渾源古城的歷史傳承及遺存(二):古城存在過的古建筑
二、古城存在過的古建筑
◆ ◆ ◆ ◆ ◆
01
▼
渾源古城的古建筑異彩紛呈,數(shù)目繁多,大體分為官署類、寺觀類、壇廟類、過街樓類、戲臺類和民居類建筑。
02
▼
官署類的建筑有州衙門、武衙門、學(xué)宮、書院、倉庫、社學(xué)等多處。明清時,東城門至西城門的街上有一個忠義坊,這條大街便稱之忠義坊街,州衙門地處忠義坊街中段的街北,是一座由多個院落組成的建筑群。武衙門是軍事中樞權(quán)力機構(gòu)的俗稱,位于石橋南巷與鼓樓南巷之間(原縣武裝部所在地),明代和清早期稱之為守備府,雍正十年改稱都司,清末稱為武營。學(xué)宮位于州衙門西側(cè),內(nèi)有文廟等建筑群。恒麓書院位于東門外,廣儲倉位于永安寺前,草場位于北城真武廟下面城墻根邊。社學(xué)在明時分置七處,順治兵燹后只余馬王廟一處。
03
▼
寺觀類的建筑有永安寺、鐵佛寺、圓覺寺、觀音庵、姑子庵等處。永安寺和圓覺寺均位于州衙門北部。鐵佛寺位于永安寺的北側(cè);觀音庵位于唐角巷西側(cè),供奉著觀音菩薩;姑子庵位于二神廟西側(cè)的一座里外兩進四合院內(nèi)。
04
▼
壇廟類的建筑最多,有城隍廟、社稷壇、歷壇、先農(nóng)壇、風(fēng)云雷雨山川城隍壇、玄帝廟、上帝閣、恒岳行宮、二神祠、文昌閣、孫真人祠、馬王廟、火神廟、泰岳廟、旗纛神、關(guān)帝廟、三官廟、河神廟、純陽宮、圣母廟、財神廟、漢武帝廟、龍王廟、龍泉觀、太山奶奶廟、白衣庵等。城隍廟在州衙西北;社稷壇在城西一里,原址廢,乾隆年間改建于東門外半里處,俗稱東壇;歷壇在順成街北;先農(nóng)壇和風(fēng)云雷雨山川城隍壇是相鄰的兩處院落,在城南一里,俗稱南壇;玄帝廟又稱北極閣、玄天閣、元帝廟,即北城墻正中的真武大帝廟,處于本該是北城門樓的位置;上帝閣又稱昊天上帝閣、玉皇閣,在城中央;恒岳行宮即北岳行宮,在南門外;二神祠供奉著關(guān)公和二郎神,在州衙東北;文昌閣有兩處,一處在學(xué)宮,一處在南門外;孫真人祠供奉著藥王孫思邈,在城隍廟外;馬王廟在州治南;火神廟在南營附近;泰岳廟也稱東岳廟、東岳行宮,在東門外;旗纛神,有祭無廟,位于武衙門內(nèi);關(guān)帝廟(又稱老爺廟)有四處,一處在東門甕城內(nèi),一處在西門甕城內(nèi),一處在南門,一處在木市街西;三官廟有兩處,一處在東門甕城,一處在木市街;河神廟在木市街;純陽宮在鼓樓南;財神廟在州治東;圣母廟又叫奶奶廟,在東門外;漢武帝廟在木市街;龍王廟有兩處,一處在西門外順成街,一處位于恒山下;龍泉觀有二處,一處在恒山上,一處在東門外;太山奶奶廟在城內(nèi)鐘樓南巷;白衣庵位于西門北巷北端巷口的大牌樓旁邊,又稱白衣殿和觀音殿,供奉的是“白蛇傳”中的白蛇以及青蛇、許仙等仙。
■乾隆版《渾源州志》載《北極閣》,即北城墻正中的真武廟。
05
▼
過街樓類的建筑是在街巷中段及兩端興建的,大致分為過街樓、過街牌樓和過街牌坊三類。古城的東西大街上,建有鐘樓、鼓樓兩座過街樓,是渾源的地標(biāo)性建筑。鐘樓的記載最早見于明萬歷版《渾源州志》的《城池圖》中,位于鐘樓南北巷和大街的交匯處,民國時呈現(xiàn)的是一座二層樓閣式建筑,高約二丈,一樓的四面有門可通行人,二樓置有大鐘,凌晨敲響,為全城報時。鼓樓的記載最早見于清乾隆版《渾源州志》的《州城全圖》中,位于鼓樓南北巷和大街的交匯處,其他情況與鐘樓相仿,二樓置有大鼓,晚上敲擊,為全城報時。鐘樓、鼓樓的晨鐘暮鼓是既是一種報時方式,也是一種州城管理方式。晨鐘鳴起,城門開啟;暮鼓響起,城門關(guān)閉。這種傳統(tǒng)的報時管理方式,到了民國時逐漸松馳,直至消失。
