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久遠,神秘莫測,為你揭開遵化千年小鎮(zhèn)的迷人面紗...

遵化市南部,有一座美麗的千年古鎮(zhèn)——鐵廠,它東臨遷西,南接豐潤,距城區(qū)70華里。

鐵廠鎮(zhèn)歷史悠久,地勢優(yōu)美,風景秀麗。地處燕山余脈,大小山林立,轄區(qū)內有邱莊水庫、雙女河、珠龍河,山青水秀,峰奇洞異,林木茂盛,形成獨具特色的自然生態(tài)景觀。這里屬于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具有冬干、夏濕、降水集中、季風顯著、四季分明、氣候宜人等特點。

特別是我市成立燕國文化研究會以來,經(jīng)過文史專家們的辛苦考證,讓鐵廠諸多的燕國文化古遺址又火了起來。

攝影:劉滿倉

鐵廠鎮(zhèn)的由來

鐵廠鎮(zhèn)的歷史由來已久,據(jù)明朝弘治年間(公元1488年--1506年)《重建鐵廠城碑記》載:"遵化鐵冶始創(chuàng)自中唐歷經(jīng)宋元至今"。相傳它晚于玉田,早于遵化,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鐵廠鎮(zhèn)初名為白冶莊(白--荒涼意,冶--冶煉鑄造),為防御邊寇始建土城,駐守軍隊。后經(jīng)宋元兩代,一直在此煉鐵鑄造兵器盔甲。傳至明朝,由于鐵冶業(yè)不斷發(fā)展,人口也逐年增加,于是把白冶莊,改稱白冶廠。后來為了紀念古老的鐵冶歷史,把白字換上了鐵字,就叫鐵冶廠;清道光年間,鐵冶廠又改為鐵廠。

中唐冶鐵遺址

明朝時期,中國最大的官辦煉鐵場,就是位于順天府所轄的遵化境內鐵廠。明朝著名科學家宋應星在《天工開物》一書中,就記載了遵化冶鐵的情況:“西北甘肅,東南泉郡,皆錠鐵之藪也。燕京遵化與山西平陽,則皆砂鐵之藪也。”砂鐵開采相當容易,“一拋土膜即現(xiàn)其形,取來淘洗入爐,煎煉熔化之后與錠鐵無二也。”

明冶鐵爐

可見在遵化境內發(fā)展冶鐵,有其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明英宗正統(tǒng)二年,又將這里建成了當時全國規(guī)模最大的冶鐵廠。據(jù)史料記載,當時在此地參加煉鐵的工人數(shù)量最多達到2500余人。明朝永樂年間皇帝下旨“兵家用鐵專用遵化大同”,更確立了遵化的冶鐵基地地位。景泰元年,巡撫永平等處右僉都御史鄒來學向皇帝上奏:“邊務方殷,鎧甲不足,乞于遵化鐵冶出鐵二十六萬斤,附近官庫出布五千匹,成造備用?!背势渌?。

焦子山遺留鐵焦

為了對付蒙古瓦剌部也先的入侵,朝廷一次就從遵化鐵廠調撥鐵26萬多斤。以當時的冶鐵能力計算,每爐可裝礦砂2000余斤,按出鐵三分之一計算,共需要約390爐方能煉出。這也足以證明,當時遵化鐵廠的冶鐵規(guī)模已經(jīng)相當可觀。

網(wǎng)絡配圖

至今在鐵廠鎮(zhèn)東北,尚有明代建造的72座煉鐵高爐遺跡。這些高爐遺跡,依傍于山腰之間,與《天工開物》所記煉鐵爐的建造方法相同。鐵爐附近還遺留有大量的焦炭,以及冶鐵過程中遺棄的鐵鎦子。這些堆積物,高出地面約8米,深20余米,面積竟達6萬余平方米,由此可見當時冶鐵廠的面積之大。

