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下氣勢宏闊的鄒氏家祠,主人當年經(jīng)商年賺銀百余萬兩

文圖 若愚

鄒氏家祠是下梅鄒氏在與晉商經(jīng)營武夷茶葉獲得巨大利潤后,耗巨資建成的創(chuàng)業(yè)豐碑。也是雄踞于村落中心的標志性建筑。鄒氏原藉江西南豐,公元1694年,鄒元老帶著他的兒子們入閩,來到下梅村擇居創(chuàng)業(yè)。經(jīng)歷了幾代人的艱苦創(chuàng)業(yè),鄒氏才發(fā)展為閩北有名的商賈。

地方史料載,下梅鄒氏與晉商合作每年獲利百余萬兩銀子,取得成功后,建豪宅七十余座,修當溪建碼頭,立家祠設文昌閣大興土木,傳教化,重教育。鄒氏家祠是下梅村標志性古建筑,也是武夷山境內保存得最完善的一座祠堂建筑。祠堂門樓氣勢宏闊,磚雕圖案豐富多彩。門兩側的“木本”、“水源”,是兩幅篆刻橫披。意思是說一個家族的繁榮昌盛,如樹木一樣,有賴于深深遍布在鄉(xiāng)土中的根;又如江河之水,有賴于源頭的涓涓細流,揭示了鄒氏追思祖先,不能忘本的理念。

我們看門樓左右兩側圓形磚雕圖,分別刻著“文丞”、“武尉”的象征意義,希望子孫后代能文能武,人才輩出。家祠的門礎上,立著一對抱鼓石,構成了“戶對”,門楣的上方原來是四只半尺左右長的雕花石柱,叫“門當(或門簪)”,門當戶對是建筑部件,起著鎮(zhèn)宅求安的作用。

大廳正堂原有二十四孝木雕金門四扇,雕刻著我國傳統(tǒng)孝道的二十四個經(jīng)典故事。神壇上供著祖先靈位和鄒氏艱苦創(chuàng)業(yè)時的扁擔麻繩。每至清明祭祖時,都要供奉扁擔麻繩,借此激勵后人要知道創(chuàng)業(yè)的艱辛,不忘祖先功德。

家祠下廳是用于搭建臨時戲臺的場所。頂上構建是藻井,兩側是廂樓,供聽戲時用。鄒氏家祠每年舉行春秋兩祭(春祀秋報)活動,活動期間除祭祖飲胙外,還請戲班在家祠內唱大戲。一切費用開支,皆由祖宗公產照田的年田租提供。管理照田事務按房輪值。鄒氏照田很多,不僅下梅有,還在曹墩等地購置田產,并設莊收取田租,用于家族公共開支。

Hash:f2159579280afce28976a1514237c28934fe8622

聲明:此文由 撈史倌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