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這里有座400多歲的古橋,曾挖出“避水神獸”,明天完成修繕
近日,安徽黃山歙縣一座始建于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的鎮(zhèn)海橋(屯溪老大橋)被洪水瞬間沖垮的視頻,引起了廣泛關注。鎮(zhèn)海橋在2019年被評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黃山市中心城區(qū)最古老的明代石橋。
在濟南市平陰縣東阿鎮(zhèn),也有一座明代石橋——永濟橋,永濟橋2013年就被評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濟南唯一一處“國保級”古石橋,它還是濟南市現存最大跨度的古石拱橋,是山東省藝術價值最高的古石橋之一。記者7月13日獲悉,7月15日,永濟橋修繕保護工程將全部完成,古老石橋重現昔日風采。
完成修繕后,橋頭安裝石樁保護橋面
施工中挖出鎮(zhèn)水石獸
由此方案也變了模樣
平陰縣東阿鎮(zhèn)文化站站長王化琦告訴新時報記者,永濟橋修繕工程于2018年4月3日開工,當時計劃對橋面、引橋石板路面、欄板、望柱、石墻護欄、橋身金剛墻、雁翅墻、券洞、券腳等部位進行全面檢修加固。維修工程原計劃投資249萬元,為期8個月,于2018年年底修繕完成。
當年6月份,工作人員在施工過程中,于橋西南側燕翅墻下面挖出一只鎮(zhèn)水獸,王化琦說,鎮(zhèn)水石獸也叫蚣蝮,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龍生的九子之一,又名避水獸,在民間傳說中具有鎮(zhèn)水消災,保一方平安的神力,“連年紀最大的村民也不知道這一鎮(zhèn)水獸。”王化琦因此分析,現存橋身距今已有400多年歷史,發(fā)現的鎮(zhèn)水石獸應該是和橋的年齡一樣大,十分珍貴。加上施工過程中別的“新發(fā)現”,維修工程于是暫停,“我們更改維修方案和圖紙,重新向國家文物局申報,經國家文物局審批后,繼續(xù)施工。整個工程的總體投資也變成了453萬元。”
橋柱上刻著石獅石猴
望去是明朝瑰麗的曾經
永濟橋橫跨浪溪河上,東西走向,橋長55米,寬6.25米,整座橋非常雄偉壯麗,遠遠望去,好似橫臥在浪溪河上的彩虹,因此古今馳名。
正是因為橫跨浪溪河上,故而永濟橋原名浪溪橋。根據《泰安府志》的記載,浪溪橋應當修建于明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當時為三孔石橋,后來因為發(fā)大水被沖壞。嘉靖三十三年(公元1554年)改建,更名“永濟橋”。隆慶三年(公元1569年)重修,橋高稍減?,F存的永濟橋為單孔拱形青石橋,是明萬歷年間所建,距今已有400多年歷史,全部用當地青石砌筑。由楔形青石砌成一大券拱,在拱額的中心,南面和北面分別雕有一大型龍頭。北面龍頭嘴巴已殘,南面龍頭則相對完整。龍頭栩栩如生,獠牙瞠目地注視著河面。
修繕之前的永濟橋
永濟橋橋面的兩側各有對稱的石欄板15塊,石欄板上用淺浮雕手法雕刻精美的各種花卉圖案和幾何圖案。每塊石欄板下留有一對流水孔,這樣可使橋上的積水能迅速流出,如遇洪水漫過橋面,這些流水孔可緩解洪水對石橋的沖擊,使石橋安全度過危機。石欄板與石欄板之間各有16根方形石望柱。石橋兩側中部石望柱的柱頭上,還雕有七對石獅和一對石猴。石柱頭上雕刻的獅子神態(tài)各異,有立有坐,有威武的雄獅,也有慈愛的雌獅,,有的表情活潑可愛,有的則莊重威嚴,有的左掌拿球,有的右掌扶球,還有雙掌抱球的石獅。出于對這些石獅石猴的喜愛,當地人還把這座大石橋的石刻編成歌謠傳唱:“十八個獅子一對猴,二八一十六個蘑菇頭,獨石一百零八塊,南北三十個流水溝?!边@些石雕,工藝精細,獅、猴形象逼真,大小適宜,是明代石雕中的精品,體現了明朝大氣、精致和細微的藝術特色,是將橋梁的實用價值和藝術價值完美結合的典型,在中國建筑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從前的車馬郵件都慢
如今它只許走行人和自行車
永濟橋建設之初,橋上可通行車馬和行人,是連接東西兩岸的唯一通道,也是通往其他地方的主要干道,古時被稱為“御道”。到了現代,永濟橋也是兩岸人們往來的必經之路、交通要道。
維修中的橋面
維修、加固后的橋拱
王化琦說,為了保護古橋,當地政府在永濟橋以北300米處新建了一座橋,以方便車輛通行。但那時古橋的破壞已經比較嚴重,修繕保護工程的啟動,終讓古橋獲得新生。
王化琦告訴新時報記者,此次修繕保護工程充分考慮到了永濟橋下一步的保護,因此在古橋河岸兩側都安裝了石樁,防止車輛通過,“按照現在安裝的石樁間距,即便三輪電動車也無法在橋上通行,只有行人和自行車可以通過,另外還有專門的文物保護員日常巡邏,保護古橋?!?/p>
Hash:e89dc7d2652500e6c0d09a9b4132e0d683293373
聲明:此文由 閃電新聞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