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01工程,“揭開”她神秘的面紗!

2020年12月17號

中國電信集團公司位于

眉山東坡區(qū)尚義鎮(zhèn)的

四川國際電臺舊址”基地

通過了專家評審

被工業(yè)和信息化部認定為

第四批國家工業(yè)遺產(chǎn)

從1968年開始

它作為三線建設中的戰(zhàn)備通信“底牌”

值守了五十多年

如今

這個完成任務圓滿退休的“6501”工程

終于在近期揭開了它的神秘面紗

這次小編懷著崇敬和激動的心情

邀請了四川國際電臺的幾位前輩故地重游

講述半個世紀前的故事

從眉山出發(fā)經(jīng)過四十分鐘的車程

拐進一個不起眼的路口

這個普通的大門并沒有什么特殊之處

兩位老人向我們介紹

五十多年前

這里就是當年肩負了

戰(zhàn)備和國際通信保障的重大使命

為維護國家安全發(fā)揮了

重要作用的郵電部“1號工程”

走進位于地下的四川國際電臺

立刻就能感受到撲面而來的歷史氣息

博物館內(nèi)包括地下機房的

各種通信設施都被完整地保留了下來

每一件儀器背后都有一段驚心動魄的故事

原四川國際電臺職工丁傳策說:

地下機房的作用是考慮到戰(zhàn)時一旦被敵人襲擾,這個地方所有的門全部要封閉,人員全部在地下工作,這個時候有可能敵人給我們投放毒氣彈或炸藥沖擊的這方面的問題,我們要保證我們?nèi)藛T設備的安全使用,就要對外面抽進來的空氣進行水洗過濾,連續(xù)三次水洗過濾,過濾以后保證我們?nèi)藛T和設備安全,我們房頂可以承受500磅航空炸彈的直接命中而不損壞,我們內(nèi)部能夠正常運行工作。

據(jù)了解

四川國際電臺建筑工程

按照具備戰(zhàn)爭防衛(wèi)功能的要求進行建設

占地232畝

天線場陣遍布周邊15平方公里

收、發(fā)信臺地上機房是天然的半地下掩體

表面青山林蔭覆蓋、山水依舊

起到靠山隱蔽的特殊效果

雖然工作人員在內(nèi)枕戈待旦

但當?shù)厝硕疾恢肋@個大院是做什么的

為了保密

來參加工作的技術人員

也并未被告知

原四川國際電臺職工顧道榮說:

當時我們來這里不知道是“三線建設”,由于保密的原因不會被告知,但是我知道政審很嚴格,還派了很多人到我老家去了解祖宗18代,全部了解后,直到政審合格才到這里來,當時是這個地方叫做“成都150信箱”,大概一兩年后,才改為“6501”。

2002年電臺光榮退役

后改建為通信博物館

原貌保留地下坑道、機房及全部通信設施

成為通信發(fā)展史上通信設備實物“教科書”

是目前保存最完整的三線建設戰(zhàn)備通信博物館

2020年12月

四川國際電臺因其特有的

歷史價值、科技價值、社會價值和文化價值

入選“國家工業(yè)遺產(chǎn)”

是當今全中國通信行業(yè)

僅有的四個“國家工業(yè)遺產(chǎn)”之一

回到了曾經(jīng)戰(zhàn)斗過的崗位

看到當初的一切都被原封不動地保留

已成為傳承紅色通信文化、

培育新一代通信人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孫政余和顧道榮兩位八旬老人非常高興

跟隨著他們的腳步

小編才真正走進了這個工程的輝煌歲月

原四川國際電臺職工孫政余說:

自備電源中的一部分,有個高壓線的圖板,整個全臺的供電線路也是我制作的,在那里一個圖版可以去這里看看。

走進這個地下工程

小編發(fā)現(xiàn)很多沒有設備的空間

都非常的逼仄

大多都只能容納一人通行

那么由于地下的設施需要不停的換

在空氣當中

還彌漫著一股潮濕和柴油的氣味

小編在里面待了近十分鐘

都感覺有一點不適

很難想象當時的工作人員

在這里日復一日

50年的工作是怎樣堅持下來的呢

原四川國際電臺職工顧道榮說:

這個工作有個適應性,當時從開始在這里工作了幾個月,聞到那個柴油很不舒服、不習慣又惡心,但是工作時間長了,情況不一樣,聞到那個柴油倒是香的呢,工作就適應了就無所謂了。

