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耶寺的造像藝術
桑耶寺始建于公元762年,歷時五年,于藏歷水陽“馬年”仲秋月竣工落成。其建筑規(guī)模宏大,風格獨特,建筑風格及其佛教藝術堪稱吐蕃佛寺之最。關于桑耶寺的建筑風格,藏文史籍有幾種說法,一是以古代印度波羅王朝高波羅王在摩揭陀所建的歐丹達菩黎寺為藍本建造的;二是參照《阿毗達瑪俱舍論》中描述的世界圖景建造的;三是仿照佛教密宗曼陀羅(壇城)的模型建造的。事實上,桑耶寺融合了這三種參照系。桑耶寺從三藏及密乘均有寓意,它既是律藏之如律如法的祖拉康寺院,經(jīng)藏之講經(jīng)說法的佛菩薩之剎土,論藏之聞思佛法的器情世界,密宗之集聚十方諸佛菩薩和護法的壇城。故而,桑耶寺建筑集佛教的經(jīng)、律、俱舍、密宗與法相之理義于其中,蘊含著佛教的全部內容,從而體現(xiàn)出桑耶寺與眾不同的風格特點。
桑耶寺的整體建筑布局依據(jù)佛教的宇宙世界模式,是仿照須彌四大部洲及各小洲形狀或分布而建造的。以須彌三千大千世界為底色的桑耶寺,象征中央須彌山的中心主殿烏孜三層式大殿,位于桑耶寺中央即為吐蕃贊普赤松德贊的所緣佛殿,是桑耶寺的主體建筑。一般認為,烏孜大殿的建筑具有藏式、唐式、印度式樣(另有說為唐式、印度風格、于闐式樣)三種風格。由此表明,桑耶寺的建筑蘊含多種文化元素,是多元文化的聚集體,從側面反映出吐蕃王朝對印度、西域和中原等周邊鄰邦異域文化持有的開放態(tài)度。
從桑耶寺佛教造像和繪畫藝術而言,在吐蕃佛教史上達到了一個高潮。吐蕃贊普赤松德贊延請尼泊爾工匠同吐蕃工匠在桑耶寺各佛殿雕塑佛菩薩像,繪制壁畫,造像藝術風格具有顯明的個性特征,塑造的佛像皆以吐蕃本族人為模型,凸顯了吐蕃文化的傳統(tǒng)風格。在形貌上融入了吐蕃人的元素,并結合吐蕃人的形貌特征進行再塑造,吐蕃佛教造像藝術經(jīng)由此而本土化。
烏孜大殿一層正殿中,供奉的主尊為自然生成之釋迦能仁石像,具足相好。八大菩薩及喜吉祥、三界尊勝忿怒、無垢居士,紅色不動忿怒明王主從十二尊等佛菩薩像,“塑造風規(guī),一如藏制”。壁畫依阿阇黎桑杰益西之規(guī),繪《密集注疏》中的大菩薩像,以及《三身經(jīng)》《妙華蓮花經(jīng)》傳承,《大寶集頂陀羅尼》經(jīng)變;鼓樓殿內,繪制藏王赤松德贊所緣經(jīng)《寶云經(jīng)》傳承經(jīng)變與獅鬃空行母守護神。二層佛殿內,供主尊毗盧遮那佛,及燃燈佛、彌勒佛和釋迦牟尼三世佛,藥師佛、無量光佛和度母女神等,“塑造風規(guī),一如漢制”。壁畫繪《大般若經(jīng)本事品》經(jīng)變、四大天王。轉經(jīng)廊內繪八大佛塔、佛涅槃圖和《大云經(jīng)》傳承經(jīng)變。鼓樓殿內,造十方如來像,諸閻羅王神像、桑耶諸護法神像和辛甲護法王守護神。頂層佛殿內,供四面毗盧遮那佛主從三尊,八大菩薩塑、十方如來菩薩,四忿怒不動明王、四金剛手及四菩薩等四十二尊像,“塑造風規(guī),一如梵制”。壁畫繪《十地經(jīng)》。佛殿上方頂蓋作錦繡花紋,殿頂四角樓造歡喜吉祥佛及其眷屬菩薩之繪畫,奉四藍衣執(zhí)金剛護法神。
