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文明根脈 筑牢自信根基——致敬中國考古百年求索

新華北京10月22日電題:探尋文明根脈 筑牢自信根基——致敬中國考古百年求索

新華社記者施雨岑、王鵬、徐壯

百年求索探尋文明根脈,百年艱辛夯實自信根基。

“100年來,幾代考古人篳路藍縷、不懈努力,取得一系列重大考古發(fā)現(xiàn),展現(xiàn)了中華文明起源、發(fā)展脈絡、燦爛成就和對世界文明的重大貢獻”——習近平總書記在仰韶文化發(fā)現(xiàn)和中國現(xiàn)代考古學誕生100周年之際發(fā)來的賀信,令全國考古工作者倍感振奮。

百年光陰似箭。一代又一代考古工作者躬身田野、胼手胝足,以扎實的考古資料,在鑄就民族血脈的基石上深深鐫刻文化自信,令悠久的傳承不再是史書中泛黃的記憶,使古老文明在世界舞臺上展現(xiàn)絢麗風采。

篳路藍縷,探求文脈根基所在

河南澠池,仰韶村。

深秋的陽光里,在仰韶村遺址第四次考古發(fā)掘現(xiàn)場,“80后”考古工作者李世偉正帶著他的團隊繼續(xù)著發(fā)掘工作。

時光倒流百年,同樣的深秋,這個平凡的中原村莊被打破世代的寧靜——

時任中國政府礦政顧問的瑞典地質(zhì)學家安特生,與年輕的中國地質(zhì)學家袁復禮等人一起,在中國政府許可下,歷時36天,在17處發(fā)掘點出土大批精美陶器和石器,還發(fā)現(xiàn)有骨器、蚌器等珍貴遺物。

從此,中國有了第一個考古學文化——仰韶文化。“中國無石器時代文化”的論調(diào)被徹底推翻,科學的大門向中國考古工作者徐徐打開。

“何為中國?”“何以中國?”對自身血脈與根基的追問,百年來縈繞于國人心頭、回響于考古人耳畔。

文化在,國家存。李濟、梁思永、裴文中、夏鼐……留學國外的中國年輕學者陸續(xù)回國,將世界先進考古學知識運用于中國考古學實踐中。

繼仰韶之后,山西夏縣西陰村遺址出土半個人工切割的蠶繭標本,河南殷墟發(fā)現(xiàn)大量建筑遺址和以甲骨文、青銅器為代表的文化遺存,北京周口店遺址石破天驚地出現(xiàn)完整“北京人”頭蓋骨……上世紀20年代,中華大地上重大考古發(fā)現(xiàn)高潮迭起。

一百年歲月山河,滄桑巨變換了人間;這群人卻初心不變、步履未?!?/p>

他們在山川河間不懈求索:陜西半坡遺址、河北滿城漢墓、湖北曾侯乙墓、陜西秦始皇陵兵馬俑、湖南馬王堆漢墓……散落于神州大地的處處歷史文化遺產(chǎn),見證古老民族曾經(jīng)的輝煌燦爛,銘記考古人的默默奮斗。

他們用重大論斷回報家國:中國人是本土連續(xù)演化而來、中國是世界粟作與稻作農(nóng)業(yè)的起源地、中華文明具有5000多年綿延不絕的歷史、夏商周三代創(chuàng)立王朝文明、秦漢開啟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歷史進程……

他們以時空推演勾勒文明:依據(jù)大量扎實的考古資料,考古學家蘇秉琦以“滿天星斗說”闡釋中國文明起源;考古學家嚴文明則以“重瓣花朵”描述史前文化格局,認為“整個中國的新石器文化就像一個巨大的重瓣花朵”。

……

“100年來的考古學實踐不僅完全重建了中國史前史,也極大地豐富和完善了有文獻以來的中國歷史。”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陳星燦說。

砥礪前行,書寫文明探源新篇

青藏高原東南麓,金沙江二級支流傍河旁,四川稻城皮洛遺址埋藏著秘密。

多個人類活動剖面、阿舍利手斧、薄刃斧……2021年9月,國家文物局通報皮洛遺址的重要考古發(fā)現(xiàn)成果。專家認為,這徹底解決了中國、東亞有沒有真正阿舍利技術體系的爭議,“東方早期人類文化落后于西方”的學術論調(diào)純屬偏見。

戰(zhàn)火、瘟疫、洪水……千百年來,種種磨難鍛造著堅強不屈的中華民族。祖先們在這片熱土上生生不息、繁衍壯大。他們把火熱的生產(chǎn)生活實踐鐫刻成歷史、積淀成文明。新時代的考古人,雙手拂去歲月的塵埃,揭示中華兒女文化自信的基石所在——

我們曾叩問,引以為傲的文明長河,發(fā)端于何時何處?

“中華文明探源工程”以考古資料實證了中華大地5000多年的文明,以及中華文明“多元一體、兼容并蓄、綿延不斷”的總體特征。那些消散于歷史長河中的動人故事,我們通過考古一窺曾經(jīng)的起承轉(zhuǎn)合。

我們在探尋,文明走過的漫漫長路,還有哪些未解之謎等待揭曉?

