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曲黃河富后套——巴彥淖爾市
點擊上方“邊疆時空”關注我們
中國沿邊沿海風物系列
巴彥淖爾
巴彥淖爾市,是內蒙古自治區(qū)西部的一個?!鞍蛷┠谞枴毕?,意為“富饒的湖泊”,位于中國北疆,東接“草原鋼城”包頭市,西鄰阿拉善盟及“塞外煤都”烏海市,南隔與相望,北依陰山與蒙古國接壤,處于華北與西北的連接帶上,國界線長368.9公里。交通便利,通訊便捷,氣候干燥,氣溫偏低,自然資源豐富,旅游資源獨具特色,是中國恐龍的故鄉(xiāng),被譽為“,,北方新城,”。
行政區(qū)劃
巴彥淖爾市轄1個市轄區(qū):;2個縣:、;4個旗:、、和。
地形地貌
巴彥淖爾市北部為烏拉特草原,中部為陰山山地,南部為河套平原。
烏拉特草原南接陰山山地,北連蒙古國草原,面積30600多平方公里。草原地勢由南向北傾斜,海拔在900~1500米,地面坦蕩,起伏較小,是天然的草牧場。東部由南向北呈階梯狀降低,西部為傾斜高原,廣泛而零散地分布著沙漠和戈壁,面積較大的沙漠有博克特沙漠。陰山山地南坡陡峭,北坡平緩,緩接烏拉特草原,面積近19100平方公里。河套平原海拔在1000米左右,可劃分為烏蘭布和洼地、后套平原、明安川和三湖河平原四部分。南有黃河滋潤,北有狼山環(huán)抱,面積近15900平方公里。黃河流經巴彥淖爾市200多公里。巴彥淖爾市有534千公頃水澆地,是亞洲最大的一首制自流灌區(qū)。
氣候與自然資源
巴彥淖爾市屬中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光照充足,熱量豐富,降水量少,蒸發(fā)量大,風大沙多,無霜期短,溫差大,四季分明。年平均日照時數(shù)為3100~3300小時,是中國光能資源最豐富的地區(qū)之一。巴彥淖爾市耕地598995.4公頃,主要集中在南部的河套平原,北部為廣闊的天然牧場,俗稱烏拉特草原,盛產牛、羊、駱駝及肉蓯蓉、發(fā)菜、黃芪等名貴特產品,年產絨毛8000多噸,二狼山白山羊絨在國內外久負盛名,有“纖維鉆石”“軟黃金”之美譽。橫亙巴盟腹地的陰山山脈,蘊藏著豐富的礦產資源,已探明的礦產資源達300多處63個品種,經地質工作探明儲量45種,其中硫、鋅、鉛、沸石、膨潤土、銀、鎘、鋰、鎵、熔劑、硅石、白云石、云母、藍晶石探明儲量居內蒙古自治區(qū)首位。
自然風光
烏拉特草原
烏拉特草原主要分布于烏拉特前旗、烏拉特中旗、烏拉特后旗和磴口縣境內,草原地勢從西北向東南傾斜,面積達509萬公頃,可利用面積413.9萬公頃,其中86.6%屬于荒漠半荒漠草場。為內蒙古自治區(qū)九大集中分布的天然草場之一,孕育了匈奴、鮮卑、突厥、蒙古等草原民族,留下了悠久燦爛的游牧文化。
烏拉山國家森林公園主峰大樺背海拔2322米,境內群峰環(huán)繞、溝壑縱橫、流水潺潺、山勢陡峻、松柏參天、樹木花草茂盛、氣候宜人,具有山地特色自然風光。這里集“雄、奇、險、秀、幽、曠”之美于一身,是小夏、避暑、春游、冬練的好地方,在內蒙古西部獨樹一幟,素有“塞外小華山”之美稱。
納林湖位于內蒙古烏蘭布和沙漠東北部的巴彥淖爾農墾納林套海農場,煙波浩淼,鷗鳥盤旋,翠葦擺蕩,青山綠水,交相輝映,讓人仿佛置身于大自然的美輪美奐之境,素有“大漠明珠”之稱,是我國西北地區(qū)重要的水鳥遷徙途經地和繁殖地,以及黃河魚類的生長繁殖地。每當春秋兩季,多種奇禽異鳥翩然而至,棲息在這波光瀲滟、水天一色的湖面上,形成了大漠中一大奇觀。
塞上奇石林在烏中旗文更鎮(zhèn)境內,與同和太牧場毗鄰處,是一片由上千座天然石頭組成的石林。石頭有的像靜臥的大象,有的像站立的兔子,有的像奔馳的駿馬,形態(tài)各異,栩栩如生,是經過幾千年的風吹雨蝕而形成的天然景觀。
