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考古又有重大發(fā)現(xiàn)!找到了……

160余件先秦遺物,

廣州所見玉質最好、

保存最為完好的有領玉鐲……

8月27日,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黃埔欖園嶺遺址發(fā)掘現(xiàn)場介紹了此次發(fā)現(xiàn)的最新成果。

▲欖園嶺遺址航拍圖

2020年7月和2021年4月-5月,配合黃埔區(qū)國有土地出讓,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對出讓地塊中涉及的欖園嶺遺址剩余部分進行了考古調查勘探。

確認有西周至春秋時期墓葬分布,

并于2021年6月起對勘探發(fā)現(xiàn)的

先秦文化遺存開展搶救性考古發(fā)掘工作,

實際發(fā)掘面積2000平方米。

目前已清理新石器時代晚期至早商、西周至春秋時期共兩個時期的文化遺存,清理墓葬、灰坑、窖穴等遺跡200余個,其中新石器時代晚期至早商時期墓葬共6座、灰坑96處、柱洞47處、溝6條,西周至春秋時期墓葬52座、灰坑23處、柱洞4個,出土陶、原始瓷、青銅、玉石器等各類遺物160余件(套)。

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長張強祿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本次發(fā)掘清理的新石器時代晚期至早商階段的遺存文化內涵與鄰近的湯村茶嶺-甘草嶺遺址、沙嶺遺址第一期遺存、黃田村陂頭嶺第一期遺存相近。

西周至春秋時期遺存以墓葬為主,

年代以西周早中期為主,

是本次考古最重要的發(fā)現(xiàn),

填補了中新廣州知識城區(qū)

西周早中期遺存的空白。

發(fā)掘的墓葬中,

M100是目前欖園嶺墓地等級最高的墓葬,

隨葬品中的有領玉鐲

是目前廣州所見

玉質最好、保存最為完好

的有領玉鐲。

▲M100出土器物

▲M100出土玉環(huán)

有領玉鐲

是一種很有“故事”的器物。

張強祿在《從華南所見有領璧環(huán)看夏商禮制南漸》一文中指出,包括它在內的“有領璧環(huán)”當是從中原肇始,隨著夏商周王朝的更替自北而南漸次傳播。從它們的傳播過程,可以“窺探中原夏商禮制如何波浪式地浸潤嶺南,推進嶺南中國化的歷程”。

有領玉鐲也被稱作“有領環(huán)”“T字形環(huán)”“凸緣環(huán)”“凸唇環(huán)”“有領鐲”“凸唇璧”“凸好郭璧”等。

《爾雅·釋器》有“肉(邊寬)倍好(孔徑)謂之璧,好倍肉謂之瑗,肉好若一謂之環(huán)”的說法,但從當代考古實踐中錯綜復雜的發(fā)現(xiàn)來看,很多時候“環(huán)”與“璧”并不總能很好地從形態(tài)上區(qū)分開來。

根據(jù)尺寸大小和墓葬中的出土位置分析,“環(huán)”多是可以戴在手上或腳上的,而“璧”顯然是作為儀仗、祭祀或殮葬的禮玉而非腕飾來使用的。

強祿告訴記者,欖園嶺遺址發(fā)現(xiàn)的這件東西位于墓主的腕部,所以可以判定為鐲。與之類似的情況,是增城墨依山發(fā)現(xiàn)的玉鐲。

有領玉鐲(有領璧環(huán))的起源

是考古界一個難解的謎題。

它們常與牙璋伴出,張強祿比較傾向于“牙璋和有領環(huán)起源于夏族發(fā)祥地的豫西晉南,與陶寺文化和河南龍山文化有著密切的關系,是夏文化的產物”。

張強祿表示,從玉環(huán)的使用方式來看,“與殷商墓葬出土有領璧環(huán)的情況相同,都是作為裝飾用玉而非祭祀禮玉來使用的,而與川西平原三星堆文化和十二橋文化瘞埋禮玉祭祀神靈的風俗決然不同,至少從功能上說明嶺南地區(qū)所見有領璧環(huán)不是古蜀文明影響下的產物?!?/p>

▲M62出土陶罐

▲M63出土玉玦

▲M70出土陶紡輪

欖園嶺遺址所在的中新廣州知識城地處流溪河流域與增江流域之間的河谷地帶,結合近年來馬頭莊、陂頭嶺、茶嶺-甘草嶺、沙嶺等先秦遺址的考古發(fā)現(xiàn),可以明確先秦時期這一區(qū)域是一條重要的人類活動和遷徙走廊,在珠江三角洲乃至嶺南地區(qū)早期文明發(fā)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來源:廣州日報綜合中國廣州發(fā)布、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文/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卜松竹 通訊員:穗文考

圖/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王維

廣州日報·新花城編輯:陸凱聲

Hash:5850183f228f2ec79b20a83496ace29df8e51163

聲明:此文由 本地正經事兒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