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四大石窟鼎盛時代的魏晉南北朝:鑿石造像的絕響

公元220年,曹丕篡漢,東漢滅亡,中國進入了三國時代。

從三國到魏晉、南北朝,一共361年,這三個半世紀(jì)的中國大地上戰(zhàn)亂頻生、兵連禍結(jié),和平的日子少,打仗的時候多。

▲肋侍菩薩 云岡石窟 北魏早期

因為世事無常,人命賤如螻蟻,故而,從東漢開始萌發(fā)的佛道兩教在中國得到了蓬勃發(fā)展,不僅統(tǒng)治階級大力推廣,普通百姓也篤信不疑。

▲供養(yǎng)菩薩 云岡石窟 北魏中期

▲第一窟拱形門與中心柱正面(南面)佛龕 鞏縣石窟 北魏

▲交腳菩薩(原云岡石窟15窟) 北魏 美國大都會博物館

這一時期,宗教類建筑得到了飛躍發(fā)展,其中典型的案例就是各種石窟。

中國的四大石窟全部開鑿于魏晉南北朝時期,以后列代均有修繕、新增。

▲飛天奏琵琶浮雕 北魏 石雕高40厘米 云岡石窟

最早開工的是敦煌石窟,始建于十六國時期,據(jù)唐《李克讓重修莫高窟佛龕碑》一書的記載,前秦建元二年(366年),僧人樂尊路經(jīng)此山,忽見金光閃耀,如現(xiàn)萬佛,于是便在巖壁上開鑿了第一個洞窟。

30多年后,后秦政權(quán)在甘肅天水開鑿石窟,是為麥積山石窟;北魏拓跋氏立國之初,就在大同開鑿云岡石窟,到了孝文帝遷都洛陽后,又在新都南麓開鑿龍門石窟。

▲佛龕及彩塑 莫高窟第249窟西壁

這四大石窟成了那個時代崇佛、信佛最直接的證據(jù)。

很多人心中都先入為主地認(rèn)為,石窟就是鑿山為室、雕刻佛像、繪制壁畫,屬于雕塑美術(shù)范疇,和建筑沒有關(guān)系。

▲莫高窟第148窟壁畫 藥師經(jīng)變

事實并非如此,敦煌的九層高樓就是木結(jié)構(gòu)建筑,飛檐翹角、氣勢恢宏;莫高窟第148窟壁畫,反映的是盛唐時期大型寺廟建筑群組的風(fēng)姿,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主殿多采用廡殿頂,配殿多采用歇山頂,這和明清的建筑屋頂?shù)燃壷贫榷际且粯拥模?/p>

莫高窟第359窟壁畫,反映的是中唐時期的閣樓建筑形象:六角攢尖頂,瓦上有小吻獸,兩門四窗對開,走廊外加護欄,須彌座式收腰的基座。跟今天常見的亭子非常接近了。

此外,石窟內(nèi)部經(jīng)常可見仿木結(jié)構(gòu)的坡頂、斗栱、梁柱,這些雖然都是石構(gòu)件,但也忠實地反映了那個時代木結(jié)構(gòu)的樣式。

▲第一窟東側(cè)禮佛圖 鞏縣石窟 北魏

▲第一窟拱形門與中心柱正面(南面)佛龕 鞏縣石窟 北魏

除了石窟以外,佛塔也在這個時期發(fā)展起來了。

佛塔,又稱“寶塔”,其名源于印度梵文Stupa(窣堵波),也有人翻譯為“浮屠”,所以我們今天有一句婦孺皆知的俗語叫“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

▲二佛并坐 云岡石窟 北魏中期

古印度的佛教寺廟,最初都是以佛塔為中心,其他建筑圍繞在佛塔周圍。佛教東傳中國后,最初的寺廟格局延續(xù)了這個傳統(tǒng)。只是到了隋唐以后,供奉釋迦牟尼佛的大雄寶殿才逐步取代了佛塔的中心位置,成為寺廟最關(guān)鍵的建筑物。

河南登封嵩岳寺塔

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佛塔是河南登封的嵩岳寺塔,該塔始建于北魏正光4年(公元523年),距今已有1400多年。

