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辭?!分姓f:陽谷縣阿城鎮(zhèn)是阿膠的原產(chǎn)地

這個縣的阿城鎮(zhèn)是阿膠的原產(chǎn)地——

陽谷縣阿膠文化,屬于陽谷縣人民,不屬于哪個個人和企業(yè)!打開上海辭海出版社出版的《辭?!?,里邊在介紹“陽谷”二字的時候,最后一句話就是“這個縣的阿城鎮(zhèn)是阿膠的原產(chǎn)地”?!掇o?!?,是國家法定的工具書,書上的內(nèi)容,在法律上具有著重要的權威和證據(jù)作用。正像韓國注冊“端午節(jié)"一樣,東阿借用東阿縣名的“阿”字,把阿膠原產(chǎn)地偷梁換柱地改成了東阿縣。

阿膠的歷史發(fā)展

歷史上陽谷縣的阿城鎮(zhèn)確實曾經(jīng)屬于東阿縣管轄。阿城一帶,在1000多年以前確屬東阿縣,而阿膠生產(chǎn)早在2000多年前就開始生產(chǎn)。但是,當時阿膠的生產(chǎn)地一直在東阿縣(后為陽谷的阿城鎮(zhèn))阿城的古阿井周圍一帶,在阿膠井周圍,與現(xiàn)在的東阿縣轄區(qū)和平陰的東阿鎮(zhèn)沒有絲毫的關系。因為當時阿膠的熬制離不開阿井之神水。自從陽谷縣置縣以后的一千多年,阿城鎮(zhèn)也就是說阿膠原產(chǎn)地,一直屬于陽谷縣管轄,阿膠也屬于陽谷縣組織生產(chǎn)。優(yōu)質(zhì)阿膠和用牛皮制作的黃明膠,進貢朝廷,也由陽谷縣令監(jiān)制并呈運御藥管理大臣。

阿膠的特殊歷史時期

1958年全國“大躍進”,陽谷縣的個別阿膠生產(chǎn)合作社的阿膠產(chǎn)品,受“五風”影響,粗制濫造,被國家責令停產(chǎn)整頓。一直到1973年才準許恢復生產(chǎn)。后來的事情大家比較清楚。陽谷阿膠沒有東膠集團干得好!這是事實。我們后來的阿膠生產(chǎn)組織者、管理者、經(jīng)營者,應該說對不起陽谷的列祖列宗。而東阿的個別單位斷章取義,把原產(chǎn)地寫成他們的縣名,也屬不仁不義。他們多次申請把阿城鎮(zhèn)劃歸東阿縣,也是“心里不踏實”的表現(xiàn)。此事另當別論。

振興阿膠事業(yè)

阿膠既是中成藥,也是處方配方藥的重要的一味藥,還是保健食品,在中國中醫(yī)藥歷史上有重要地位!在當前困難條件下,是聽其自然,自甘落后,還是奮起直追,著力振興阿膠事業(yè),重新讓阿膠“光宗耀祖”,應該是陽谷縣有關領導,有關部門 ,有關企業(yè)義不容辭的義務和職責。

陽谷人民渴求者,盼望著,等待著,在新版的《辭?!分?,仍印著“陽谷縣的阿城鎮(zhèn)是阿膠原產(chǎn)地”這些字樣!

關于阿井的歸屬,由于行政區(qū)劃的原因,目前的歸屬和歷史上有所不同。

對照春秋時期地圖,在北衛(wèi)和魯?shù)慕唤缣?,古東阿縣城叫柯,在今陽谷縣阿城鎮(zhèn)(西北3公里 “東阿古城遺址”殘垣尚存),柯西北有阿澤,柯東邊有谷,即今之平陰縣東阿鎮(zhèn)。春秋時期,平陰在今平陰縣城與今長清城中間,陽谷在今東平湖東,谷南邊。這里古濟水與黃河并行東流入海,河曲形成大陵,古代曰柯。到戰(zhàn)國時期,柯稱阿,或阿邑,西北阿澤消失。今陽谷西北有陽狐,谷仍稱谷,東平東陽谷已無,平陰仍在原處。秦滅六國之后,改阿邑為東阿,乃立東阿縣(因有西阿,古名依城,又名西阿城,在今山西葛城),屬東郡,見東阿舊縣志:東阿名縣始于秦。據(jù)《續(xù)山東考古錄》載:“自漢迄唐,東阿未徙治”。由以上資料說明:

①古阿井仔古東阿縣城;

②古東阿縣城由戰(zhàn)國至秦(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約250年間稱阿或阿邑;

③阿地創(chuàng)造加工阿膠的方法應在戰(zhàn)國至秦之間,此時稱阿或阿邑,因而到西漢、東漢時對阿膠性味、功能、主治已有詳細的研究而入了本經(jīng);

秦時在東阿東邊有谷城縣,同屬東郡,縣城在今平陰縣東阿鎮(zhèn)。

劉宋時期東阿一度并入谷城北魏時又分立,北齊時將谷城并入東阿

唐天寶元年又將谷城縣恢復,6年后,又廢并入東阿,谷城此次撤銷再沒恢復。

宋朝時期,因黃河、運河經(jīng)常泛濫成災,阿城臨近二河,首當其沖。為避水患,曾于宋開寶二年(公元969年)遷縣城于南谷鎮(zhèn),即今平陰舊縣鎮(zhèn)。8年后(公元997年)又遷利仁鎮(zhèn),即今平陰縣吉城。由于金兵入侵,河防廢馳,于公元1133年又遷新橋鎮(zhèn),即今東阿縣舊城村。

