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影博物館:銀幕光影再現百年黨史畫卷
中國電影博物館:銀幕光影再現百年黨史畫卷
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第一個制片放映機構是什么?在戰(zhàn)爭的艱苦條件下,人民電影第一部紀錄片如何拍攝?建黨百年光輝歷程,怎樣以電影語言講述?正在中國電影博物館展出的“永葆初心 砥礪奮進——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電影影像專題展”中,可以尋得答案。50余件珍貴文物,100余部影片照片集錦,大量獨家采訪視頻,從鏡頭前后、銀幕內外,以“蒙太奇手法”等電影語言,展開一段波瀾壯闊的黨史畫卷。
觀展亮點
從紅船到神舟 四艘“船”開篇繪百年
步入展廳,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面大型浮雕墻,工作人員揭秘,這面墻其實蘊含深意——它是以四艘“船”造型為核心元素創(chuàng)作的。
第一艘是從南湖開出的紅船:1921年8月中共“一大”代表毛澤東、董必武等人在南湖之上的一條小船中通過了《中國共產黨黨綱》,選舉產生了中央領導機構,“紅船”也因此而得名。開天辟地、敢為人先的首創(chuàng)精神,是“紅船精神”的核心,也是中國共產黨始終充滿生機與活力的關鍵所在?!罢褂[中,處處都用電影元素講故事。”電影博物館藏品部副主任屈小順說,為配合這段歷史,展柜里展示了1991年電影《開天辟地》“嘉興南湖畫舫”設計圖、電影文學劇本以及電影宣傳頁。為什么選用這部電影的相關藏品配合展出?細心的觀眾可以在電影宣傳頁中找到答案——這是中國第一部反映中國共產黨成立的歷史巨片,也呼應了“開天辟地”的內涵。
第二艘是長江上的渡江木船,浮雕前面的電子屏上,展示了電影《大進軍——大戰(zhàn)寧滬杭》等影像,講述了解放戰(zhàn)爭時期的渡江戰(zhàn)役這一恢宏壯闊的歷史事件。第三艘是拔錨起航的人民海軍護衛(wèi)艦,配合展示的是根據“也門撤僑”真實故事改編的電影《紅海行動》片段,以及電影中所使用導彈護衛(wèi)艦的模型。第四艘是直入九霄的“東方神舟”,“這里我們做了一個藝術的‘留白’?!惫ぷ魅藛T解釋,這艘“船”沒有放展品,而是用一個星空元素的燈箱連接,象征著中國航天人通過不懈奮斗,實現了中華民族的飛天夢想,正向著更遠的深空領域邁進。“從紅船到神舟,生動地闡釋百年來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歷程。”
從“長征路”到臺詞墻 讓觀眾重溫歷史
展廳里,還有不少設計巧妙的“打卡點”靜待觀眾開啟。比如一段實景還原的通廊,以電影《我的長征》中15歲的小紅軍王瑞的視角踏上長征路,采用多媒體和場景復原的方式,重現了電影中湘江戰(zhàn)役、遵義會議、四渡赤水、飛奪瀘定橋等場景。從長征路線的開端到結束,能夠感受到共產黨人的堅定信念,以超出常人的毅力完成了一場艱苦卓絕的征程。順著這條通廊向前,左側的一面電子滑屏墻上,分別展示了長征經過的地點與相應地點上發(fā)生的事件改編的電影,其中包括根據血戰(zhàn)湘江改編的《血戰(zhàn)湘江》《半條棉被》,占領遵義改編的《遵義會議》,翻雪山、過草地改編的《太陽河》等。
一面紅色臺詞墻上,“為了新中國,前進!”“對黨的事業(yè)就要像鋼鐵那樣熱!”“從來就沒有什么歲月靜好,只是有人替我們負重前行”“請記住,在你身后有一個強大的祖國!”……不同時期的經典電影臺詞依次呈現,帶觀眾回憶起電影里的經典橋段,仿佛又回到了電影中所表現的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
觀展解碼
延安電影團珍貴文物“組團”講述光影故事
1933年,中共中央文委電影小組成立,黨的力量進入中國電影界。1938年,黨領導下的第一個制片、放映機構——延安電影團在陜北成立,全名為八路軍總政治部電影團。沿著300米的展線前行,一件件珍貴文物,娓娓講述延安電影團的光影故事。
展柜里,一枚黑色的胸章被放置在放大鏡下,仔細看,胸章上印有“埋頭苦干”四個字,以及毛澤東和朱德的頭像。工作人員介紹,當時革命根據地實行精兵簡政,條件艱苦,延安電影團開展了響應“自己動手 豐衣足食”號召的活動——利用廢舊膠片制作各種證章和胸章,開辦照相館,為群眾服務,自給自足,解決了辦公費用和生活開支。屈小順介紹,館藏的這枚胸章和一對紅色領章,由攝影師高振宗捐贈,“這種埋頭苦干的精神也是延安精神的體現,并一直延續(xù)至今?!?/p>
