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壓倒一切向保護大遺址傾斜:原黃陂副縣長張文波與盤龍城的故事
文 | 圖:張傳東 潘安興
在誰重誰輕的天秤上,能夠權衡利弊,面對暫時與長遠,作出英明的抉擇,無愧歷史的人,才是智者。黃陂縣原縣長張文波,一個工農(nóng)出身的干部,一位擔負在府河防汛的指揮長,在防汛保衛(wèi)人民生命財產(chǎn)的同時,又使盤龍城大遺址秋毫無犯,交出了一份滿意的答卷,為文物保護樹立了一個樣板,高山仰止。
那是1983年夏,狂風驟雨持續(xù)了一個多月,府河水滾滾而來,驚濤拍岸,長江水位高峰運行,這是繼1954年洪患最大的一年。
當時,防汛的重點是黃陂南部地區(qū),從灄口到盤龍城東西一線,全縣各機關企事業(yè)單位布陣在這里抗洪搶險。盤龍城遺址外圍府河西堤水位猛漲,一直處在高水位的浸泡之中,殷家河段出現(xiàn)潰口,堤身顫抖,險象環(huán)生!
(從左至右)盤龍城博物館副館長鄭遠華,作者潘安興,湖北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陳賢一,湖北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陳樹祥,俄羅斯科學院教授 Staniavcrigoryev
面對險情,孝感地委、孝感行署領導,黃陂縣委縣政府負責同志,全員上陣,都來到這里,共同部署與指揮灄口的防汛工作。其時,張文波同志分管農(nóng)業(yè)和文教方面的工作,在嚴峻的防汛形勢面前,他又被任命為灄口地區(qū)防汛指揮長。
汛情愈來愈緊迫,筑堤需土越來越多。離西堤不遠的盤龍城遺址地勢較高,土源豐厚,是最便捷的取土場。
盡管盤龍城遺址在1956年被湖北省人民委員會公布為湖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但適逢打倒“四人幫”不久,人們對文物保護意識還比較淡薄,基層干部自然不夠重視。參與防汛的人員普遍認為,防汛是壓倒一切的任務,只要防汛搶險達到預期目的,一切在所不惜。
在“防汛是壓倒一切工作的中心”這種思想的指導下,各鄉(xiāng)鎮(zhèn)帶隊的干部們都想早點完成任務,早點回家,還可以得表揚呢!大家眼睛一瞅,盯上最近處的盤龍城遺址這塊高地(宮殿區(qū)基址),土層豐厚,就近省力省工又省事。幾個帶頭的嘀咕了一下,立馬默契地不謀而合,一呼百應,呼啦啦地壓到盤龍城遺址上來。
湖北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陳賢一(左,曾為盤龍城考古工作站首任站長)與作者潘安興(右)
守護在盤龍城考古工作站的站長陳賢一,敏銳地察覺到這一動向。他看到數(shù)百民工扛著鋤頭鐵锨,聚集在盤龍城宮殿基址上準備挖土筑堤,他頓時神經(jīng)繃緊,連忙沖上前,氣喘吁吁地大聲疾呼:“鄉(xiāng)親們,這是3500年前商代盤龍城宮殿,是南國首府。你們挖的不是泥土,而是古代國家留下來的活見證啊!”
