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涼水河:“玉帶”穿城添美景

涼水河因其源頭北京石景山水頭莊之水全部來自地下泉水,且水溫較低而得名。舊時此地為濕地,蘆葦叢生,泉源眾多,著名泉源名鳳泉。據《明一統(tǒng)志》記載,水頭莊附近有泉眼百余處,各路泉水匯聚而形成一條溪水,向東南流至柳村,曾名“百泉溪”。水頭莊東三里有萬泉寺,平地多有泉水涌出,有三步一泉之說,因而得名。

“涼水河邊路,依稀似故鄉(xiāng)。野亭穿徑窄,溪柳夾川長?!庇兄?400多年歷史的涼水河,是北京東南部重要的古河道,也是詩人眼中的無限美景。它流經海淀、西城豐臺、朝陽、大興,全長68公里,朝陽轄域河道4.2公里,流域面積119.4平方公里。始建于隋的涼水河,曾是隋唐時期重要的交通運輸線,哺育了一代代南城人民。如今幾經治理,它已成橫貫南城的一條優(yōu)美“玉帶”,成為市民親近自然的生態(tài)空間。

-歷史故事-

始建于隋的古河道

涼水河發(fā)源于北京石景山水頭莊,流經海淀、西城、豐臺、朝陽、大興,在通州區(qū)榆林莊閘上游匯入北運河,全長約68公里,流域面積605.7平方公里,曾在北京城的建設史上發(fā)揮重要的作用。

涼水河于隋朝開鑿,名永濟渠、御河、蕭太后護城河,隋唐時期為主要水路交通運輸線。

《北京市豐臺區(qū)志》記載:隋大業(yè)四年“正月,發(fā)河北諸郡民男女百余萬人開永濟渠。又連接衛(wèi)河通桑干河(今永定河,此段為今北京城南涼水河),直達薊城南”。 《日下舊聞考》記載隋朝皇帝楊廣曾坐船過涼水河:大業(yè)“七年二月,帝自江都行幸涿郡,御龍舟渡河,入永濟渠。夏四月,車駕至涿郡之臨朔宮”。唐代北京名薊城,仍為軍事重鎮(zhèn)和貿易中心,永濟渠仍為主要水路交通。

早年的涼水河,堪稱九曲十八彎。明清時期著名詩人寫有贊頌涼水河的詩。明代詩人邵經邦(今杭州市人)的《游涼水河》詩,寫了涼水河一帶濕地景象,夸涼水河一帶似杭州故鄉(xiāng):

涼水河邊路,依稀似故鄉(xiāng)。

野亭穿徑窄,溪柳夾川長。

隔岸聞新調,回車露淺妝。

乘春且隨意,莫負碧霞觴。

涼水河流經南清代苑皇家園林——南海子,滋潤了城東南六百余平方公里的土地。但它也常泛濫,康熙乾隆曾多次視察、治理涼水河。乾隆曾多次寫關于涼水河的詩文。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乾隆皇帝對疏浚治理后的涼水河又進行了視察,寫《涼水河作》詩,并將詩作御筆刻在碑石之上,立于北大紅門永勝橋東側涼水河北岸:“涼水出鳳泉,玉泉各別路。源出京西南,分流東南注。歲久未疏剔,率多成沮洳。漫溢阻道途,往來頗致誤。王政之一端,未可置弗顧。邇年治水利,次第修斯處。建閘蓄其微,通渠瀉其怒。有節(jié)復有宣,遂得成川巨。川傍墾稻田,更賴資稼務。南苑紅門外,歷覽欣始遇?;蛟扑茀R鄉(xiāng),寧飾江鄉(xiāng)趣。興農利旅然,永言識其故?!北F(xiàn)無存。

-發(fā)展現(xiàn)狀-

今為南城生態(tài)“玉帶”

涼水河是北京南城地區(qū)的主要大河,同時又是一條多年用于排污的河道。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涼水河曾一度是首鋼污水的排放河渠。隨著城市的發(fā)展,河兩岸的水田和菜園已被居民小區(qū)和工廠所取代。涼水河支流收納的污水全部流入干流,干流又繼續(xù)接納污水,造成了涼水河長期臭氣熏天的局面。涼水河的治理,刻不容緩。

20世紀50年代中期,黨和政府對涼水河進行拓寬治理,河道上建了大紅門、馬駒橋、新河、張家灣4座攔河閘,可蓄水400多萬立方米,灌溉農田20多萬畝,但污染問題沒有得到重視。

21世紀初,為還百姓一個“藍天碧水”,涼水河改造工程成了北京市政府工作的重點“折子工程”。該工程對自蓮花河暗涵出口至舊宮橋下游進行治理,全長19.313公里。經過這次綜合治理,河道行洪能力、排污口治理、河道景觀、水環(huán)境得到大幅改善,河道常年維持景觀水面,基本形成“三季岸綠、四季有水”的局面。

目前,隨著北京市第二大污水處理廠小紅門污水處理廠和從新開渠到蓮花河、從蓮花河到小紅門兩條總計60公里長的排污總干線的建成,涼水河流域的污水將得到全部處理,經處理達標后的水再排入河道,最終還清澈于涼水河。

涼水河河道分段形成了觀賞水面和較寬闊的綠地景觀,在提高河道自凈能力的同時,也為水生植物動物營造了生長棲息的自然空間。千年古河道舊貌換新顏,儼然成為橫貫南城的一條全新的生態(tài)“玉帶”。

-文物遺跡-

五代獨木舟

1990年11月,在北京市朝陽區(qū)小紅門涼水河北岸淤沙中發(fā)掘出土一艘五代時期的獨木舟。整體上看,該舟是由一根粗大的柏木雕刻而成的,通長10米,外徑1.1米,內徑0.9米,舟舷厚度為0.08—0.1米,舟體的寬度從舟首至舟尾基本一致,舟首和舟尾的底部略微有點向上翹。在舟口位置有一些排列密集而均勻的鐵釘。舟體外側較為光滑,但艙的內側卻留有較明顯的加工痕跡。另外,在艙內沒有找到隔梁或隔板,但發(fā)現(xiàn)了兩件陶碗。據此,考古學家大體推斷:這艘獨木舟應該是五代時期的物件。這是北京地區(qū)第一次發(fā)現(xiàn)較完整的獨木舟,體現(xiàn)了涼水河悠久的航運歷史。目前陳列于中國農業(yè)博物館古代農業(yè)科技史館內。

珊瑚

位于北京市朝陽區(qū)小紅門旺興湖郊野公園北區(qū)東側。系元、明、清三代皇家獵場南苑內的涼水河上的一座重要橋梁。該橋始建于明代,為花崗巖石砌筑七孔板橋。長十余丈寬二丈許。其護欄上曾有清乾隆御筆“珊瑚橋”三字。20世紀70年代,修建新珊瑚橋代替舊橋,舊橋遂廢棄。1991年冬至1992年夏,整治涼水河,拓寬河道,舊橋遺址因影響行洪而被清除。目前,該地僅剩一紀念碑

來源:朝陽區(qū)通訊站

Hash:e1ff6992521dbe8c00bb10c31adb7837069ed9b7

聲明:此文由 網信北京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