丹麥學者華道安(右一)、英國學秦漢杰(左一),在中國科技大學博士生導師李延祥陪同下,對鐵廠鎮(zhèn)冶鐵遺址進行考察

古鎮(zhèn)風貌

隨著煉鐵業(yè)的發(fā)展,鐵廠附近形成了一座較大的集鎮(zhèn)。明孝宗弘治元年,曾在此修筑石頭城,后因年久失修,城墻坍塌倒壞之處甚多。萬歷年間又對城墻進行了重修。重修后的鐵廠城墻,周長2千米,高達10米。

四門皆懸掛匾額,東西南北分別為:“海岳清寧”、“山河盤帶”、“峰巒聳秀”和“畿輔保障”。北門城樓上還建有小廟一座,南門城樓上則建魁星閣一座。隨著歲月的流逝,目前鐵廠城墻僅殘存100米,但殘磚碎瓦與座座煉鐵爐,仍然記錄著那些遙遠的往事。

清王朝建立以后,清政府出榜安民,鼓勵農民墾荒種田,提倡經(jīng)商,于是城里城外商號越來越多,到清中后期,鐵廠的大街兩側商賈云集、鋪戶林立,成為遠近聞名的重要集鎮(zhèn)。據(jù)老年人回憶,民國前鎮(zhèn)內買賣鋪戶還有二、三十家,其中大雜貨鋪有天瑞成、廣利厚、廣聚號、廣生號、雙義合等;糧行有大成興、永聚祥;酒燒鍋有臨泉涌、義豐號;糕點鋪有萬會成、大成樣;首飾店有廣合樓;當鋪有祥茂當;大飯館有和順館、永順館、福生館、義和館、聚盛軒、三義棧、信記飯莊等;旅店業(yè)有侯家店、甄家店、張家店、徐家店;此外還有錫器店、中藥店、肉鋪、燒餅鋪、酒館等二十多家。因此,當時有遵化第二鎮(zhèn)之說。

燕昭王墓與無終洞

鐵廠鎮(zhèn)不僅具有歷史悠久的冶鐵文化,根據(jù)清代《遵化通志》記載和實物考證,鐵廠鎮(zhèn)的另一個文化閃光點,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燕國文化,現(xiàn)在,在鐵廠鎮(zhèn)政府所在地鐵廠村一帶,也分布著眾多戰(zhàn)國時期燕文化遺址,如燕昭王墓、無終子洞等。

攝影:劉滿倉

在鐵廠村西約2華里,無終洞的山腳下,曾有一座高大的古墓,這就是燕昭王墓 (現(xiàn)村內存有清代燕昭王墓石碑) 。古時這座墓光墳頭就占地1畝3分,墓前立有牌樓、華表建筑,周圍古樹參天,整個墓地十分壯觀。

殘留墓碑上書昭王墓

據(jù)清煙水散人徐震所著《樂田演義》記述,慎靚王5年,燕國正值燕王噲在位為君,他貪圖逸樂,受奸臣蠱惑,思以堯舜傳賢讓位之美名,將王位拱手讓予奸人子之,并廢太子平為庶人。為躲避奸人謀害,太子平隨太傅郭隗二人逃到無終洞避難。

不久,燕被齊戰(zhàn)敗,危難之時,玉田百姓于無終山求得太子平,立為昭王。燕昭王繼位后于易水之畔筑起招賢臺,后在亞卿樂毅的扶助下,養(yǎng)兵28年,一戰(zhàn)勝齊,僅六月而下齊七十余成,盡報燕之深仇。

太子丹時期,因太子丹大懼秦國,派武士荊軻赴秦行刺未成,秦大舉滅燕,太子丹知大勢已去,攜先祖昭王遺骨逃往東北一帶,到鐵廠時,為躲避秦軍迫害,將昭王遺骨葬于無終山下,自己隱修于無終洞中。后來,歷代文人墨客達官顯貴紛紛來此游無終洞,祭拜燕昭王,留下了許多贊美詩篇。

