制導、調節(jié)、分水、平水、水文觀測、防洪排澇等大型工程,成為樞紐工程組群,完整體現(xiàn)了明代著名水利工程專家潘季馴筑堤、束水,以水攻沙、蓄清刷黃、濟運保漕的工程意圖,是人類偉大創(chuàng)造精神的成果?;窗睬蹇跇屑~體現(xiàn)人類農業(yè)文明時期東方水利水運工程技術的最高水平,其整體性尤為突出,河道閘壩、堤防、疏浚、維護、水文觀測等工程共同組成運河大型水利樞紐,堪稱人類水運水利技術整體的杰出范例?!?/p>
在水利專家看來,清口樞紐集中反映了我國古代的治水思想,知名度最大的當屬束水攻沙、蓄清刷黃的思想,或者說是以水治水的思想。那么,這種思想究竟是什么樣的原理呢?又是如何奏效的呢?
清康熙《運河圖》中的清口
站在“清康熙《運河圖》中的清口”的復制圖前,記者對此有了更為直觀的認知。在清口這個黃河、淮河、運河交匯之處,影響漕運暢通的正是泥沙俱下的黃河。黃河奪淮后帶來的泥沙不僅容易抬高淮河河床,也容易倒灌入洪澤湖和運河口,形成淤塞。清口的治理關鍵是治理黃河的泥沙。怎樣清理淤積的泥沙呢?“清康熙《運河圖》中的清口”做了描述:束水攻沙一方面通過修筑減水壩讓淮河變窄,另一方面加筑洪澤湖大堤高家堰,提升洪澤湖水位,這樣一來,淮河上游水位抬升,水壓增大,同時下游河道變窄,水流加速,黃河的泥沙進入清口時就被清水沖刷急速東流。
明代對清口一帶黃淮運的治理
徐業(yè)龍說,明清時期為尋求治河之策,保證漕運暢通,各種治河思想十分活躍,有分流論、改道論、束水攻沙論等等。明代萬恭等人對水沙關系進行了有益探討,提出“以河治河”的主張,潘季馴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束水攻沙”的理論。清代,靳輔、陳潢堅持“全面修治”、“順水性而治”,豐富和發(fā)展了潘季馴的理論??滴酢⑶「又匾暼说闹黧w作用,從動態(tài)上把握河流,對黃河、淮河、運河統(tǒng)籌治理,全面規(guī)劃,在中國思想史、科技史上都有很大影響。
清代對清口一帶黃淮運的治理
最讓世人驚嘆的是清口水利工程技術的創(chuàng)造和應用。徐業(yè)龍告訴記者,作為借黃、渡黃的運口,針對黃河奪淮改變了淮河水系的狀況,建筑了水流制導、調節(jié)、分水、平水、水文觀測、防洪排澇等大型工程,成為水利樞紐工程組群,集成了勘察、設計、施工、材料、工藝、方法等諸多技術要素,特別是始于宋代的船閘技術、堰埭技術,明清時期的堤防、石工、防浪、消能等技術的運用,成為當時世界水利科技發(fā)展的最高水平,許多技術現(xiàn)在仍然被運用于水利工程建設中。
清口樞紐遺址、碼頭三閘遺址、惠濟祠遺址、順黃壩遺址……采訪中,記者在淮陰區(qū)碼頭鎮(zhèn)方圓約3公里的區(qū)域內來回探訪,處處感受到深厚的歷史文化氣息。
“這都是老祖宗留下來的,保護不能有半點馬虎?!闭驹陧橖S壩遺址坑前,淮陰區(qū)碼頭鎮(zhèn)工作人員李波告訴記者,這里原本規(guī)劃建設的是住宅小區(qū)。2013年前后,在開挖土方過程中發(fā)現(xiàn)了順黃壩遺址,為此鎮(zhèn)里改變了規(guī)劃和土地用途。規(guī)劃建設的小區(qū)被叫停,保護區(qū)工程上馬。記者進入順黃壩遺址保護區(qū)看到,約有兩個足球場大小的區(qū)域被鐵制柵欄圈圍起來,在遺址所在處,建有擋雨棚。“雨水進不來的,一塊磚一把土都得到了保護?!崩畈ㄕf,在保護的同時,碼頭鎮(zhèn)還在順黃壩保護區(qū)建了一個微型的展覽館,對清口樞紐的由來和歷史地位進行了展示。館內展有圖片和沙盤展陳,其中的沙盤展陳讓人一眼就能看出清朝時清口樞紐的壯闊景象以及復雜的治水設施。
為保護好惠濟祠古碑刻而修建的保護亭
在惠濟祠遺址保護區(qū),看護陳玉英每天都來打掃衛(wèi)生,記者現(xiàn)場采訪時,她正在清理伏在碑刻上的蝸牛。陳玉英說,雖然惠濟祠實體現(xiàn)已無存,但保護區(qū)有一塊古碑刻,地上也散落著許多惠濟祠地基石塊。“平常這里都是鎖著的,有人來訪和參觀時才開門?!痹诨轁粑鱾染褪翘戾鷫问z址,記者看到一段近百米的石工墻呈現(xiàn)在外。這些歷經(jīng)百年風雨洗禮的墻體至今大部分仍完好無損。為了更好地保護石工墻,現(xiàn)場已經(jīng)架設了與墻體等長的棚子。
天妃壩石工墻遺址
事實上,無論是順黃壩、惠濟祠還是天妃壩,保護方面除建設了保護工程,聘請了專門的看護人員,更重要的是人們已經(jīng)形成了自發(fā)的保護意識。陳玉英說,惠濟祠的碑刻似乎得到了護佑,文革時曾有十多人拿著麻繩試圖把石碑扳倒,結果費了多大勁,碑體卻巋然不動?,F(xiàn)在,無論是參觀的游客,還是當?shù)厝耍紝@些大運河古遺存心存敬畏,敬護愛護。“這是發(fā)自內心的?!标愑裼⒄f,現(xiàn)在國家那么重視運河文化,她相信家門口的這些運河遺存將會得到更好地保護和利用,清口樞紐的故事和價值將得到更為廣泛地傳播與弘揚。對此,每一個當?shù)厝硕汲錆M著期待。
信息來源:淮安發(fā)布
Hash:99900afd357f4dc0585ff57eb0266f1bd29948cf
聲明:此文由 文化淮安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