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古佛山
搜索谷歌衛(wèi)星地圖,施秉古佛山罕然顯現(xiàn),且郁郁蔥蔥。原以為這種沒進入人們視眼的山會不出名,其實原來的想法是錯誤的。近日,文物局同志說,趁著陽光還燦爛著,去古佛山走走,看看那里的風光,順便也去看看那里的文物怎么樣。并說準備去了好多次,一直食言。楊星是施秉縣文化局分管文物工作的領(lǐng)導,他對此行充滿著期待。其實,古佛山我曾去過,那是五年之前的事了,總感凄凄楚楚。至于后來怎么樣了,我不得而知。
春日的陽光很明媚,天空也朗然著,是個出行的好日子。我們是沿施余縣道(X818)行走的。一路的風景我算比較熟悉,所以每經(jīng)過一個地方,我都分別給他們作了介紹。車進入牛大場鎮(zhèn)之后,時間已經(jīng)中午十二點了,我們顧不上這些,在鎮(zhèn)頭的街邊購買了幾個油炸粑后,繼續(xù)向古佛山所在的銅鼓村進發(fā)。銅鼓在鎮(zhèn)的正北面,離開了縣道之后,此時的路狹窄起來了,好在道路已經(jīng)硬化,走起來還是很方便的。途中我們經(jīng)過一個村子,這個村子叫獨花,是余慶縣的地盤,是個插花地。為什么施秉的境內(nèi)居然安插著這樣一塊余慶的小村,緣由也就不得而知。只知道上世紀八十年代,牛大場百姓砍樹出售,被有關(guān)部門查收時,當?shù)厝税褬渚屠姜毣ㄟ@地方來,很明顯是牛大場的木頭,可一進獨花也就傻眼了,眼睜睜地看著這木料被拉往外地出售。不過現(xiàn)在百姓意識高了,砍樹的人沒有了,且沿路的樹長得茂盛而高大,不知名的鳥兒在森林里追逐,叫喚著。
進入古佛山的進山路是在一個叫桂花樹的村子,在進古佛山之前,我們還得先繞道去看看李氏牌坊和普明寺遺址。李氏牌坊位于苦李沖西面的古道上,這里與余慶縣域相隔一條小河溝。這個牌坊是用磚塊砌成的,原是四柱三門,因垮圮一頭,另一頭又在修鄉(xiāng)村道時,砍去了另一頭。現(xiàn)在我們所能見到的只有中間那部分。這牌坊雖拆除了兩邊,中部那部卻雄踞田疇,威風凜凜,這可能是中國最牛的古代貞節(jié)牌坊了。牌坊的橫楣上寫作“處士李敏白之妻王氏節(jié)孝坊”。中心懸額原有“靈凈”二字。其下堆塑“節(jié)孝”二字。左右柱聯(lián)為“節(jié)勵青年豈冀六甲高堂憂思游子”和“穴全白首幸存四齡冢嗣喜奉宸旌”。據(jù)了解,說是清代時候,苦李沖有一戶李氏人家,是個鄉(xiāng)賢之人,皇帝給予處士之名,他與妻子一氏生有兩個男孩后,這李處士卻一命歸天,王氏并不改嫁,而是含辛茹苦,不僅將兩個兒子拉扯大,還讓他們讀書寫字,兩個兒子很有出息,居然分別考中翰林士和舉人,得到了回報。根據(jù)當時的國家法律,即《欽定大清會典》:“薦紳處士積學力行垂范鄉(xiāng)里”,勅褒奬,賜銀幣,賜建坊,賜“清標彤管”四字,賜銀三十兩建坊,里門題“升平人瑞”四字,這就是圣旨旌表。我們不敢言其守孝道的是與非,但總比現(xiàn)代好多女人拍拍屁股走人,讓老人小孩大受其苦,甚或無人供養(yǎng)的地步。就說這苦李沖原來并不叫此名,而是因為此地出這樣的母親,又為國家培養(yǎng)出了才人,是人們學習的榜樣,因而改名“苦李沖”的。這于當今時代來說,也有教育意義。