嵩岳寺塔為磚砌密檐式佛塔,塔身為十二邊形(中國孤例),全塔高39.8米,底層外徑10.6米。

第一層塔身特別高大,用疊澀平座將之分為上下兩段,在四個正面開了貫通上下段的塔門。

下段的其余八面都是素面平磚,沒有加以裝飾。上段是整個塔裝飾最集中的地方,分別裝飾壺門、獅子、火珠垂蓮。塔剎用石塊雕刻而成。

剎座是巨大的仰蓮瓣組成的須彌座,須彌座上承托著梭形的七重相輪組成的剎身,剎頂是一個巨型的寶珠。

嵩岳寺塔外觀勻稱、秀麗,總體輪廓呈現(xiàn)和緩的拋物線形,正是由于它的設(shè)計科學(xué)合理、建造嚴(yán)謹(jǐn)認(rèn)真,故而能夠一直保存至今,歷經(jīng)地震、兵火等天災(zāi)人禍,都安然無恙。

因為列朝列代的崇佛之風(fēng)佑護,南北朝時期的石窟、佛塔,很多都保留了下來,成為我們的寶貴歷史財富。

但是,南北朝時期的都城規(guī)劃、宮殿建筑就沒那么幸運了,因為戰(zhàn)亂頻繁、兵火不斷,今天我們已經(jīng)看不到南北朝時期的任何宮城遺址。

這里要提一個著名的建筑大師:北魏都城洛陽的總設(shè)計師蔣少游。

蔣少游,樂安博昌(今山東博興)人,北魏著名的建筑家、書法家、畫家和雕塑家,多才多藝,天下聞名。

蔣少游少年時,作為劉宋王朝的亡國奴,被鮮卑族的北魏政權(quán)俘虜?shù)?a href='/pingcheng/' target=_blank>平城(今大同)服役,因為才華出眾,受到了文明太后和孝文帝的賞識,當(dāng)上了朝廷的小官。孝文帝一心要漢化改革,去除鮮卑舊制,蔣少游堅定地站在了皇帝一邊,為其制定褒衣博帶服裝樣式,并推行到全國。

公元495年,孝文帝將北魏都城從平城遷移到洛陽,蔣少游摹仿中原傳統(tǒng)文化設(shè)計,營建北魏新都。在蔣少游、丘穆陵亮、李沖等人的努力下,北魏洛陽新都既改造了漢魏洛陽舊城,又新建了外城,宏偉壯觀,布局整齊,開東魏、北齊鄴都南城和隋唐長安城宏大、整齊之先河,在中國都城發(fā)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蔣少游還主持建造了“其高不聞雞鳴狗吠之聲”的靜輪天宮,高20余丈的白臺,高達千尺的九層佛塔,這些建筑,都具有一定的工程難度和工藝水平,可惜的是,今天全部湮沒無聞了。

公元501年,將作大匠蔣少游去世,朝廷為了寄托哀思,追贈他為龍驤將軍、青州刺史,謚號“質(zhì)”。

蔣少游的墓葬,今天也難尋蹤影了。

但是,南北朝時期,宋齊梁陳四代因為偏安江南,還有陵墓保存下來,目前有遺跡可考的帝陵有13處,南京有陳、宋帝陵各3處;丹陽有齊帝陵5處、梁帝陵2處。

這些帝陵,今天也只剩下一些石像生、石柱和石碑殘存。值得一提的是南朝蕭景墓的石刻,該墓葬的石像生“辟邪”因其高大雄偉、姿態(tài)飄逸,有虎踞龍盤之象,故而成為了南京市的市標(biāo)LOGO。

此外,蕭景墓神道石柱還有兩處看點:第一是柱上反刻“梁故侍中中撫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吳平忠侯蕭公之神道”23字,這種特殊的書體被稱為“反左書”,國內(nèi)只有兩處,還有一處在丹陽梁文帝蕭順之建陵神道東側(cè)的石柱。

蕭景墓神道石柱另一處看點就是柱體造型,和我們常見的圓柱子不同,這根柱子的柱身布滿波浪形的凹槽,跟今天的羅馬柱十分相似,推測是當(dāng)時對外交流的建筑結(jié)晶。

來源:搜狐建筑

Hash:d69762b02c5691cb63a9c81784d774bb7b9deb0b

聲明:此文由 禪林網(wǎng)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