烏孜大殿之中間轉經(jīng)道上的南法器供品寶庫三殿,奉執(zhí)杖藥叉三弟兄護守神;西梵藏顯、密法藏寶庫三殿,奉手執(zhí)劍之三阿雜熱護守神;北珍寶黃金庫三殿,繪《大游戲經(jīng)》、善緣千尊佛像、惡趣六十賢劫壁畫和萬尊佛像,奉三持棒閻羅王護守神。
烏孜大殿外的大轉經(jīng)道上,造吉祥毗盧遮那佛與救渡惡趣曼陀羅壇城。轉經(jīng)道走廊兩側繪制毗盧遮那佛等五部如來佛、《稻桿經(jīng)》本事經(jīng)變、大商賈之子諾桑親近一百零二(有說一百一十二)善知識之故事,以及八光明圣者像,寶賢護法龍王阿南達護守神。在烏孜大殿后,立蓮花底座之石碑,上置獅子像,奉護法森哈木卡護守神。
烏孜大殿作為桑耶寺的主體建筑,塑造或繪制的佛菩薩像和一系列壁畫,體現(xiàn)了以贊普赤松德贊為中心的吐蕃王臣之信仰,也代表了8世紀60年代吐蕃佛教信奉之佛菩薩或信仰內容。
烏孜大殿東,象征東勝身洲的佛殿清凈律儀洲,為半月形建筑,殿中主尊造釋迦牟尼主從五尊,壁畫繪有月光少年等釋迦牟尼本生故事,奉護法白螺頂髻大梵天王護守神。象征二小洲之智慧文殊院殿內,造文殊菩薩主從七尊與護門二閻羅王。壁畫繪《大方廣經(jīng)》傳承與《文殊根本續(xù)經(jīng)》經(jīng)變,以及《清凈地獄續(xù)經(jīng)》之經(jīng)變,奉護法持輪閻羅王護守神;妙音聲明諸洲殿內,造釋迦牟尼主從七尊,壁畫繪制佛入涅槃圖等,奉護法雷電神龍護守神。
烏孜大殿南,象征南贍部洲的佛殿降魔居士院,主供能仁降魔主從五尊,壁畫繪《十地經(jīng)》等。轉經(jīng)道的壁畫繪虛空藏等菩薩,造護法二十八位自在母為護守神;象征二小洲之阿耶巴羅(大悲觀音)院佛殿內,造喀薩巴尼觀音主從五尊菩薩像和無量光佛主從五尊;在配殿中,供奉用旃檀雕刻白銀鑲飾的贊普像,藏王赤松德贊與佛菩薩等同,或同質、同形,業(yè)已成為膜拜的客體;還造有梵塔一座,繪制《寶篋經(jīng)》《十地經(jīng)》壁畫及一千零二尊天女護法神像等,奉大仙達摩熱雜為護守神;天竺譯經(jīng)洲院佛殿內,造印度風格之能仁主從五尊、繪無量光佛像及清凈“律藏”等壁畫,奉藥叉護法熱朵拉為護守神。
烏孜大殿西,象征西牛貨洲的佛殿毗若遮那院,為圓形建筑,殿內主造紅銅毗盧遮那像及其眷屬秘密四佛母。繪制毗盧遮那現(xiàn)證無上菩提之續(xù)經(jīng)變或壁畫,奉護法牛頭藥叉護守神。象征二小洲之兜率彌勒洲佛殿內,造彌勒佛主從七尊和護門二閻羅王,繪制十六羅漢尊者像,二十一圣救度母,以及行惡法滅、行善法隆等與彌勒相關之佛經(jīng)故事壁畫。桑耶寺建筑圖和世界構成圖等亦繪制于兜率彌勒洲壁畫中。除此,吐蕃大將納·嘉嚓拉囊主持造《菩提經(jīng)懺》之諸神,奉護法空行母綾綢衣者護守神;不動禪定洲佛殿內,造毗盧遮那等五部佛,以作吐蕃贊普赤松德贊之父王赤德祖贊的所緣神佛,以及聲聞等眷屬尊和十六羅漢尊者像,繪制《金光明經(jīng)》童子降水本事經(jīng)變,奉銀頭護法王護守神。