過街牌樓是我國特有的傳統(tǒng)建筑之一,最初用于旌表節(jié)孝,以后在街道大量應(yīng)用,成為街巷區(qū)域的分界標(biāo)志,起到裝飾街道作用。牌樓分為木制和石制兩種,牌樓頂部大都有斗栱等裝飾性構(gòu)件,猶如樓閣的屋頂,美觀大方。清乾隆版《渾源州志》的《州城全圖》中,東西大街上除了鐘樓和鼓樓外,還繪有四座過街牌樓,這些牌樓均留為中間一大門、兩側(cè),兩小門,方便居民出行。這四座過街牌樓的位置分別為:鼓樓至東城門之間一座,鼓樓至鐘樓之間一座,鐘樓至西城門之間兩座。此外,一些小巷內(nèi)也會建有牌樓,比如鼓樓南巷中間有“小牌樓”,鼓樓東南有一座“紅牌樓”,石牌樓巷的巷口內(nèi)有一座匾額上寫著“一片冰心”的“石牌樓”,順成街的過街牌樓、鐘樓北巷北端的牌樓等。這些牌樓猶如街道上的明珠,將古城點綴得熠熠生輝。
過街牌坊是過街牌樓的簡約版,是表彰功勛、科第、德政、教澤、忠孝節(jié)義等所立的建筑物。最初牌坊和牌樓的含義相同,隨著時代的更迭,牌樓與牌坊的含義和建筑形式有了分化。牌樓演化成為街道的公共建筑,有豪華的屋頂和斗栱等構(gòu)件,形象更為氣派;牌坊則演化成表彰家族或私人的紀(jì)念物,去掉了華麗的屋頂?shù)妊b飾物,體現(xiàn)莊重性和精神意義。牌坊大都建于表彰者家族的祠堂、墓地、宅院的大路口處,以貞節(jié)牌坊和科舉牌坊居多。渾源城曾經(jīng)存在過的牌枋有忠義坊、毓秀坊、折桂坊、宣化坊、儒林坊、登云坊、虎榜坊、兄弟鴻臚坊、貞節(jié)坊、孝行坊、鵬程坊、皇恩褒寵坊等,不可勝數(shù)。
06
▼
戲臺類建筑是專門為了唱戲而興建的,稱“戲臺”也稱“樂樓”,有永久性的也有臨時搭建的,古城內(nèi)外的此類建筑有“三樓十八臺”之稱。渾源戲劇活動在清中期開始流行傳播,民國時期最為鼎盛,幾乎村村都搭有戲臺,尤其是在秋收后,更是村村輪流請戲班唱社戲,戲種有稱之為“大戲”的北路梆子,和稱作“耍孩兒”、“秧歌”的民間小戲。社戲一般演三天或四天,除第一天還得加個早場外,以后每天都有日(下午)、夜兩場,每場戲總得演三、四個鐘頭。
“三樓十八臺”指古城有3座樂樓和18座戲臺,這些樓臺大多與廟壇相對而建,廟壇坐北向南,樓臺自然就是坐南向北了?!叭龢恰敝傅氖秦斏駨R、姑子庵和城隍廟的樂樓,均為坐南向北的二層樓閣建筑。財神廟位于州治東(現(xiàn)影劇院前東側(cè)),香火旺盛,祭祀不斷,對面高達二丈五尺的樂樓每月都會唱三天戲,七月初七的財神廟會更為隆重。姑子庵位于二神廟(永安寺東邊)西側(cè),是一座里外兩進四合院,里院供奉觀音菩薩,外院建有二丈有余的樂樓,三月二十是奶奶(送子觀音)的誕辰,照例唱戲三天。城隍廟位于永安寺西邊,是全城死喪者霄夜告廟的地方,城隍爺被視為城邑的保護神和陰界的地方官。城隍廟的對面蓋有二丈高的樓臺,每逢節(jié)日就在這里唱戲,三月二十五的城隍廟會最為隆重。
“十八臺”指的是18座廟壇對面搭建的戲臺。分別為:關(guān)帝廟前四座,一處在木市街西,一處在東門甕城內(nèi),一處在西門甕城內(nèi),一處在南門甕圈;三官廟前一座,位于木市街;河神廟前一座,位于木市街;火神廟前一座,位于鼓樓南巷;馬王廟前二座,南馬王廟在州治南,北馬王廟在州治北;魯班廟前一座,在城內(nèi);奶奶廟前二座,一處在東門外,一處在南關(guān)外;龍王廟前兩座,一處在南順,一處在北順;地牢巷一座,在陳家巷附近;玄天閣(真武大帝廟)前一座,在北城墻內(nèi);老君廟前一座,在城內(nèi);千手觀音廟前一座,在余井街。
