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坭三百年古祠流芳,蘊藏方圓智慧吸引學習強國平臺的目光
繼鳳果村登上學習強國平臺后
擁有三百多年歷史的
周氏大宗祠
實力登上學習強國平臺
毗鄰西江河畔,距離“理學名山”西樵山最近的三水白坭鳳果村,一座已有300多年歷史的周氏大宗祠佇立于此。
周氏大宗祠背靠山、面朝水,兩座旗桿石分立祠堂左右兩側,旗桿石旗幟隨風飄揚,彰顯了周氏歷代族人的赫赫功名。往祠堂內走,目之所及古脊、木梁、墻面皆進行灰雕、磚雕、石雕、木雕等工藝雕琢,墻上的壁畫、楹聯(lián)處處透露著宗族文化與傳統(tǒng)文明,教育后人奮發(fā)學習、建功立業(yè)。
經(jīng)世代繁衍,生生不息,周氏大宗祠始終隨時代變遷,扮演著應有角色,歷久不衰。歷史上,祠堂培育了一批批文人武將,曾作為學校,教書育人,形成了書香世家的氛圍。2015年,周氏族人重塑祠堂面貌,賦予了祠堂公共空間的新時代功能。
從高空俯瞰周氏大宗祠,其鑊耳屋造型更為明顯。佛山日報記者洪海攝。
建筑風格獨有,文明蘊藏于祠堂
西江奔流而下,面朝西江的周氏大宗祠歷經(jīng)百年沉淀,經(jīng)過世代的生息繁衍,永葆生機與活力,見證著這片土地的興衰。
700多年前,始祖周昊路過西江河畔之東,看中“三臺入脈,兩龍分支”地勢,定居于鳳果村。鳳果村族譜修訂者周潤榮說,鳳果周氏始于清塘文山村聞先公,衍繁鳳果名昊。自此,周氏族人在此代代繁衍。
330年前,周氏族人在新崗(家廟)建周氏大宗祠,清代中葉遷至現(xiàn)址。常年負責周氏大宗祠講解工作的周大雄介紹,期間周氏大宗祠曾作為書舍教書育人。書舍搬出后一度荒廢,荒草叢生。2013年,祠堂迎來了一次重修。
鳳果村臨近西江,從高空俯瞰村貌,可見西江從不遠處穿過。臨近西江,為該村帶來豐沃的水土。佛山日報記者洪海攝。
周氏大宗祠三路三進式建筑布局,清代的建筑風格。步入祠堂,地板墻面到房梁屋架皆是木雕、磚雕石雕,雕梁畫棟,鎏金溢彩。古脊刻畫文房四寶、松鶴等花樣,寄托好讀勤學、長壽延年美好愿景。硬山頂、博古脊、青壯灰瓦、四合院式的建筑體現(xiàn)“四水歸堂”的理念。
在祠堂二進間里,近十幅楹聯(lián)懸掛,以頌揚祖先的功德、冀望于家族興盛、勸誡子孫、教化后人為主要內容?!皳?jù)三六江下游肄水自西流形勢蜿蜒矯欲青龍出海,郁七二崗秀氣樵峰遙對峙云煙縹緲翩然丹鳳來巢。”該楹聯(lián)記錄了周氏族人與鳳果村的由來?!叭悠叨?08?!敝艽笮劢馕觯c水滸傳里108名好漢對應,特別巧妙。
周氏大宗祠內的對聯(lián)。佛山日報記者洪海攝。
在中國傳統(tǒng)建筑中,“圓”有著廣泛的運用,圓門多用于園林建筑、古宅建筑中。古人有“圓而神,方以智”之說。在三水400多座祠堂里,周氏大宗祠里“眾望”圓門是最具特色的祠堂建筑風格,也是三水唯一?!皬膬韧饪?,是圓中有方;從外往內望,是方中有圓?!敝艽笮壅f,“眾望”圓門展現(xiàn)族人不失眾望。先輩告誡后輩做人要講規(guī)矩,圓滑不失正直。一個人,能方能圓,方圓相濟,便可活的豁達、圓滿。
從外往內望,周氏大宗祠方中有圓;從內往外看,是圓中有方。這代表了周氏大宗祠建造時想傳達給后代的處世哲學。佛山日報記者洪海攝。
祠堂內每幅壁畫、雕刻都栩栩如生,工藝精美令人贊嘆,一磚一瓦、一畫一布局,處處透著匠人的精細雕琢。祠堂籌建小組走訪順德、廣州、西樵等嶺南祠堂,汲取修繕經(jīng)驗。他說,門上的脈龍是五爪而非四爪,因鳳果周氏族人推崇周文王,可畫上五爪龍,與“文王訪賢”壁畫相對應;大門的一對門神眼神刻畫犀利且霸氣,不管從哪個方向看去,門神的眼神都是盯著你。
昔日搖搖欲墜的周氏大宗祠在族人籌資300多萬元,爭取財政資金,投入了500多萬元重換新顏,成為村民承祖訓、憶鄉(xiāng)愁的公共空間。
從后側方觀賞周氏大宗祠,其鑊耳形狀極其顯目。佛山日報記者洪海攝。
宗祠開班辦學,文人武將輩出
松石竹影移客座,山花鳥唱杰人開。鳳果村內山坡矗立,清水環(huán)繞,山川秀麗之處孕育出杰出的人才。
“軍容推細柳,理學尚濂溪。”一幅門聯(lián)醒目地掛在周氏大宗祠門口。周大雄說,“細柳”指的是漢朝鼎鼎大名的名將周亞夫,出了名的治軍嚴謹,軍紀嚴明,曾統(tǒng)率漢軍,三個月平定了七國之亂?!板ハ敝傅氖抢韺W創(chuàng)始人周敦頤,出于泥而不染的品格。周氏族人一直推崇周亞夫、周敦頤作為學習的標桿。
