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宗溯源弘揚禮樂文化
天地是萬物的本源,先祖是族類的本源,父母是人類的本源!
敬先祖如天、地、神、佛等同一體地禮樂叩拜,代代相循。祭祀天地,報天地覆載之德,祭祀祖先,盡孝感恩;列祖列宗“在天之靈”,時時刻刻都在關(guān)心和注視著后世子孫。塵世的族人通過祭祀來祈求和報答先祖的庇護和保佑。
吾族陳氏入閩始祖坎公千郎,生于唐懿宗咸通六年(公元865年),公元九百零七年隨閩王王審知入閩,任梁三司左丞旨正字。查家譜:長樂江田、福清、建甌、閩清各大祠堂及尤溪樟湖、天堂等均記載,同其嚴父熹公(受祖蔭封晉國公)封爵。千郎公入閩,先居福州省南大義(即蘭埔鎮(zhèn)),后居閩清小溪源。娶李鄭氏,育有七子,分布于閩清安仁溪,福州省南大義,永泰,沙縣,尤溪等地,晚年同其三子柄公遷居閩清際上。柄公精通天文地理,在閩清擇地發(fā)祥!
熹公生于唐武宗會昌三年(公元843年),卒于五代梁太祖干化二年(公元912年),享壽七十歲。熹公生三子:長藻公,次夔公,三千郎公。兄弟各分遷他地,長藻公為江南陳以建甌(古建州),閩南,福州下渡,廈門等地為謀生計子孫繁衍;次夔公遷福清新豐里南陽村為南陽陳,以福清,長樂江田等地謀生計子孫繁衍。
千郎公卒于 梁五代龍德元年(公元921年),享壽五十七歲。熹公安息之佳穴,為三溪崇福寺后山,形為金鐘吊梁。千郎公遷葬三溪獅形山又叫金交椅,觀音坐座命名為陳墓洋。自唐至今已有千多年,先祖擇定每年農(nóng)歷七月三十日為后世子子孫孫祭拜熹公,千郎公祖靈之日!
我們每個人的血脈都與父母息息相通,與祖先綿延相連。祭祖不僅僅是一種儀式,更是一種心與心的溝通。幾千年來,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夠長治久安、盛而不衰,無不得益于不忘祖宗之德,慎終追遠。年代久遠的祖先我們當(dāng)記,在堂父母更須孝敬矣。
或許我們青年,先祖的身影在我們記憶中不再清晰,可每逢春秋佳節(jié),我們?nèi)缂s祭祖,為吾族追夲溯源之儀式,年復(fù)一年,從不改變。先祖之潛德幽光,永澤后人,薪火相傳,世代彌久。
因得地佳穴風(fēng)水庇佑發(fā)祥之地,再有際上鳯凰山下居住祖屋顯現(xiàn)出地靈人杰。傳六代賢豪輩出,祖先兄弟共五人,長深道,次祥道,三安道,四旸道,五從道,先有祥道公生于北宋慶歷四年(公元1044年),卒于紹圣二年(公元1095年)。陳旸公生于北宋熙寧元年(戊申:公元1068年)四月十二日丑時,卒于南宋建炎二年(戊申,公元1128年)三月初一。享壽六十一歲,兄弟二人為御前同堂拜丞稱相,耀我先祖門風(fēng),聲傳佳話:一門七進士,五子四登科。大儒朱子題句:棣萼一堂雙理學(xué),梅溪千古兩先生!門庭光耀,由古迄今!為追源溯本,望族親團結(jié)一致,同心協(xié)力,頌歌頌德研討我祖先遷居祖地追回記載何來何去,我陳氏是際上旺族因何無佳地之居處舊址!有先祖柄公預(yù)言先兆十八學(xué)士碑文,宋代狀元張孝祥名句起傅巖,祥道公筆跡龍首崗,賢良陂,玩公銘刻石橋,石板埔路直到蔣家祠堂祖屋處,不見我陳氏旺族之屋道。在此要認真對待之!讓賢達精明志士來追認立本溯源還我祖居明確之記載,并懇請政府認真對待二陳先賢撰著禮樂文化,為國爭光,弘揚光大之豐功偉績,作為鄉(xiāng)土文化以傳承。為研究二陳禮樂文化之真本定位!
