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有錄:再讀《放鶴亭記》

散 文 隨 筆

再讀《放鶴亭記》

◎ 文/韓有錄(青海

徐州古稱彭城,以紀(jì)念徐州開創(chuàng)者彭祖,而使彭城聞名天下的則是蘇軾,雖然在彭城任職時間不長,但他留下不少膾炙人口的篇什佳作,尤以《放鶴亭記》為最?!豆盼挠^止》中有《放鶴亭記》一文,每讀此文,渴望有一天走訪他筆下的云龍山,沒想到以一個游客的身份到他曾經(jīng)漫步這座山,探尋放鶴亭特有的文化內(nèi)涵,借此了解他的情懷,促使吾人怎樣應(yīng)對生活,保持良好的狀態(tài),度過充滿意義的生活。

這是我在南方旅行時遇到的少有的降雨天氣。親友勸我不要外出,因為天氣很冷,也許是立冬日的緣由,天降雨水正滋潤著徐州遼闊的冬日大地。

我沒有考慮這一因素,急于踏訪蘇東坡活動的地方,就冒雨出發(fā)。公交車直接送我到云龍公園門口,下了車,進(jìn)去門口,就是園區(qū),右側(cè)有一巨石,上書“云龍山”幾個蒼勁有力的大字,這幾個字由徐州姓齊的官員書寫,此事發(fā)生在明朝萬歷年間。

從此處拾級而上,直達(dá)放鶴亭。石級兩側(cè)林木蓊郁,霏霏小雨打濕了石臺階,腳下十分滑濕,爬山得要十分小心。蘇軾夜曾經(jīng)多次登攀此山,有詩云:

萬木鎖云龍,天留與戴公。

路迷山向背,人在瀼西東。

薺麥余春雪,櫻桃落晚風(fēng)。

入城都不記,歸路醉眠中。

顯然蘇在暮春時節(jié)登攀云龍山的,酩酊大醉的他,記不得什么時候入城的。

我最關(guān)心的則是蘇東坡與養(yǎng)鶴者的關(guān)系,因為養(yǎng)鶴人是《放鶴亭記》的主人翁,蘇軾的文章與他直接相關(guān)。

這個人就是張?zhí)祗K。蘇軾散文的代表作《放鶴亭記》是為他寫的,此文寫得非常成功。云龍山之所以聞名遐邇,猶如寒山寺之于《楓橋夜泊》,云龍山之于《放鶴亭記》。張?zhí)祗K不過是尋常草民,依著東坡的此文也提高了知名度。不過他也不是有意跟蘇東坡相交來提升名聲,而是他的生活狀態(tài)與信仰與蘇軾有契合之處。蘇軾作為政府官員完全可以跟他交往,這沒有什么不妥。閱讀此文我們知道,是張?zhí)祗K的人生哲學(xué)與蘇軾的追求相似,他有感而發(fā),寫下這篇名文,尤其對兩只鶴的描摹更加吸引我們的注意。

不過吾人應(yīng)該注意張山人絕不是困難群眾。他家住黃茅岡,有土地、宅園,還有多余的房子。蘇軾有一首詩描寫他經(jīng)過的黃茅岡:

醉中走上黃茅岡,滿岡亂石如群羊。

岡頭醉倒石作床。仰看白云天茫茫,

歌聲落谷秋風(fēng)長。路人舉首東南望,

拍手大笑使君狂。

還有張山人受到良好的教育,愛好詩文,愛好種植花木,更值得稱道的他養(yǎng)著一對鶴,這可不是一般的愛好,只有生活優(yōu)裕的人才能做得到。吾人知曉,信奉道家思想的人一般愛鶴,顯然張山人可能是一位道家思想的追隨者。蘇軾本來就對道家有興趣,二人思想觀念投合,理念上有了共識。之前蘇軾在仕途上屢遭坎坷,在政治上遭遇失意,加之在徐州的物質(zhì)條件極其艱苦,他向往這種生活。張山人秉持這一思想,追求清高、避世,情愿過寧靜的日子,蘇軾自己也多么期望這種生活方式??!

