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滿文化韻味的蕪湖老街“儒林街”

儒林街

儒林街始建于公元960年,是蕪湖現(xiàn)存最古老的街巷之一。因緊靠孔廟南墻,地處儒生考場,成為明清時期考生來蕪湖投考的住地,儒林街即由此得名。儒林街為東西走向,呈"一"字形,東起環(huán)城東路,西接南門灣,全長365米,寬3米左右。

儒林街歷史悠久,早在蕪湖最早的縣志——康熙版《蕪湖縣志》中就有記載:“儒林街,由南門內(nèi)東至儒學(xué)前”,之后的志書中依然保留有儒林街的地名。儒林街始建于北宋時期,至今已跨越千年的歷史煙塵。

圖為康熙版《蕪湖縣志》中關(guān)于儒林街的記載

圖為民國八年《蕪湖縣志》中關(guān)于儒林街的記載

儒林街明清時期已是名震江南文化街,這里不僅有蕪湖縣儒學(xué)(舊時蕪湖最高學(xué)府),還有香火旺盛的文廟和眾多文化名人的故居。

儒林街兩側(cè)的房屋大多是清代和民國年間的古建筑,有的人家打門用花崗石砌成,有的人家墻根有“石敢當(dāng)”石碑,有的人家門樓嵌刻著福祿壽三星。其中最顯赫的當(dāng)屬儒林街十八號的“雅積樓”、四十八號的“小天朝”等,為儒林街增添闊綽的氣派。

儒林街為東西走向,儒林街的東端有一座氣勢雄偉的夫子廟(現(xiàn)大成殿),這座夫子廟對于儒林街而言,既是地理位置上的起點(diǎn),也是歷史坐標(biāo)上的起點(diǎn)。而它的西端又是市聲如潮的南門大街,書香與市俗在這里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成為儒林街的一道獨(dú)特景色,亦真亦幻,天生一幅江南市井圖。

圖為儒林街青石浮雕“福祿壽”

蕪湖“小天朝”,位于蕪湖市儒林街48號

始建于清代光緒年間,是李鴻章送給侄女結(jié)婚的陪嫁房

圖為儒林街墻基石

儒林街-文化

大成殿是北宋至清末蕪湖最高學(xué)府的主體建筑。始建叫蕪湖縣儒學(xué)宮,又名文廟、夫子廟,位于古城儒林街(原市十二中學(xué)校園內(nèi)),自古作為最早的蕪湖官辦教育基地,大成殿延續(xù)至千年,可以說是蕪湖真正的翰林墨院之圣地。直到清光緒三十一(1905年)廢除科舉后,改辦為襄垣學(xué)堂,縣儒學(xué)才結(jié)束它805年的歷史。

儒學(xué)宮初建于北宋元符三年(1100年),崇寧二年(1103年)奉詔廣拓,至南宋建炎初年毀于火災(zāi);紹興十三年(1143年)重建;南宋、元朝歷代間或時有重修增建。 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重修,興建明倫講堂并兩齋房;之后明清兩朝相繼建有射圃、潘池、大成坊、大成橋、狀元橋、尊經(jīng)閣等,構(gòu)成一處文蘊(yùn)壯觀的建筑群。清咸豐三年(1853年)毀于兵燹,其建筑蕩然無存;同治十年(1871年)重建正殿、崇圣祠、大成坊。清光緒年間又兩度重修。

民國三年(1914年)因大殿椽梁毀損傾復(fù),大修大成殿,之后其他建筑漸廢拆除,僅存今日的大成殿。

圖為民國時期蕪湖的夫子廟

圖為大成殿

圖為大成殿內(nèi)米芾撰寫的《太平州蕪湖縣新學(xué)記碑》

儒林街-文人

儒林街并不長,但其厚重的文化底蘊(yùn)和歷史背景卻是蕪湖任何一條老街都無法比肩的,歷史上眾多文化名人曾漫步在這條熱鬧的街上。

宋代“四大書法家”都曾從這里走過,那高門大戶的拴馬石上,還留著蘇軾手拴馬韁的印記;那高聳的大成坊上還隱約殘留著黃庭堅書寫的刻痕;那閃動智慧靈光的大殿內(nèi),至今還保留著米芾撰寫的《太平州蕪湖縣新學(xué)記碑》。

明代大戲劇家湯顯祖,晚年曾在這條街的“雅積樓”歌吟彈唱,寫出許多吟詠蕪湖風(fēng)光的動人詩篇,已成了江城婦孺皆知的故事。

清代小說家吳敬梓也曾在這條有著深厚文化積淀的街上流連忘返,并將他熟悉的蕪湖鄉(xiāng)土人物陶鏞、朱卉、諸葛祚,作為范進(jìn)、牛布衣和郭鐵筆的原型,寫進(jìn)《儒林外史》中,為這條文化街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來源:蕪湖檔案

如果文章內(nèi)容涉及侵權(quán),請私信小編予以處理。

Hash:13801d1f5e69595e596175357dee496af9bbed1e

聲明:此文由 蕪湖鏡湖城事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diǎn),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