因先祖陳旸公敢于頂天立地與皇帝辯寶,高論鹽紙鐵事忤旨,防天威不測,門風(fēng)一落千丈,有六代裔孫:愛道,夢新等查家譜記載不詳去向,據(jù)口頭傳說怕株連罪責(zé)舉掌為姓等傳言。又怕子孫株連將旸公孫兒文進,文華,文雅分別寄養(yǎng)他地,長文進遷江西撫州繁衍后裔,次文華遷往尤溪湯兜奎峰,后部分再回際上,塘邊,坂頭,塔峰,白樟,池園,白汀等地為居子孫繁衍,三文雅恩承(彥財公收為養(yǎng)子)遷浙江平陽鳯凰山傳六代,后于洪武十三年華卿公撥軍遷回龍溪即今三溪村,云龍,閩候十四門橋等地為生計!其兄弟多人在浙江平陽繁衍后裔,子孫計有十多萬人有加算為旺族!
三溪祖靈發(fā)祥之地,山川毓秀,風(fēng)水源遠流長,喜觀祖墳佳穴,星羅棋布能感受到這塊土地清淑之氣!走進千年古村際上鳯凰山下祖屋靈光顯現(xiàn)蘊含的文化氣韻。郁為厚重歷史人文!從宋朝前后登榜進士二十八人(史料來于縣志)。應(yīng)驗了十八學(xué)士先兆!最為突出的有陳祥道,陳旸兄弟撰著禮樂全書為國爭光永放光芒!高歌頌唱禮樂文化與天地共存與日月同輝,長存不息!
今由坂頭,塘邊,龍溪陳氏宗祠發(fā)起倡導(dǎo)雕塑陳祥道,陳旸公塑像,陳放在三溪陳氏宗祠為后人瞻仰,理由是祖先發(fā)祥地在三溪,以年年農(nóng)歷七月三十日為祭掃日,能讓世世代代子子孫孫敬認祖先容顏實貌,紀敬千秋。并弘揚二陳禮樂文化相傳不息!為讓后裔子孫永恒紀念做出貢獻!
中華禮樂文化與天地共存與日月同輝
宋代太常博士、著名理學(xué)家
陳祥道生平簡介
陳祥道,字佑之(《宋史》作“用之”),北宋慶歷四年(1044)生于閩清宣政里漈上(今云龍鄉(xiāng)際上村),少年勤奮好學(xué),博覽群書,治平四年(1067)中進士,歷官國子監(jiān)直講、太學(xué)博士、太常博士。陳祥道認為“治國以禮為本”,從年輕時起注意收集研究歷代禮樂制度,“發(fā)憤二十年”,于元佑四年(1089)寫成《禮書》150卷和《儀禮注解》32卷,得到朝廷重臣很高評價。哲宗皇帝接受大臣們的建議,特撥紙筆,并派宮內(nèi)楷書高手3人、畫工1人幫助繕寫。陳祥道因此升為秘書省正字兼館閣??薄j愊榈缹v代禮制沿革和典故十分熟悉,朝廷有關(guān)重大儀禮多向他咨詢。陳祥道學(xué)識淵博,勤于思考,除撰寫《禮書》、《儀禮注解》外,還著有《周禮纂圖》20卷、《考工解》、《禮記講義》24卷、《論語全解》10卷。陳祥道與王安石之子王雱系同榜進士,與王安石又有師生情誼。王安石曾作《三經(jīng)新義》,注釋《詩經(jīng)》、《尚書》、《周禮》,闡發(fā)其變法新政理論。陳祥道著述多受其影響。北宋神宗、哲宗時期朝廷黨爭十分激烈,政局變動頻繁,王安石兩次罷相,加上父親變故,陳祥道受牽連,曾相當(dāng)長一段時間賦閑在家,仕途坎坷曲折。在他臨終前不到十天,朝廷特賞他為宣義郎,賜緋衣。紹圣二年(1095)陳祥道去世,享年52歲,奉旨葬于十七都鶴爐下溪坪(今白樟鎮(zhèn)下爐村)。去世后,陳祥道入祀三山郡學(xué)先賢堂和本邑鄉(xiāng)賢祠。清嘉慶年間知縣在文廟后建二陳先生祠,祭祀陳祥道、陳旸兄弟倆。
《禮書》簡介