無終子洞簡介碑文

傳說鐵廠在很早以前,這里屬無終國,無終國戰(zhàn)敗以后,國王曾避難于此而得名。后來到燕國時期,燕太子丹也來此洞避難,后死于洞中,為紀念燕國之主,后人于洞內建一小閣,將他的像塑于閣內,祝福他得道成仙。直到建國前此閣還保存完好,每到節(jié)日當?shù)厝顺竭M香者,絡繹不絕。

桃花源記》原型

東漢末儒士田疇,為避戰(zhàn)亂與政治迫害,“率宗人避難于無終山,北拒盧龍,南守要害,清靜隱約,耕而后食,人民化從,咸共資奉。”(《三國志?魏書》)田疇所建立的堡塢,叫做“無終山都邑”?!皵?shù)年間至五千余家”,相當繁華!

田疇建立的“無終山都邑”讓100多年后的陶淵明深為向往,他曾千里迢迢跑到無終山一游,寫了一首詩來抒發(fā)向往之情:

辭家夙嚴駕,當往至無終。

問君今何行? 非商復非戎。

聞有田子泰,節(jié)義為士雄。

斯人久已死,鄉(xiāng)里習其風。

生有高世名,既沒傳無窮。

不學狂馳子,直在百年中。

詩里說的“田子泰”就是田疇。陶淵明創(chuàng)作《桃花源記》,便是以田疇的“無終山都邑”為藍本!他描繪的那個自食其力,自給自足,和平恬靜,怡然自樂的社會,就來自于對田疇在無終山避世隱居建立“無終山都邑”的探索。而“無終山都邑”就是今天的鐵廠鎮(zhèn)。

而在遵化建立世外桃源的名士田疇,曾被遵化人民敬奉在遵化文廟的鄉(xiāng)賢祠!

小編可不是瞎說的!有史料為證?清康熙年間《遵化通志》記載鄉(xiāng)賢祠供奉田疇:

歷史古跡

鐵廠鎮(zhèn)歷史悠久,自古遺留下來的古跡遺址眾多,它們記錄著鐵廠歷史的變遷。

無終古道

無終古道仍依稀可見的車轍和馬蹄印見證了當年的喧囂與繁華(瞬間就觸摸到了歷史的痕跡有木有)

當年的馬車——花花轆車(仿佛一下就穿越了呢~)

古泉噴珠

鐵廠北山龍王廟有一股清泉,建廟時在廟前的泉水周圍修建了一個約四丈見方水池,扶池觀看泉水不斷上涌,水泡有如一串串的珍珠浮到水面而止,故稱古泉噴珠。

現(xiàn)存的古井噴泉泉池

水池南面有一石鑿龍頭鑲砌在水池墻腳,泉水從龍口泄出,亞如臥龍吐水。明朝守備曾將池水引入城內衙門飲酒亭,廚師把菜做好放入水池,池水便將菜送入飲酒亭了。此廟已在文革期間拆毀,泉池仍在。

泉水流向墻外池塘

魯氏貞節(jié)牌坊

遺址

貞節(jié)牌坊殘留石刻

禿尾巴老李廟遺址

禿尾巴老李廟遺跡—石獅

水火二仙姑祠

當年水火二仙姑祠舊址

珠龍河碼頭遺址

碼頭附近

古城墻遺址

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

鐵廠作為具有千年文明的歷史古鎮(zhèn),由于煉鐵業(yè)的發(fā)達帶動了當?shù)仄渌袠I(yè)的繁榮,尤其是集市、廟會、節(jié)慶、祭祀的興盛,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也就很多,花會表演歷史悠久,種類繁多,主要表現(xiàn)形式包括高蹺、秧歌、舞龍、舞獅、旱船等。

古代廟會

在鐵廠,最具代表性、最受群眾歡迎的還要數(shù)河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飛鈸和遵化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雙龍。

鐵廠飛鈸自明末一直流傳到現(xiàn)在,清朝晚期時最為興盛。每逢豐收、廟會、過節(jié)人們都要表演飛鈸。它是農村民間文化活動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鐵廠飛鈸具有很強的地域性,表演曲牌及套路基本為當?shù)厮赜小?/p>