寶音圖風蝕景觀位于烏拉特后旗寶音圖蘇木駐地南4公里處,是紫紅色砂質泥巖風蝕形成的自然景觀,因形狀酷似烽火臺,故稱川井(烽火臺)。原高約100米,占地200平方米,經多年風雨侵蝕,現(xiàn)高約40米,外形壯觀,從不同角度觀望,似昂首遠眺的駱駝,又似眺望的牧羊女,形成了獨特的大漠景觀。游人到此,遠離10公里即可觀到,由遠及近,形態(tài)不同,蒼老古樸,傲然屹立。
人文景觀
三盛公水利樞紐
三盛公水利樞紐工程始建于1959年,是一座以灌溉為主,兼有航遠、公路運輸、發(fā)電及工業(yè)供水、漁業(yè)養(yǎng)殖綜合利用的閘壩工程。攔河閘全長309多米,巍然屹立在波濤滾滾的黃河上,規(guī)模宏大,氣勢雄偉,成為八百里河套獨特的人文景觀。2005年10月,被評為國家級水利風景區(qū)。
甘其毛都口岸又稱288口岸,位于中蒙邊境線上,屬國家一類季節(jié)性陸路口岸,是中蒙兩國人民友好往來的重要通道和進行貨物貿易的主要場所。甘其毛都口岸附近地勢開闊,交通運輸條件良好,有沙石公路直通口岸,與區(qū)內主要交通干線相連。
甘露寺又稱常素廟,始建于民國18年,即公元1929年由本地寂成和尚(俗名裴金維)所創(chuàng)建。院內建有大佛殿、齋堂、僧眾房、庫房,均系磚木結構,歇山式屋頂,黃硫璃瓦覆蓋,此為甘露寺的一大特色。2005年以來,六月十九菩薩成道日已被定為甘露寺觀音文化藝術節(jié)。
善達古廟
善達古廟又名薩拉達布廟,位于烏拉特后旗原烏蓋蘇木境內,為藏傳佛教黃教派寺廟。它現(xiàn)存的廟宇是三個時期陸續(xù)建成的,最早的一處廟宇建于1902年(清光緒28年),其建筑物均為藏傳教式構造。善達古廟占地約3000畝,現(xiàn)存大小廟宇5處,分別為正殿、東配殿、西配殿、東廂院、西廂院。善達古廟共迎請坐床8代轉世活佛,其中1至7世活佛均是有“拉仁巴”學位的高僧。
高闕塞遺址是公元前300年趙武靈王在巴彥淖爾市境內修筑的第一個軍事要塞,此后一直都是屯兵的軍事要隘,也是兵家必爭之地。位于內蒙古自治區(qū)烏拉特后旗那仁寶力格蘇木那仁烏博爾嘎查的一個臺地斷崖之上,海拔1130米,東北距離烏拉特后旗旗府所在地巴音寶力格鎮(zhèn)約40公里,地表現(xiàn)存古城由南北兩個小城組成。
文化
巴彥淖爾歷史悠久,燦爛的河套文化和多彩的草原文明承載著歷史的厚重。既有極具考古價值、馳名周際的巴音滿都呼恐龍化石區(qū)和陰山巖畫,也有塵封久遠的漢墓群、秦漢長城、雞鹿塞、高闕塞等古城池遺址及古廟宇,千百年來在河套大地上演繹了蒙恬修長城、屯墾戍邊,衛(wèi)青、霍去病抗擊匈奴、昭君出塞、文姬歸漢、三國呂布故鄉(xiāng)、王同春開發(fā)河套水利、馮玉祥誓師、傅作義抗日等無數(shù)動人的史話。
陰山巖畫
陰山巖畫是古代游牧民族鑿磨在陰山巖石上的美術圖畫,再現(xiàn)了中國北方各游牧民族的歷史和經濟生活,具有極高的歷史、科考和藝術觀賞價值。巖畫主要分布于巴彥淖爾境內的陰山山脈西段,已發(fā)現(xiàn)的53000余幅巖畫,分別鑿磨在懸崖峭壁、溝底巖盤或山頂巨石上,雖經千百年風雨侵蝕,大部分巖畫仍保持完好。
烏拉特民歌
一曲《鴻雁》唱紅大江南北,使烏拉特民歌為世人所知。事實上,烏拉特民歌作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有著獨樹一幟的內容、唱腔、風格,完整地保留著古老烏拉特原生態(tài)風韻。
烏拉特刺繡