隋開皇十六年即公元596年于古東阿西復置陽谷縣至今。公元1289年開鑿會通河,為了便于河道管理,阿城鎮(zhèn)連同張秋鎮(zhèn)大部由東阿劃入陽谷。

明朝1375年,為避水患,又遷原谷城縣城舊址,重新修建(谷城鎮(zhèn)由此改為東阿鎮(zhèn))。直至抗日戰(zhàn)爭時期,1940年建立了抗日縣政府。1947年黃河西政治安定,縣政府又遷銅城,即今東阿縣城所在地。

建國后,以黃河為界,重新確定轄區(qū),東阿鎮(zhèn)(原谷城鎮(zhèn))屬平陰縣。由此可見,從宋朝(公元969年)以前1千多年的時間里,阿膠的發(fā)明加工中心古代在今陽谷縣的阿城鎮(zhèn)、后來遷移到平陰東阿鎮(zhèn),今天在東阿銅城鎮(zhèn)之間。這三鎮(zhèn)也可謂古東阿,今東阿,和現(xiàn)在東阿。阿井在解放前一直歸老東阿縣管轄。解放后歸屬于陽谷縣。

古阿井地址

所以——古阿井就在岳家莊西北約1.5公里。東阿古城遺址中西北部。春秋時期,阿井周圍是阿澤,一個大湖,戰(zhàn)國時大湖(阿澤)消失。據(jù)陽谷舊縣志記載,公元229年,三國時,曹植曾奉旨重修阿井,并創(chuàng)建了六角亭,這是阿井建亭的最早記載,也說明已為官家專用,即官禁。

北魏《水經(jīng)注》:“河水又東北,與鄧里渠合水上承大河,于東阿縣西,東經(jīng)東阿縣故城北,古衛(wèi)邑也,應仲瑗曰,有西故稱東,魏封曹植為王國大城北門內(nèi),西側皋上有大井,其巨若輪,深六七丈,歲嘗煮膠,以貢天府,本草所謂阿膠也”,說明阿井是在古之阿澤之中(魏時沼澤)。阿井與阿膠相關,與古阿地相連,也當在戰(zhàn)國至秦之間始稱名于阿井。

阿是古城邑,有人生活就當有井,開始熬膠,定是河里泡皮,井水熬制(解放前還是這樣),并非得某一特定井,當阿膠聲名遠播,外地人稱為阿地之阿膠。阿膠加工普遍之時,才能比較出,阿井周圍岳家莊一帶阿膠質(zhì)量較優(yōu),故顯出與阿井的關系,外地人才稱阿地熬膠之井為阿井。這時此井主要用來熬膠。

阿井用來熬制阿膠至少在三國(公元229年)以前,也有可能建的很早,先是吃水井,后兼用來熬膠,再之后專用熬膠?!?a href='/jingzhou/' target=_blank>荊州記》:“隨郡北界有九井,相傳神農(nóng)既育、九井自穿,則神農(nóng)時有井明矣”。中國先民,先是吃河水,后在河邊、水溏邊挖土井。用石頭建井應在有鐵器之后,當在春秋、戰(zhàn)國時代,這和推測熬膠開始于戰(zhàn)國至秦是相符的。

因此,古阿井在古東阿縣城,即今陽谷阿城鎮(zhèn)谷縣城東20公里處阿城鎮(zhèn),古運河西岸,東阿故城遺址中央,一口古樸的水井,這就是阿井。

走近古阿井,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井正北的六角碑亭。造型古樸, 雕琢精細。亭內(nèi)有龜馱碑,高約5尺,寬2尺余,碑上篆刻“古阿井”三個大字。碑亭是灰色的石亭,由六根多棱石柱支起石頂,石頂為仿木亭結構,六角對稱。整個碑亭結構嚴謹、造型古樸、典雅精美。亭正面額題“濟世壽人”四字,兩旁石柱鐫刻楹聯(lián)“圣代即今多雨露,仙鄉(xiāng)留此好泉源”。井亭后面左右石柱鐫刻楹聯(lián)“力可回瀾重建泉源來井底,心存濟世長流膏澤在人間”。亭內(nèi)有一石碑,高約5尺,寬2尺余,上鐫“古阿井”三字,篆刻完美,古樸自然。亭旁舊有接官廳龍神祠。此井現(xiàn)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今天的古阿井淘浚一新,與張秋的清真寺、阿城的海慧寺、臨清的清真寺、聊城的山峽會館和環(huán)城湖相連,組成一條古運河民族文化旅游線,它以其獨特的魅力和歷史文化色彩,成為古運河民族文化旅游線上的重要景點。古阿井是陽谷縣重要景區(qū)之一。

愿這個城市因你而驕傲

謝謝今日陽谷

讓我遇見你們

陽谷,我們共同的家,真希望這里越來越好。每一個陽谷兒女都深深熱愛,為之驕傲,這是英雄武松故鄉(xiāng),這是古軍事戰(zhàn)場迷魂陣所在地,這里和孟母三遷有深厚的淵源,這里是漢留侯張良劉邦相遇的地方......

Hash:7651cefef4e2a1ade90723974fdff115f38a7859

聲明:此文由 今日陽谷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