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老街巷名字的由來(2)

金剛堰(里) 》據(jù)道光《陽曲縣志》記載,宋時在太原城西河?xùn)|岸筑堤護(hù)城。明清將堤壩修筑為“長、堤、永、固、汾、水、安、瀾”八段河堤,以防汾河水患。其“長”字段河堤始于今金剛里一帶。清光緒十二年(1886年),汾河決口,水淹入城內(nèi),而這段河堤卻安然如故。人們贊譽此段工程堅固,稱為“金剛”堰。又說,筑堤時以粗瓷大甕為基礎(chǔ),故俗稱“金缸”堰,后變成金剛堰。解放后,修路時曾在此掘出瓷甕殘留物。八十年代初期,在金剛堰一帶建成宿舍區(qū)之后,即以為名為金剛里。

《旱西關(guān)》太原古城,西有二門。一為阜城門(即旱西門),一為振武門(即水西門)。阜城門地勢較高,汾河漲水,常從振武門流入城內(nèi)。故稱振武門為水西門,稱阜城門為旱西門。門內(nèi)稱門,門外稱關(guān),故名旱西關(guān)。

迎澤門、承恩門 》太原的兩座南城們迎澤、承恩之名來自于一首古老的民歌《南風(fēng)歌》:南風(fēng)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慍兮!南風(fēng)之時兮,可以阜吾民之財兮!這首相傳是舜帝時代歌頌?zāi)巷L(fēng)造福于運城鹽池人民的民歌,大意是說世間萬物都承迎南風(fēng)的恩澤。于是,兩座南門分別被命名為迎澤門和承恩門。

《許坦》這里原是一片水潭。因當(dāng)?shù)厝说目谝簟八迸c“許”同,“譚”與“坦”同音,遂誤認(rèn)為許坦。清光緒年間,修正太鐵路,將許坦村分為東、西兩片。

《牛站村》這里在元朝是站赤(驛站),有一老人在這養(yǎng)了一群牛,故建村時起名牛站。

《半坡街》處宋建太原城內(nèi)子城的西城墻遺址。宋、元時期子城被毀,西城墻坍塌為土坡,稱半坡,形成街巷,以半坡而名。清末稱半坡街,民國后有半坡東街、半坡西街,并派生有半坡北巷、半坡南巷。

《長風(fēng)街》形成于三十年代東末,位于三營盤之西,曾名為三營盤西街。1982年9月,市革委命名為長風(fēng)街,取“乘長風(fēng)破萬里浪”之意。三營盤,現(xiàn)為地城名稱。日軍侵華時,在此設(shè)置軍營,后閻錫山騎兵部隊亦駐于此。營盤為軍營之俗稱,該營盤位于二營盤之南,故以順序稱之為三營盤。

《饅頭巷》這里在宋代系開設(shè)包子鋪的地方。宋人所謂的饅頭,就是今天包子一類的食品,故名饅頭巷

《天平巷》有天平東巷、天平西巷、天平南巷。三巷形狀如天平,故名。天平東巷東通麻市街(今解放路),北折與天平西巷相通;天平南巷與天平西巷呈丁字形,折而西與半坡東街相通。

炒米巷》明朝時這里加工食品、糧食之類的炒豆、米花,故名炒米巷。

《壩陵橋》明晉王府地地址在今肖墻之內(nèi)。今壩陵橋一帶當(dāng)年還是荒草野地。地勢由北向南逐漸低下。北面高于王府,為防水患,挖壕壘壩,以保王城,壩上有橋,通往王府北便門(即后宰門),壩外一片荒無人煙。王府侍從官司員列后,陵墓葬于壩上。此為壩陵橋名稱來歷傳說之一。關(guān)帝廟通往對面對臺的路上有一座三孔橋。河南許昌西門外有灞陵橋,傳說關(guān)公曾在橋上挑過袍。故引稱三孔橋為壩陵橋。橋址在今壩陵橋小學(xué)門前。此為傳說之二。明清時,壩陵橋帶地勢低洼,常年積水,一片荒涼。一九一二年始建房,遷入居民,逐漸形成街道。

《郭家巷》抗日戰(zhàn)爭前,陽曲紳士北郊水溝村郭氏家族在這里建房居住,形成此巷,故名郭家巷。

《塢城》清順治《太原府志》作“烏城”,亦作“鄒城”?!墩f文》中“塢”、“鄒”、“鳥”均發(fā)“鳥”音,古同音可假。《后漢書馬援傳》有“繕城郭,起塢候”。注引《字林》:“塢,小障也,一日小城”。據(jù)此,塢城最初當(dāng)為一個有軍事意義堡壘之設(shè)施,后住房增多,遂冠城名。

《教場巷》南北走向:南起東華門街,北至小東門街。教場巷始名于清朝,是清駐軍“精騎營”的演武場,分大、小教場。大教場現(xiàn)為省軍區(qū)宿舍。相傳小教場于清末遷入居民,形成街道,稱教場巷。并將東華門街的一段并入(今15號以南)。解放前一度改名“工程師街”,解放后復(fù)名教場巷。經(jīng)太原市人民委員會一九五五年九月二十日3號文,正式命名。工程師街是清末修筑正太、同蒲鐵路時,外籍工程師在教場巷建宅居住。因名為工程師街。

《活牛市》舊為買賣牛的市場,北接麻市街,南接南市街。清代、民國稱活牛市街。1955年并入解放路。即現(xiàn)在解放路的鐘樓街到開化寺街路段。

河北里》解放前河北里一帶是墳地、瓜菜地和亂石灘。清末有幾戶河南、河北的逃荒人在此居住,后定居此地。1956年太原鐵路局在此修建宿舍,形成土馬路,因為位于北沙河北岸,所以命名河北里。

敦化坊》原名東馬房,系明晉王朱棡妃子謝氏的陵園,西設(shè)享堂。往來吊祭乘用的馬匹圈養(yǎng)之地叫馬房,孝堂東為東馬房,亦稱東馬棚。明神宗年間,居民逐漸增多。清朝的一個姓張的進(jìn)士在此修“思居別墅”(今敦化坊衛(wèi)生院)時,認(rèn)為“馬房”名不雅,遂以諧音改為東化坊,后逐漸演變?yōu)椤岸鼗弧薄?/p>

《奶生堂》的來歷。清光緒《陽曲縣志》載:道光年間,曾設(shè)有育嬰堂,為哺養(yǎng)幼嬰的機構(gòu),故取名奶生堂。

Hash:bdf5f8ac1033460c0b33063f4db9a8bb72188c78

聲明:此文由 消費之聲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