周氏大宗祠與被稱為“珠江文明的燈塔”西樵山相鄰,深受西樵山的學風、文化影響,文教之風興盛。周氏祖輩曾有宋代進士周文綱,是官宣議大夫;清代武舉人周邦佐等文人。據(jù)記載,明中期以后,西樵山許多佛寺被理學名家興辦的書院所取代,西樵山四大書院稱為當時中國理學思想最集中的地方之一,被稱為“理學名山”。
從周氏大宗祠正前方觀賞,陰雨天氣宗祠更具韻味。佛山日報記者洪海攝。
周氏大宗祠不僅走出不少文人墨客,也涌現(xiàn)了一大批武將。根據(jù)鳳果村史記載,周氏族人二十一世周成麟光緒十五年大典赦贈武德騎尉(即正五品武官),二十二世周克業(yè)軍功六品,二十三世周作豪軍功八品,二十四世清末民初周昌期黃埔海軍學校畢業(yè),任光華艦艦長。周潤榮說,一家四代皆有軍功,皆有功名。
如今,周氏大宗祠外,矗立了兩座旗桿石以及一塊歷代名人錄石碑,紀念祖輩周文綱、周成麟、周邦佐等文人武將,為周氏子孫樹立學習榜樣。
周氏大宗祠門前的旗桿石。佛山日報記者洪海攝。
書塾是周氏族人發(fā)展文教的重要古跡。1948年,鳳果村的若松書舍停辦,周氏大宗祠作為學校辦學。其后的近20年里,祠堂一度成為了鳳果村周氏族人讀書學習的重要地方。周潤榮說,祠堂教書育人的氛圍尤為濃厚,文風優(yōu)良。當時開設了小學、初中班,大部分村民都在這里接受教育。后來,白坭福華鄉(xiāng)第一小學在周氏大宗祠旁邊開辦,祠堂不再承擔書舍功能。
周氏大宗祠培育了一批人才,不少人走上了三尺講臺,或成為一校之長,或回鄉(xiāng)教書,造福桑梓,澤及后世。周潤榮曾是大崗小學校長,他說,周氏族人中走出了9名校長,曾在三水各大中小學擔任校長一職,鳳果村因此而得“校長之鄉(xiāng)”美譽。
一代又一代文人武將的鮮活事跡,成為了周氏族人奮發(fā)向上、建功立業(yè)的精神榜樣。在周氏大宗祠里,一幅幅楹聯(lián)告誡后人奮發(fā)建殊勛,希望族人不負鄉(xiāng)親眾望。周潤榮說,周氏族人重視教育,不少家庭皆是書香世家,這里文教之風濃郁,人文厚重。
周氏大宗祠內的書畫室。佛山日報記者洪海攝。
賦予宗祠新功能,公共空間人氣活躍
過去,宗祠是祭祀祖先場所,給人以莊嚴崇敬之感。隨著歷史發(fā)展,宗祠祭祀功能減弱,一度沉寂,無人問津。如今,祠堂在重修翻新之際,被賦予了變身基層文化載體、建設文化社區(qū)的責任。周大雄說,現(xiàn)代祠堂應該起到凝聚族人、教育后代的作用。活化祠堂,既重煥面貌的光彩,更要活躍人氣,傳統(tǒng)文化與現(xiàn)代文化相結合,把祠堂打造成為當?shù)匚幕顒訄鏊?/p>
周氏大宗祠內外設有了鄉(xiāng)村圖書館、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籃球場,培育武術協(xié)會、龍舟協(xié)會、醒獅協(xié)會等協(xié)會場室,以友愛互助、浩然正氣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平日,村里老人在祠堂里參加曲藝文娛活動;每逢暑期,周氏大宗祠里的書畫室開班,村內小朋友免費上課。
周氏大宗祠光裕堂。佛山日報記者洪海攝。
鳳果村村干部周志明說,白坭首個農村養(yǎng)老服務“幸福計劃”項目——居家養(yǎng)老服務站落戶周氏大宗祠,這里每月有義工定期開展義診、義剪、有獎游戲互動等活動,村民有了休閑交流的好去處,借此也活躍了宗祠的人氣。
今年6月,周氏大宗祠組織族人籌資,在祠堂里辦了一場公益齋宴活動。周大雄介紹,自去年6月以來,政府每月農歷十五辦齋宴,邀請70歲以上老人共享長壽齋宴,持續(xù)了一年時間。今年6月開始,周氏族人希望繼續(xù)延續(xù)孝老活動,自籌自辦活動,濟濟一堂相聚祠堂。
周氏大宗祠倒映在祠堂前的池塘里,清風拂過,祠堂前的旗子隨風搖曳。佛山日報記者洪海攝。
在周氏大宗祠里外,多個籌集資金的名單牌子擺放著,公布了各類文娛活動的籌資者名單。周志明說,周氏大宗祠不僅成為了村民的公共文化空間,也是村民議事的重要場所。村民議事會、慈善會、鄉(xiāng)賢會等都設在祠堂內,這里成為了村民討論村里各項事務的場所。
位于鳳果村進村大道,周氏大宗祠熱鬧非凡,總有村民在此徘徊,偶爾佇立,感受祠堂的恢弘大氣,回望百年歷史長河,泛起層層鄉(xiāng)愁漣漪。
鳳果村內仍保留有多處古井,村中老人在古井旁休息。佛山日報記者洪海攝。
資料來源:學習強國、佛山日報·今日三水
Hash:e3ffab551631a992d81481bf916fce50ea919260
聲明:此文由 白坭發(fā)布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