置身于在空曠的地下空間內(nèi)

在四臺龐大的柴油發(fā)電機旁一說話就會有回音

仿佛往日機器的轟鳴尤在耳畔

顧道榮年輕時由于長期在發(fā)電機旁工作

聽力受到了損傷

他說當時在這兒說話全部靠打手語

在四川國際電臺院內(nèi)

顧老在一座水塔前停下了腳步

他向我們介紹

建設初期所有工作人員都住在基地

但是這里的生活環(huán)境非常艱苦

就連喝水問題也經(jīng)歷了一波三折

原四川國際電臺職工顧道榮說:

當時生活環(huán)境是比較艱苦,比如看病,這附近是沒有醫(yī)院,我們自己有個醫(yī)務室,有一名醫(yī)生,一般的小病,就在這里內(nèi)部解決了,得了大病才會送城里面去。至于水,這里的水質(zhì)很差,升井泵,抽上來的水很臭,過個幾分鐘很快氧化就變渾濁。喝那個水根本不能吃,就自己又打了個淺井,抽了水在里面,后來我們用了一套水過濾水設備把它氧化曝氧過濾,勉強可以吃。

建設初期

由于工作的保密性

因此,所有的設備

從收信臺幾斤重的設備

到發(fā)信臺那些長12米、高4米

重達近2噸的80千瓦大型發(fā)射機

全部都是國際電臺的員工

肩挑背扛、并借助圓木、

滾筒、鐵鏈等工具搬運安裝的

在那時

工作人員既要當精銳的專業(yè)技術人員

又要當出苦力的“棒棒”

1968年,“6501”工程建成并投入了使用

原四川國際電臺職工孫政余說:

我1965年就來到這個地方,工作的時候這個地方正在建設,機器也還在安裝,我也參與了這個機器安裝,六七年安裝完畢,一直到使用到這個電臺退役。看到這些機器,像見了我的老朋友一樣很有感情。

作為國家戰(zhàn)備短波通信電臺

這一軍事工程在維護國家信息安全使命

承擔國家與世界各國使館信息互通任務

和抵制敵對勢力反動輿論宣傳等方面

都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

基辛格訪華、珍寶島事件......

這些影響中國乃至世界的重大事件

已是眾人皆知

但可能不會有人想到

在偏遠的中國西南山

在幕后,在鎂光燈照不到的地方

在秘密戰(zhàn)線上

它們背后

都有著四川國際電臺的工作者

默默無聞的奉獻

原四川國際電臺職工孫政余說:

當時國家是三線建設,這里是三線建設單位,我們來到這兒,就應該盡心盡力地把工作任務完成好,盡管像我們在這兒工作了幾十年,娃娃讀書也還是困難,因為鄉(xiāng)村小學質(zhì)量都不高,但為了國家的建設,我們的付出非常值得。

原四川國際電臺職工顧道榮說:

我在這兒工作,起初并不知道這是個保密單位,后面經(jīng)過領導宣傳,才有所耳聞。當時才20歲來歲就到在這兒工作了,并且熱愛上這里,自己覺得很自豪,我也就地安家了,所以我覺得從參加工作到退休,整個將近40年就在這兒度過,到現(xiàn)在我也感覺到很值得,這是為國家做貢獻。

當我們走出陰冷潮濕的地下坑道,明媚的陽光讓人睜不開眼睛,一回頭才注意到一棵大樹長在了坑道的出口上方。在它的盤根錯節(jié)之中“自強不息”四個字非常醒目。聽兩位老人說,他們退休時這棵樹還只是樹苗,如今,“自強不息”恰好是他們扎根電臺、奉獻青春、踐行報國使命的最真實寫照。歲月流逝,五十多年過去了,樹苗已經(jīng)參天,四川國際電臺最初的120余名建設者們已經(jīng)從大學生、退伍軍人變成耄耋老人,但他們?nèi)詽M懷愛黨愛國的赤子情懷。新的征程中我們要如何弘揚“三線精神”?相信我們每一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答案。

圖文編輯:星月

via:微眉山

歡迎廣大網(wǎng)友朋友提供爆料,一經(jīng)采用將給予紅包獎勵!

對于爆料 正能量的事件(好人好事等)將給予特別獎勵;

Hash:6338ad847ba3fa8e5f17d8a078ee1aa159434ac0

聲明:此文由 掌握眉山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