烏孜大殿北,象征北俱盧洲之諸種珍寶洲(聚寶院),為四方形建筑,佛殿內造釋迦牟尼主從五尊像,及世尊于兜率天為母說法之《報恩經(jīng)》等經(jīng)變,奉護法王藍衣忿怒者為護守神。象征二小洲之發(fā)心菩提洲殿內,造金剛手、金剛橛、甘露漩明王三主尊像,以消弭間斷難。尚造有執(zhí)蓮花如來,除蓋障、十地金剛薩埵、金剛藏等四十二尊像,依作發(fā)心所緣。繪十方佛加持經(jīng)變、《寶云經(jīng)》及常啼菩薩游修般若波羅蜜多本事經(jīng)變,奉獅頭空行母為護守神;財寶貝哈爾寶庫洲殿內,造有釋迦能仁及八大親近佛子主從九尊像,為《師徒相見經(jīng)》本事壁畫。殿角配殿帳目殿中,造總護法王貝哈爾為護守神。
烏孜大殿旁象征日、月的滿賢神殿和善財神殿內,均造釋迦能仁主從五尊像,繪制《賢劫經(jīng)》壁畫及一千零二尊佛像,分別奉護法崗哇桑波護法神和護法夜叉善財諾金諾布桑波護法神。
桑耶寺的四座護法殿內,造釋迦牟尼佛主從三尊,怙主二兄妹護法神供奉在殿內,門庭繪制四大天王為護法神。另造吉祥怙主像為桑耶寺外之護法神。配殿倉芒給如院佛殿內,壁畫以骨鎖形式依據(jù)《律經(jīng)》繪制剃度出家受戒等本事故事。威力“魯”神地方保護神殿內,用刺藤八護摩樹枝,雕塑八大魯(龍)王像,中央造金剛手白色寂靜像,以調伏之(魯神),壁畫中繪有魚、娃、龜、水怪等圖,奉護法土地神居岱九念神自為護法神。
以佛殿建筑風格奇特著稱的“王妃三洲”,佛殿內的塑像、壁畫等也別具特色。由此表明,吐蕃佛教供奉的尊佛、菩薩、神明體系十分龐大,經(jīng)變或壁畫內容不拘一格,具有多樣性。而且隨著吐蕃佛教傳播范圍的不斷擴大,以桑耶寺佛教造像和壁畫經(jīng)變?yōu)榈妆?,吐蕃佛教尊像、繪畫或經(jīng)變壁畫等多種藝術形式,從腹地傳播到吐蕃四境。特別是8世紀后半葉,赤松德贊時期,以桑耶寺為中心,在吐蕃東、南、西、北四方隅建立的包括龜茲石窟、敦煌石窟等四大石窟,丹都、炳靈寺等八大修行地,以及西藏、青海、甘肅、四川等境內的石窟和摩崖石刻等的造像和壁畫經(jīng)變,都受到了桑耶寺佛教造像和壁畫經(jīng)變之影響,以至吐蕃佛教藝術達到又一巔峰。
*本網(wǎng)站對所有原創(chuàng)、轉載、分享的內容、陳述、觀點判斷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僅供讀者參考,發(fā)布的文章、圖片等版權歸原作者享有。部分轉載作品、圖片如有作者來源標記有誤或涉及侵權,請原創(chuàng)作者友情提醒并聯(lián)系小編刪除。
Hash:f42d2ee03076b4547fdaab56225ef6d35e3bb023
聲明:此文由 中華禪院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