至于張山人與雙鶴的情景,《放鶴亭記》如此記載:“熙寧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龍山人張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遷于故居之東,東山之麓。升高而望,得異境焉,作亭于其上?!比缓螅K軾就亭上所見行文:“彭城之山,岡嶺四合,隱然如大環(huán),獨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適當(dāng)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際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風(fēng)雨晦明之間,俯仰百變。山人有二鶴,甚馴而善飛。旦則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縱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則傃東山而歸,故名之曰:放鶴亭。”

過去并沒有認(rèn)真讀,到這里重溫此文,忽然覺得自己的過去多么幼稚。因為對官場想象很單純,覺得個人純潔了,一切會自動改善。難道不是嗎?蘇東坡曾經(jīng)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影響周圍的人,也的確影響了普通士人,但在朝廷得罪了利益集團(tuán)的代表人物,結(jié)果不得不離開中央,在基層虛度光陰。于徐州相認(rèn)的張山人的所作所為正好填補他思想的空缺,給他安慰,消解他遭遇的困境。

在雨中,行走在張山人的舊院,古井周圍依舊亂石林里,崎嶇不平,那可能是張山人在世的模樣,旁邊有一石碑,其上有“壯觀”二字,據(jù)說是李白書寫,被后人涂紅點綴,變得格外醒目,那口古井被緊緊鎖住,明朝天啟年間立的石碑默默向游人訴說久遠(yuǎn)的往事。

《放鶴亭記》已經(jīng)成為國人必讀范文,回味文中所記述的,漫步這里。過去游人稀少,此環(huán)境幽雅,正是張山人這樣的人生活的地方,他們在這里修心養(yǎng)性,遠(yuǎn)離塵囂。當(dāng)年蘇軾與朋友來這里賞景游玩,如今成為游客懷念他的地方。我不遠(yuǎn)萬里,來到這里,體驗這位太守的心情。閱讀他的《放鶴亭記》,是體驗他內(nèi)心活動的鑰匙。按照中國傳統(tǒng)文化,嗜好養(yǎng)鶴是隱士從事的雅事。蘇軾傾力描寫飛翔的仙鶴,來表現(xiàn)張山人或與張山人類似的人的生活狀態(tài),委婉地告訴讀者蘇軾在官場不得志的時候,他往往登攀山峰,與山中人交往,獲得人生的樂趣,獲得進(jìn)取的力量,獲得應(yīng)對困難的方法。

《放鶴亭記》一文深受楚辭影響,結(jié)尾以歌結(jié)束,類似于楚辭的“亂”。篇末為《放鶴歌》,其辭曰:

“鶴飛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覽兮,擇所適。翻然斂翼,宛將集兮,忽何所見,矯然而復(fù)擊!獨終日于澗谷之間兮,啄蒼苔而履白石?!?/p>

我在想:他在寫飛翔的鶴,其目的是什么?他的筆下,雙鶴自然翻飛,不受他人控制或被操縱。這或許是蘇軾追求的生活狀態(tài)。而《招鶴歌》則曰:

“鶴歸來兮,東山之陰。其下有人兮,黃冠草履葛衣而鼓琴。躬耕而食兮,其余以飽汝。歸來歸來兮,西山不可以久留?!?/p>

筆鋒一轉(zhuǎn),寫張山人的生活。張山人馴養(yǎng)的雙鶴,象征隱士生活。因為鶴遠(yuǎn)離塵世,孤芳自賞,以此暗喻蘇軾所追求的生活與理想。那仙鶴是誰?不是寫文章的作者蘇軾還有誰?

我來到這里,也懷著類似放鶴、招鶴、飲鶴的心理。以個人的經(jīng)歷追問古人的生活,探尋東坡豪放的魅力:那就是對生活充滿信心與希望,不為未來憂心忡忡。

小雨漸大,整個徐州在晚秋的煙雨中。眼前有一座寺廟興化寺,穿過此寺,至彭祖園,參觀徐州名人館,歷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有不少出生于此。他們中有劉邦、蕭何、韓信、劉裕等文臣武將,還有劉義慶等許多文人,徐州真是文人墨客薈萃之地。

2018年11月10草就于徐州,11月13日修改于化隆

本期編輯:原野

韓有錄回族,1960年代生人,青海省海東市化隆縣人,青海教育學(xué)院英語系畢業(yè),中學(xué)英語高級教師,在《青海日報》、《湟水河》、《海東時報》《荒原春》等報刊雜志上發(fā)表過作品,任某網(wǎng)站英譯漢翻譯, 有譯著《曙光》。

○ 主 編:原 野

投稿須知:本人原創(chuàng)作品+作者百字內(nèi)簡介+作者近期生活照一張及 需要配的圖片。文責(zé)自負(fù),自己校對。

版面配圖來自網(wǎng)絡(luò),版權(quán)歸原作者,如侵犯版權(quán),聯(lián)系刪除。

Hash:87fb2f14be23a17edf452c3ec125b7258680afa9

聲明:此文由 昆侖文學(xué)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