“考古中國”重大項目致力于分析多元一體中華文明格局的形成動因、構成要素和發(fā)展規(guī)律,進一步撥開早期中國文明的迷霧。浙江井頭山遺址、山西陶寺遺址、河南魯山仙人洞遺址……古老中國的面貌,在一次次考古發(fā)掘中被描摹得越來越清晰。

據(jù)統(tǒng)計,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實施7000多項考古發(fā)掘項目??茖W技術的飛速發(fā)展,更是讓考古工作插上了騰飛的“翅膀”。

朝深海挺進——

2018年4月,“探索一號”科考船搭載著載人深潛器“深海勇士號”和水下考古工作者駛向西沙北礁海域,進行我國首次深??脊耪{(diào)查。他們在南海波濤中下潛至深達千余米的地方,搜尋著文明印記。

高原攀升——

在青藏高原東北部白石崖溶洞,我國科技與考古力量強強聯(lián)手,用沉積物DNA分析技術探知遠古生命。透過一捧泥土,我們便有可能“解碼”數(shù)萬年乃至數(shù)十萬年前古人類的生命信息。

對未知求索——

2021年3月,三星堆遺址考古發(fā)掘引發(fā)全民關注。吸引大家目光的,除了黃金面具等“國寶”,更有裝滿各類設備的考古“發(fā)掘艙”。他們從哪里來?他們以何為生?他們因何消亡?……圍繞著三星堆的種種謎團,先進的技術、新銳的力量,一同投入到這場以“古老”為對象的研究中。

弄清“從哪里來”,方能明晰“到哪里去”。

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不斷升騰的文化自信,令中華兒女心中生發(fā)出無比強勁的內(nèi)在定力和前進動力。

黃金時代,彰顯文明無窮力量

2021年7月25日傍晚,世界的目光聚焦中國福建

第44屆世界遺產(chǎn)大會審議現(xiàn)場傳來喜訊,“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mào)中心”正式成為中國第56處世界遺產(chǎn)。

尾林窯址,山坡上層層疊疊的古代瓷片可以窺見生產(chǎn)規(guī)模的龐大;下草埔冶鐵遺址,見證了宋元泉州冶鐵手工業(yè)的蓬勃發(fā)展;洛陽橋,“宋代超級工程”顯示出當年交通運輸的暢通;草庵摩尼光佛,世界海洋貿(mào)易中心強大的文化包容力躍然紙上……22個遺產(chǎn)點,向世界勾勒出“漲海聲中萬國商”的盛景,更無聲見證著考古工作者對重要遺址進行的考古發(fā)掘和歷史研究。

考古,是文物保護、研究工作的基礎,更是展示、弘揚文明力量的前提。

呦呦鹿鳴、稻穗漸黃,良渚古城遺址公園里,人們遙望中華五千年文明之光。

“我不是良渚研究的專家,我是它的一個仰慕者?!比翁皆L良渚古城遺址的英國社會科學院院士、劍橋大學教授科林·倫福儒勛爵曾這樣感嘆。

在他眼中,中國新石器時代“遠遠被低估了”,良渚古城遺址的復雜程度和階級制度,已經(jīng)達到了“國家”的標準?!八茄芯咳祟愇拿鞯念^等重要之地?!彼f。

4代考古人在此揮灑的青春、耗費的心血,得到國際社會充分認可——2019年7月,良渚古城遺址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

從實證5000多年文明史到彰顯開放包容的文化氣度,良渚與泉州,由內(nèi)而外完美詮釋著何為“中國氣派”。

站在全新的時代舞臺上,原本高冷的考古,不再止于世間的一泓靜水。

遙遠的洪都拉斯,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李新偉帶領中洪聯(lián)合考古團隊深入瑪雅文明腹地。

“我們在研究過程中發(fā)現(xiàn),其實我們對世界其他文明知之甚少,只能依賴國外的研究成果。這種狀況到了必須改變的時候,我們有必要深入到世界其他文明的腹地,獲取考古研究的第一手資料。”李新偉說。

據(jù)統(tǒng)計,“十三五”期間,中國赴外開展聯(lián)合考古項目36項,涉及亞洲、非洲、歐洲、美洲的21個國家,與30余家國外科研機構、博物館、大學、基金會建立了合作伙伴關系。中外聯(lián)合考古成為探究文明脈絡的重要手段。

“百年兼收并蓄、上下求索,中國現(xiàn)代考古學為守護中華文脈、弘揚燦爛中華文明、堅定文化自信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貢獻。新時代的中國考古,必將迎來歷史上前所未有的黃金時代?!蔽幕?a href='http://m.authenticallynatalie.com/' target=_blank>旅游部副部長、國家文物局局長李群說。

這是書寫光榮夢想的時代,這是注定大有可為的時代。

一個古老民族在邁向復興的征程上闊步前行,為中華兒女提供“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的考古工作者們,正在探索未知、揭示本源的道路上接續(xù)奮斗。

前方,是更加精彩的文明故事;未來,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終將寫就恢弘篇章。(完)

Hash:bfda7e7e7c19c23358c8ef15dc0ef041e3072295

聲明:此文由 新華社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