鐵廠飛鈸表演

鐵廠飛鈸表演

雙龍是鐵廠人民為紀念無終國國王無終子和燕國國王燕昭王這兩位圣賢,而根據(jù)古代軍事陣法而編創(chuàng)的民俗花會項目。鐵廠人喻兩位國王為兩條龍,并以龍能興云降雨,變化無窮,消災降福的傳說為底蘊,根據(jù)古時軍事陣法編創(chuàng)了具有民族特色的舞雙龍活動,傳承至今已有兩千五百多年的歷史。

鐵廠雙龍

鐵廠雙龍

鐵廠鎮(zhèn)歷史文化古跡多分布于鐵廠鎮(zhèn)鐵廠村、劉莊村境內,古跡分散卻又相對集中,由點連片。2016年9月30日,遵化市人民政府下發(fā)了《遵化市人民政府關于公布遵化市第二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通知》(遵政字〔2016〕84號),公布了鐵廠鎮(zhèn)明代最大官營冶鐵遺址、燕昭王墓、無終子洞、鐵廠古城址等40處遵化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紅色鐵廠

鐵廠鎮(zhèn)在近現(xiàn)代革命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著名的鐵廠會議和甲山戰(zhàn)斗發(fā)生在這里。

鐵廠會議:1938年秋,八路軍四縱隊挺進冀東,8月25日,司令員宋時輪和政委鄧華,先后率部進駐鐵廠村的魯家大院。8月27日,四縱隊政委、中共冀熱遼特委及冀東抗聯(lián)各部負責人在此舉行了聯(lián)席會議。主持會議的是鄧華政委。胡錫奎、李楚離、李運昌、王仲華、周文彬和代表洪麟閣部的楊十三、代表高志遠部的陳宇寰、代表鮑子菁部的張樂天等參加了會議。

甲山戰(zhàn)斗:一九四二年春,日寇在我冀東地區(qū)推行了四次強化治安運動,實行野獸般的殺光、燒光、搶光的“三光”政策。對我冀東軍民進行瘋狂的掃蕩。抗日戰(zhàn)爭進入了最緊張、最激烈、最殘酷的階段。

軍分區(qū)政治部主任兼八路軍十二團政委劉成光等250余名官兵在護送一批政工干部去平西集訓的途中,遭三千余名敵偽軍圍堵,在敵眾我寡的情況下,與敵人殊死搏斗,英勇就義,自此長眠于甲山腳下。

甲山戰(zhàn)斗紀念館

未成年人紅色教育

鐵廠鎮(zhèn)發(fā)達而悠久的明代冶鐵文化、神奇而古老的燕國文化,足以彰顯古代鐵廠及遵化的悠久歷史和燦爛文明。

如今的鐵廠雖不再是冶鐵基地,卻保留了青山綠水,“城落群山環(huán)抱里,人在花香鳥語中”成為鐵廠新的名片。

攝影:李榮升

這里的山郁郁蔥蔥,桃園、梨園、蘋果園……各種水果香甜可口!

網(wǎng)絡配圖,向原作者致敬

這里滿山遍野的山野綠植帶給你最樸實、最美味的農家飯菜。

這里的水清澈明亮,鯽魚、鯉魚、野鴨蛋……各種野味應有盡有!

這里的花繽紛鮮艷,杏花、梨花、桃花蘋果花……一波接一波的花期,一浪接一浪的花海

這里,有廣袤的山地、原始的生態(tài)、清澈的湖泊、淳樸的民風,并將建設“燕國文化旅游產(chǎn)業(yè)園”,可以料想,在不久的將來,千年古鎮(zhèn)必將成為遠近聞名的旅游休閑圣地,煥發(fā)出勃勃生機。

大家都在看

特別感謝遵化市文管所萬廣寶老師的資料提供!

編輯:高向南 寧川頡 張旭

校對:唐師師

總編:洪櫻方

新聞熱線:0315—6625562

投稿郵箱:zhkhdd@126.com

Hash:fd962bedc6925b1188af90e37183e4022893aeb0

聲明:此文由 葵花朵朵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