禮樂文化是儒家思想文化的重要內(nèi)容。禮,包含了人們的行為準則、道德規(guī)范、尊卑秩序以及禮儀規(guī)矩等,是封建社會秩序的基礎(chǔ)。陳祥道《禮書》就是闡述我國上古夏商周三代之禮制,介紹了當(dāng)時上層社會的典章、制度、規(guī)矩、儀節(jié),如“王及諸侯城郭之制”,“王諸侯大夫士寢廟制”,“朝覲之禮”,“諸侯朝天子送逆之節(jié)”,冠禮,婚禮,喪禮及喪期,各種祭祀之禮,卜筮之禮,射禮,釁禮,族燕之禮,視學(xué)養(yǎng)老之禮,養(yǎng)孤之禮,鄉(xiāng)飲酒之禮等等,以及儀禮中的音樂(包括樂律和樂器)、服飾、車馬、儀仗、禮器和祭品,等等。該書附有示圖781幅,先圖后文,依據(jù)前人著述引用儒家經(jīng)典對上古禮制進行考核訂正,內(nèi)容完備,條理清楚,糾偏補缺,多有獨到之處。書中受王安石《三經(jīng)新義》思想影響較多,但王安石變法失敗之后,該書仍為學(xué)者所推崇,是我國古代禮制的集大成者之一。唐代及北宋學(xué)者研究上古禮制的著述多佚失,該書獨能完整保存下來,成為禮學(xué)的重要文獻之一,與司馬光《書儀》、朱熹《儀禮經(jīng)傳通解》共同代表了宋代禮學(xué)的最高研究水平,對后世學(xué)者研究禮學(xué)發(fā)展,了解上古時代禮制具有很高的參考價值?!抖Y書》在清乾隆年間被收入《四庫全書》。為了加強古籍保護,國家文化部組織專家對先秦以來浩如煙海的古籍進行反復(fù)審議、遴選、論證,于2008年元月公布了2383部首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禮書》列于其中。
《樂書簡介》,又稱《陳旸樂書》,是我國第一部大型音樂百科全書,宋代陳旸編纂。
作者陳旸,字晉之,福州(今屬福建)人。哲宗紹圣元年(1094)中制科,授順昌軍節(jié)度推官?;兆诩次唬?a href='/daxue/' target=_blank>大學(xué)博士、秘書省正字。上《樂書》,遷太常丞、禮部員外郎、講議司參詳禮樂官,進鴻臚太常少卿、禮部侍郎。以顯謨閣待制提舉洞霄宮?!稏|都事略》卷一一四、《淳熙三山志》卷二七、《宋史》卷四三二有傳。 據(jù)有關(guān)資料記載,陳旸自宋神宗熙寧元年(1068一1085)年間開始編纂此書,于建中靖國元年(1101)進獻于宋征宗趙佶,歷時近40年。《樂書》進獻于朝后,當(dāng)時未刊行。慶元六年(1200),陳旸后人陳侯歧方首刻是書于世。
內(nèi)容
《樂書》卷目浩繁,共達200卷之巨,收錄音樂條目1300余個??梢哉f《樂書》是一部音樂通史,記載了上自三代,下至宋朝的歷代樂制、樂論、八音、歌曲、百戲、五禮之樂等,而且每一類目皆條貫古今,溯源明流,通其原委,詳加論證。 《樂書》首創(chuàng)大型音樂專著的體例,200卷之巨的《樂書》共分上下兩篇。 上篇稱《訓(xùn)義》(1—95卷),摘錄儒家經(jīng)典《禮記》,《周禮》、《儀禮》、《詩經(jīng)》、《尚書》、《春秋》、《周易》、《孝經(jīng)》、《論語》、《盂子》等書中有關(guān)音樂的章節(jié),并逐條逐句加以詮釋。 下篇稱《樂圖論)(9—200卷),內(nèi)容包括樂律理論、典禮音樂制度、樂器、聲樂、樂舞、百戲等,并記敘了民間、少數(shù)民族和外國的音樂及其樂器。在音樂的分類上,陳旸把八音、歌、舞、雜樂分別歸為雅、胡、俗三部,并且收入大量的胡俗之樂,擴大了胡俗之樂的影響,這些方面都顯示了陳旸《樂書》的獨特之處。 更為可貴的是《樂書》中還有大量插圖,保存了很多樂圖資料,據(jù)統(tǒng)計全書共有插圖517 幅,涉及樂器、樂律、舞姿、舞器、舞位、樂器排列、五禮等,可謂無所不包。