古城內(nèi)外的“三樓十八臺”,催生了廟會的興盛和發(fā)展。廟壇的祭祀需要眾多民眾參與,這種過程中往往需要社戲來助興,就產(chǎn)生了戲臺搭建在廟壇對面這種共存的形式,進而演變成有廟會必唱社戲的慣例。渾源廟會每年從正月初八(八仙)開始,一直至九月底因天氣寒冷而“封廟門”才停止,時間跨度很長。其中知名的廟會有:正月初八的南關(guān)奶奶廟廟會;正月十五的龍王廟廟會;正月二十五的下南營廟會;二月初二的南營的搭臺請神;二月十六的西關(guān)眼光廟打醮;三月十五的余井千手觀音廟會;三月十八的關(guān)墻南搭臺請神;三月十八的紅牌樓巷搭臺請神;三月二十的姑子庵廟會;三月二十五的城隍廟廟會;四月初四的龍王廟廟會;四月初八的恒山廟會;四月十五的衙門前搭臺請神;四月十八的白龍王堂廟會;四月十八的旃檀古佛廟會;四月二十五的北馬王廟廟會;五月初一的神溪廟會;五月初五的東關(guān)奶奶廟廟會;五月初七的魯班廟會;五月十三的西關(guān)大請神廟會,這次廟會是城關(guān)規(guī)模最大、影響最廣的一場盛會;六月初一的唐家莊廟會;六月初六的河神廟會;六月的南馬王廟廟會;七月初七的財神廟廟會;七月二十二的老君廟會;八月初三的火神廟廟會;八月初十的北岳大帝廟會;八月十六的財神廟廟會;九月初一的財神廟廟會;九月十六的梅葛二仙廟會等。
07
▼
古民居類建筑是古城先民留下的住宅,現(xiàn)存古民居以清代、民國營建的四合院為主,分為民用居住和臨街商鋪兩類。渾源古城在明弘治年間創(chuàng)設(shè)西關(guān)堡,清順治年間將州城和關(guān)堡相聯(lián)后,商鋪及民居在這一帶有了空前的發(fā)展,致使在城垣外東南形成了一個龐大的扇形繁榮區(qū)域,這個扇形區(qū)域大致以西城門為頂點,以南門甕城至西門甕城形為一條邊,以順城街為另一條邊,向東南方向輻射,正中便是著名的木市街。因此,渾源古民居主要分布城內(nèi)和這片扇形區(qū)域內(nèi),在城內(nèi)又由兩條扇形邊向外有所拓展。在東門外及北城墻外面雖然也有一些零星的古建筑和民居,但是數(shù)量很少,形不成規(guī)模。
渾源城內(nèi)的富戶顯宦不少,他們并不滿足于單進四合院,往往會有二進、三進四合院聯(lián)成一體,形成一所豪華的連環(huán)院落,這就是深宅大院,古城最好的四合院為三進(比如田家大院)。但是,一些大戶人家(比如栗家府和麻家大院)在主院的西面往往還會營建西跨院,西跨院規(guī)制比主院要低一些,但房間的平面布置相仿。城內(nèi)的老宅院既住著不少的財主富戶,也住著著很多普通農(nóng)民和小手工業(yè)者,后者的院落布局就簡單得多,不那么規(guī)整了。
城外西南的扇形區(qū)域是渾源重要的商貿(mào)地,尤其是臨街的院落基本上都呈“前店后廠”的格局,成為做小本生意的鋪面房。這個區(qū)域大部分的古民居并不是規(guī)整的四合院,建造時以適用性為主,深宅大院的數(shù)量和規(guī)制均稍遜于城內(nèi)的四合院建筑群。
作于2017.12.1
— END —
Hash:b95b783545af023277130cb58b9f833ff2de0815
聲明:此文由 眾城眼里的近代往事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