靈塔
在牌坊的左側(cè),有一處斜坡耕地,這里種植有太子參、玉米、辣椒、小米,苗都是很小,幾乎都看不出來。就是這斜坡耕地的落窩處,有一座靈塔,棱面六角,由下至上,共有五級石檐,塔基之下有洞藏室。靈塔的正面碑文,寫作“臨濟正宗(上)明(下)心福和尚塔”。靈塔保存完好,又處在耕地中心,十分顯眼。第四級的一面陰刻有很多文字,可惜我們沒拿得有拓片的工具,無法知道其年代。百度文中介紹,臨濟宗,禪宗南宗五個主要流派之一,從曹溪的六祖慧能,歷南岳、馬祖、百丈、黃檗,一直到臨濟的義玄,于臨濟禪院舉揚一家,后世稱為臨濟宗。我曾去過佛頂山考察,我發(fā)現(xiàn)那里的佛教則為曹洞宗,雖然他們是同源,但確分成臨濟、溈仰、法眼、云門、曹洞等五大宗派,我想,在明季的某個時期,這兩個地方相距不遠,卻同時存在兩個不同的派別,可以推斷當時佛教在施秉的興盛程度。而在離心福靈塔的東南面,也有一處和尚墳,名叫琢彩和尚墓,碑立于道光二十四年,即公元1844年正月二十九日。碑也斑駁累累,字不算清晰。宋代有個琢間和尚,現(xiàn)在又出現(xiàn)個琢彩和尚,莫不是同宗吧。
此時有個當?shù)匕傩张軄?,他振振有詞的介紹了這里的和尚,他說這里和尚都住在普明寺。普明寺?說實話,我到這里多次,壓根就不知道這里有普明寺。走上去一看,原來這里果真有遺跡。這里充斥著殘石斷瓦,瓦礫成堆。占地有上千平方米之多。聽說,原來這里長著很多的古樹,有的被人砍了,而有的則老死了。關(guān)于叫“普明寺”或“普明禪院”的古寺很多,南北地方都有。宋代大詩人楊萬里還專門為普明寺寫過《普明寺見梅》詩一首,詩云:“城中忙失探梅期,初見僧窗一兩枝。猶喜相看那恨晚,故應更好半開時。 今冬不雪何關(guān)事,作伴孤芳卻欠伊。月落山空正幽獨,慰存無酒且新詩。”楊萬里說的普明寺是湖南零陵城外的一座佛寺。這先生作此詩時,是當時他在那里任零陵縣丞。一日,楊萬里走出城外,見寺處世外一角,顯得十分幽靜,而就在這地方,現(xiàn)梅花點點,清雅可愛,又是雪花天,詩人便以梅喻雪,突出了雪的高潔。當“月落山空”時梅花深感孤獨,詩人表示慰問,流露出關(guān)切之情,更有一種知己之感。
當?shù)厝苏f,這里曾有一個和尚,是從古佛山上下來住寺的,人老了,做不得什么,只是每天念點經(jīng)文,然后,晨鐘暮鼓地敲著,三十多年一直堅持值寺,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堅守清苦,不食葷,不婚戀,持戒守律,清心寡欲,青燈為伴,獨善一生。其弟子不少,居士也很多,當他圓寂時,人們紛紛捐善,修建了塔藏(即靈塔)。據(jù)說這靈塔修好后,人們每天都看到塔頂上出五彩光環(huán),大家總覺這是好兆頭,爭先焚香化紙,都希望交上好運。后來,因為寺垮廟圮,那靈光也就不見了。這正中了楊萬里所說的“月落山空”,老和尚的靈魂或許隨著佛祖去了西方,或許是倍感孤獨而神秘離去。
Hash:a6dde6a53fbd5a1dc2a0be4ee4d905565352dff9
聲明:此文由 秘境黔東南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