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崖三佛龕
暑期來到,相信很多小伙伴已經(jīng)迫不及待來到龍門石窟欣賞世界文化遺產(chǎn)了,在此期間【龍門文化之旅】系列將作為第二課堂,繼續(xù)為小伙伴們送上更精彩的內(nèi)容,游覽之余讀一讀【龍門文化之旅】一起品讀石刻藝術(shù)、傳播龍門文化,讓這個暑期更精彩更有趣~~
今天小編將為大家推薦的是摩崖三佛龕,通過這座獨一無二的洞窟,將會為大家揭開古人開鑿石窟的神秘面紗↓↓↓
摩崖三佛龕
建造時間:唐武周
洞窟大?。焊?.7米
寬16.85米,進深8米特點:依山開鑿的敞開式露天造像龕
【摩崖三佛龕】
由龍門石窟敬善寺沿石階南行約50米,即來到摩崖三佛龕。整座佛龕給人的直覺就是未完工,除本尊彌勒佛之外,其他六尊都只雕出身軀,有的已經(jīng)磨光,有的僅呈半成品,有的才鑿出石胎便中途廢棄。沒有完工的造像也許就是一種缺憾的藝術(shù),并且為后人研究古代藝術(shù)創(chuàng)作過程提供了最好的藍本。
那究竟從未完工的摩崖三佛龕,我們能看到到古人怎樣的開鑿方式呢?
從摩崖三佛龕的施工過程看,古人開鑿窟龕的步驟大致如下:
鑿方——打胚——成型——打細——打磨——著色——刻碑立傳
鑿方:在削鑿好崖面上鑿出龕的外形輪廓
打胚:將需要安排造像的位置雕鑿出方形或長方形石胚,即將非造像位置的巖石剔除,這是造像的石胚階段。
成型: 摩崖三佛龕的七尊造像均已完成石胚階段,次之是個體雕像的雕造階段,即將石料粗胚鑿去多余部分,使雕像初具大體輪廓,然后進一步打出體面關(guān)系的基本形狀。
打細:在個體雕像的造像輪廓上進行精雕細刻,找準造像的面部線條以及形體的起伏結(jié)構(gòu)等微妙變化,刻畫出造像的個體形象。這也是對雕像進行藝術(shù)處理的重要階段。
打磨:在打細石雕的基礎(chǔ)上,用研磨材料進行打磨,拋光后將石質(zhì)材料的特點凸顯出來,使雕像增添光彩,增強藝術(shù)效果。
著色:龍門石窟的雕刻品都經(jīng)過了彩繪,色彩鮮艷奪目,甚至佛像貼金,北魏安定王造像記中有“眾彩圓飾,云仙燦然” 語句,《大唐內(nèi)侍省功德碑》亦有“彩畫圖形,盡歸中道”的描述。但是歷經(jīng)1500多年的歲月滄桑,很多彩繪都剝落殆盡。幾處大型皇家造像還保留著較為鮮艷的顏色,多為金色和朱砂紅兩種顏色,較為明顯的有賓陽三洞窟頂朱紅色的蓮花藻井,萬佛洞本尊阿彌陀佛的通身金色,將洞窟的皇家風范表現(xiàn)的淋漓盡致。而摩崖三佛龕的造像工序還未到著色階段,故不太明顯。
龍門石窟賓陽中洞飛天彩繪
刻碑立傳:在雕像完成之后,在石窟附近選擇合適的位置鐫刻碑刻題記,對該處石窟造像的情況予以說明,這為后人研究石窟提供了重要依據(jù)。
【摩崖三佛龕的藝術(shù)價值】
摩崖三佛龕,作為我國古代石刻中難得的實例,它的中途廢棄甚至比徹底完工給我們留下的東西還要寶貴,使后人從中可以看到大型造像的雕造工序。因為這對于研究和總結(jié)我國古代石刻藝術(shù)的雕造方法和工序,是一份比較有價值的實物資料。
通過本期的【龍門文化之旅】,小編帶領(lǐng)小伙伴們了解了龍門石窟窟龕造像精細的開鑿程序,開鑿過程中的每一步都伴隨著古代工匠們的智慧與汗水,在參觀之余不妨深深的感悟,讓崇高的使命感和責任感保護我們的世界文化遺產(chǎn),呵護我們永遠閃耀的文化瑰寶~~
龍門文化之旅,
帶你欣賞美侖美奐的雕刻藝術(shù)
帶你領(lǐng)略千年石窟文化魅力
共同品味華夏文化精髓
敬仰文化遺產(chǎn) 弘揚文化傳承
Hash:610dc2b351084c26a5bf0291d80f4a81448d538a
聲明:此文由 龍門石窟景區(qū)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