烏拉特刺繡是自治區(qū)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蒙古族民間刺繡之一,被廣泛應用于服飾、佩飾、生活用具等各個方面,其獨特性表現(xiàn)在繡花、貼花及綜合類刺繡所呈現(xiàn)的針法上。在題材上,烏拉特人喜愛在繡品上運用圖騰崇拜遺留下的動物紋樣;在設色和構圖方面,烏拉特刺繡多用原色,很少用過渡色,因而色彩明快、典雅;在構圖上有松有弛,簡單大方,立體生動,精致溫婉。
烏拉特銅銀器制作技藝
烏拉特銅銀器制作技藝歷史悠久,制作的銅銀器精美絕倫。它主要以銅、銀等貴金屬為原材料,采用手工制作,制作工具多樣而豐富,制作工序復雜而精細,所制作的銅銀器大方淳厚、精巧細致,不論色彩還是紋樣,都講究均衡統(tǒng)一,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
烏拉特泥塑
烏拉特泥塑的制作過程非常講究,主要采用當?shù)靥赜械母瓯诩t土(紅粘土)、羊毛、駝毛、棉花、馬蓮花根等5種原材料,輔以刻刀、錘子、鐵棍子、木棍支架等工具,依次按照選料、搗泥、制作、陰干4道工序完成,保留紅膠泥本色。捏制形象主要以烏拉特戈壁紅駝為主,還有搏克手、牧民等人物造型。
巴彥淖爾地處河套地區(qū),土地肥沃、物產豐富,河套蜜瓜、向日葵、黑瓜籽、蘋果梨、西瓜、枸杞、甘草、胡麻、肉蓯蓉等各類經濟作物均是當?shù)?a href='/techan/16119' target=_blank>名優(yōu)特產,已然成為地區(qū)名片。除此之外,受移民文化影響,各地不同飲食習慣和風俗經過漫長的文化交流和融合,形成了巴彥淖爾獨特的飲食文化。
河套的豬肉燴酸菜之所以堪稱一絕,聞名遐爾,出自獨特的烹制方法。豬肉與酸菜搭配,豬肉肥而不膩,酸菜清爽可口。這是生長在河套地區(qū)的游子最魂牽夢繞的首道家鄉(xiāng)菜,也是外地客人來到巴彥淖爾最想吃的第一道菜。
烏拉特草原畜種興旺,由于氣溫、草種和羊食草時運動多的緣故,這里所產的山羊肉和綿羊肉不膻不膩,肥瘦適中,肉絲細、熱量大、宜消化、營養(yǎng)價值高。尤其產于狼山北草原的羊肉更是肉中的極品,深受廣大群眾喜愛,被稱為“后山羊肉”。烏拉特中旗已成功申請注冊“烏拉特羊肉”地理標志產地證明商標。
此菜式豬肉塊色澤紅亮,有紅燒肉的香甜咸綿感,又有雞肉的鮮香味,雞肉口感酥嫩,鮮咸略帶微甜。脂肪蛋白質搭配合理,肥而不膩,煮餅外酥里軟,是最受歡迎的大眾名菜之一。烏前旗白彥花鎮(zhèn)因區(qū)位優(yōu)勢,成為烏?!?a href='/huhehaote/' target=_blank>呼和浩特之間的“天然餐都”,“豬肉勾雞”的美味和熱情、周到的服務使這一特色菜肴已揚名區(qū)內外。
巴盟燜面
后套的燜面沒有武漢熱干面、西安的鹵面出名,但做法極其類似。在燴菜的基礎上,把切短的、偏硬的手搟面條覆在土豆和肉上,半燜半煮,水干面熟,把肉菜面調拌在一起,可軟可硬,烹調的人根據(jù)吃飯人的口味而設定水多少,火大小。不過燜面的上品看重口味“蓉(或是融)”,即不軟不硬,調味料和肉菜味道全部滲透到面里面。
河套肉焙子
河套肉焙子以陜壩地區(qū)的肉焙子最為出名,熏肉和白焙子一起互為襯托,將各自滋味發(fā)揮到極致,饃香肉酥,回味無窮。這夾的滿滿當當、滿口留香的肉焙子體現(xiàn)著陜壩人的厚道與實在。
責編:木子
聲明
本文圖片如無特別注明,均來自網(wǎng)絡。文章系本公眾號作者原創(chuàng),如需轉載請聯(lián)系本公眾號。
往期回顧
Hash:f289377dc35a33851f11b8e27279fadeb490bfb6
聲明:此文由 邊疆時空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