一本邊緣起皺的相冊上,一張張一寸照片定格延安軍民戰(zhàn)斗生活場景,這是人民電影第一部紀錄片《延安與八路軍》照片素材集。1938年10月,延安電影團在陜西省黃帝陵開拍了《延安與八路軍》的第一個鏡頭,袁牧之任編導、吳印咸任攝影。因當時各方面條件所限,中共中央派袁牧之、冼星海赴蘇聯做《延安與八路軍》的后期制作。蘇德戰(zhàn)爭爆發(fā)后,在轉移的過程中,這部電影的底片和部分洗印出的樣片全部丟失,未能制成拷貝。在影片主要素材因戰(zhàn)亂丟失的情況下,這本吳印咸在影片拍攝期間所制作的《延安與八路軍》照片素材集,是目前唯一較全面反映該片信息,且完整存世的珍貴史料。
展柜里還有一片小巧的放大鏡,是1943年延安電影團成員在剪輯電影《南泥灣》時使用的。屈小順介紹,正是用這片直徑不到2厘米的放大鏡,剪輯出了延安電影團拍攝的唯一一部完整影片。這部紀錄電影原名叫《生產與戰(zhàn)斗結合起來》,在拍攝時也是精打細算,在膠片緊缺的情況下,導演吳印咸最終用1500英尺膠片真實反映了大生產運動中,八路軍戰(zhàn)士自己動手、豐衣足食,學習文化、練兵習武,決心打敗日本侵略者的斗志和決心。
電影《烈火中永生》中五星紅旗的傳奇故事
根據小說《紅巖》改編的電影《烈火中永生》大家耳熟能詳,一面在電影中出現過的五星紅旗也亮相展廳,在它的對面,懸掛著開國大典時天安門廣場上升起的第一面五星紅旗的復制品。兩面紅旗除了大小的差別之外,五顆星的排列方式也大相徑庭。工作人員揭秘,這面看上去有點“特別”的紅旗背后,有一段傳奇故事。
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消息傳進了重慶白公館監(jiān)獄,被國民黨反動派關押在內的共產黨人激動萬分,作家羅廣斌提議做一面五星紅旗,但他只從報紙上得知,紅旗上有五顆星,卻不知該如何排列,于是他用自己被捕時帶進監(jiān)獄的紅色被面,用黃草紙撕成五角星,用米粒粘在被面上,憑借想象將這面“五星紅旗”制作出來。新中國成立后,在創(chuàng)作小說《紅巖》的過程中,羅廣斌將自己制作五星紅旗的情節(jié)嫁接到了江姐身上——當被關押在重慶白公館的獄友們,得知五星紅旗在北京天安門上空高高飄揚的時候,激動之情難以言表,江姐和獄中的姐妹們便連夜趕制了一面五星紅旗,為新中國的誕生獻禮,這段細節(jié)的加入,使江姐的人物形象更加豐滿鮮活。
幕后故事
一句承諾,她堅守了45年
電影《放映路上》主人公原型講述放映故事
展覽的元素來源于銀幕內外,其中“為人民放電影”單獨成章,展現基層電影放映員的風采。一本泛黃的電影放映人員技術資格證、一枚“全國農村電影放映工程先進個人”獎章,來自電影《放映路上》主人公原型人物、基層農村放映員郭建華。
1976年,郭建華成為河南省開封市原開封縣電影公司的一名放映員。放電影是三人一組,郭建華和同事經常用平板車拉著200多斤重的放映設備,一晚上走幾十里泥土路,跑3個村,放6場電影。來到第三個村子時,很多等候多時的村民都睡著了,可放映機聲音一響,大伙兒立刻精神起來,熱情地和郭建華打招呼。她跟鄉(xiāng)親們說:“只要大家喜歡看,我愿意當一輩子放映員!”
一句承諾,郭建華堅守了45年,如今她已是河南省開封市祥符區(qū)電影公司的經理。在她當放映員的20年里,親自為鄉(xiāng)親們放映電影1.3萬多場;在她擔任電影管理站長、電影公司經理的25年里,共組織放映了15萬余場電影,觀眾高達上億人次。她的堅守源于電影《焦裕祿》里的一個鏡頭。她說:“當年焦書記拉著板車在風雪中給老百姓送救命糧,就是在他的精神感召和鼓舞下,我堅守農村,為人民輸送精神食糧。今后我還要帶領放映人員為老百姓放映更多的電影,讓焦裕祿精神代代傳承。”
除了郭建華,還有許許多多的農村放映員堅守在崗位上,為人民放電影。
李百順是安徽省淮南煤礦基層工會電影放映員。1995年,李百順病退后,自費購買了16毫米電影機,為群眾免費播放電影。2003年,他獨自一人推著獨輪小車重走淮海路,徒步沿著當年老區(qū)人民支前走過的路線,為沿途農村居民義務放映百場電影,為山里鄉(xiāng)親扛起一座流動影院。李百順的小推車、放映電影使用的箱子也都被搬進了展廳。
觀展提示
地點:中國電影博物館二層、三層公共區(qū)域
展期:預計展出半年以上
票價:免費,可通過中國電影博物館官方微信公眾號實名預約
來源 北京晚報 | 記者 李祺瑤 洪燕杰 王海欣 美編 張存
編輯 王瓊
流程編輯 劉偉利
Hash:b8e1b88244d7f6af415fb1dfbec77c8ff18a30b4
聲明:此文由 北京日報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