版本
《樂書》的版本較多,現(xiàn)存的版本有: (1)元至正七年福州路儒學(xué)刻明修本,北京圖書館收藏 (2)宋刊本、宋刻元印本和宋刻明印本,北京圖書館收藏 (3)國會國書館攝制北平圖書館善本書膠片本,國立國會圖書館藏 (4)靜嘉堂文摩本膠片本,國立國會圖書館藏 (5)國立國會圖書館藏本。關(guān)于此書版本的詳細介紹可參看《陳旸及其<樂書>研究》一文(福建師范大學(xué)鄭長鈴的博士論文)。
評價
《樂書》是一部中國古代編撰的大型音樂工具書,它輯錄了大量早已散佚的唐、宋及以前音樂文獻,保存了豐富的音樂資料,對音樂思想、音樂理論、樂器等都有較詳盡的說明,是中國古代最重要的音樂文獻之一,至今仍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來自百度網(wǎng)鄭長玲博士論文。
宋代禮部侍郎、著名音樂理論家:
先祖 陳旸 生平簡介
(陳旸塑像即陳賢良)
陳旸,字晉之,北宋熙寧元年(1068)生于閩清宣政里漈上(今云龍際上村)。幼聰穎好學(xué),博聞強記。紹圣元年(1094)陳旸以布衣身份中賢良方正能言極諫科進士。兩宋三百多年間僅41名“以大科名世”,其中僅有7人布衣出身,多數(shù)是中進士后多年再中制科。中進士后,陳旸被授順昌軍節(jié)度使推官,二年后升樞密院編修。宋徽宗即位后,陳旸進獻《迓衡集》,得到賞識,升為太學(xué)博士、秘書省正字。崇寧二年(1103)時任禮部員外郎的陳旸著成《樂書》二百卷,朝廷上下給予很高評價,升為太常丞。歷官駕部員外郎、講議司參詳禮樂官、鴻臚太常寺少卿、右文殿修撰、禮部侍郎、顯謨閣待制提舉醴泉觀。政和二年(1112)陳旸因“言鹽鐵利”被罷官,但不久又復(fù)職。除《樂書》外,陳旸還著有《禮記解義》十卷、《孟子解義》十四卷、《北郊禮典》三十卷。南宋建炎二年(1128)陳旸去世,享年61歲,奉旨葬于本縣十五都普賢寺山門外 (今白中鎮(zhèn)普賢村)。
陳旸為人正直,為官清廉,治學(xué)嚴謹,一部《樂書》名垂青史。去世后入祀本縣鄉(xiāng)賢祠。清嘉慶年間閩清知縣在文廟后建二陳先生祠,祭祀陳祥道、陳旸兄弟倆。近二十年來,陳旸《樂書》歷史地位和學(xué)術(shù)價值漸為人所識,公認為我國第一部,也是世界第一部音樂百科全書。2005年元旦,北京天壇公園神樂署修葺一新后開放,顯佑殿內(nèi)立有八位中國古代音樂名人雕塑,陳旸身著禮服頭戴禮帽秉筆凝思端坐于案前的塑像列于其中。觀其一生,正如《旸公墓道碑文》所云:“古立德立功立言之士,其精神足以彪炳宇宙,死而不朽,愈遠而彌存!”
本資料摘自百度族親網(wǎng)
國際自然門聯(lián)合總會主席陳世萍供稿
素秋閣主人《陳建華夫人》黃旻書
閩清陳氏宗祠理事會
公元二O一九年十月吉旦立
《以上文稿現(xiàn)在福建閩清三溪龍溪陳氏宗祠刻碑頌贊弘揚》
Hash:dfbb59ff25094eb1ef7a8d1a4ba1ecfea4bf814f
聲明:此文由 IF中文網(wǎng)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