盡管急得直跺腳,卻沒有人聽他的,人們依舊蜂擁而上。他迅速找到鄉(xiāng)鎮(zhèn)領導,請求協(xié)調(diào)解決,可那些鄉(xiāng)鎮(zhèn)領導哪有閑心聽勸,依舊指揮自己的隊伍去實現(xiàn)上級下達的任務。風雨中,他顯得十分孤立與絕望,一臉無奈,他準備下跪磕頭,乞求不要挖土,甚至,還想到拿命去保護的壯舉。
一籌莫展之際,突然有人拍了一下他的肩膀,回首一看,是葉店黨支部書記葉三六。葉三六帶著同情的語調(diào)說:“防汛指揮長張文波副縣長就在殷家河指揮搶險,不遠,有什么問題直接找他解決?!标愘t一眼睛一亮,拔腿就往殷家河跑,好不容易到達目的地,七問八問,終于找到了副縣長張文波。
湖北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陳賢一(中)與作者潘安興(左)張傳東(右)
陳賢一心情激動,匯報了民工在盤龍城宮殿區(qū)取土的情況。他氣喘吁吁地說:“這是迄今為止,我國保存最完整的商代宮殿遺址,挖掉不能復生,無法向國家交待,向后人交待。”請求張副縣長出面干預,制止毀壞地面文物的行為。
聽罷陳賢一的匯報與要求,張文波也一樣著急,非常重視,當即隨陳賢一趕到盤龍城現(xiàn)場,一看,城址東北隅與李家嘴相接處,有一段長約100米、寬約10米、高約5米的土堤,這是阻撓府河入侵的主要險段,堤身十分單薄,底部漏水不止,出現(xiàn)管涌現(xiàn)象。
如果此處潰口,洪水將直瀉幾十里,灄口、橫店頓將變成汪洋澤國,糧食顆粒無收,幾萬老百姓的生存都會成問題。如何向黨和人民群眾負責,如何解決這一矛盾,如果這兩難問題不解決,弄不好還要撤職法辦,他陷入滿臉愁云的沉思之中。
湖北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陳賢一(左),盤龍城博物館副館長鄭遠華(中),作者潘安興(右)
在防汛搶險與保護文物矜持中艱難抉擇,深思了片刻,張文波詢問陳賢一:“還有哪里可以取土?”陳稍加思索,提出建議:城東李家嘴有一片高地,是商代墓葬區(qū),取土時考古人員可以配合清理,發(fā)現(xiàn)文物,做好保護工作。張副縣長一聽,頓開茅塞,不失兩全兼顧的辦法,取土距離相近,大家都能接受。
“好!”張副縣長當機立斷拍板,轉移取土場,既能保護宮殿區(qū)基址,又不影響防汛搶險工作進度,何樂不為?他立即召來鄉(xiāng)鎮(zhèn)干部,說明情況,明確提出:堅決保護盤龍城遺址,不進盤龍城一寸,不挖宮殿區(qū)一鍬土,防汛另找取土場。他號召大家既要防汛,又要確保文物。
好在那時領導以身作則,率先示范。在防汛一線的日日夜夜,張文波與防汛大軍同吃同住同勞動,在同生共死的患難中建立了深厚感情,贏得了他們的信任與愛戴。大家聽了他的現(xiàn)場講話,已逼近盤龍城宮殿區(qū)的,立即撤回,到指定的李家嘴挖土。
作者潘安興
盤龍城宮殿遺址,總算化險為夷,安然無恙。這件事讓陳賢一感動得熱淚盈眶,到處宣傳黃陂縣副縣長保護盤龍城的功勞,以及對大遺址保護的超前意識,才使盤龍城有今天的價值,成就了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分量。后來,《長江日報》余熙同志又作了詳細專題報道。
在陳賢一心中,張文波是一位和藹可親、輕言細語的縣領導,絲毫不擺官架子,平易近人。在盤龍城遭遇危險的千鈞一發(fā)時刻,他勇敢站出來,支持陳賢一們的考古文物保護工作,留下動人的故事,鐫刻在考古人心中,成為黃陂官場的風向標,佇立在永恒,給后來者啟迪。
張文波的正確抉擇,保護了盤龍城宮殿基址實體,避免了1954年悲劇的重演,為后來科學家們論證盤龍城是“九省通衢武漢之根,華夏南方之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為國家為人民做了一件大好事,這就是中國共產(chǎn)黨人的政績觀,一個領導干部的文化自覺,不留遺憾,無愧今生。
本文作者授權印象黃陂發(fā)布
關于作者
張傳東湖北黃陂祁家灣人。武漢作家協(xié)會會員。華師附屬恒大龍城小學副校長,且耘杏壇且筆耕。
潘安興 自號木蘭山樵,1949年10月11日出生。湖北黃陂人。當年老三屆,經(jīng)歷知青上山下鄉(xiāng),招工進廠,下崗打工,招聘政府機關工作?,F(xiàn)為中華詩詞學會會員,中國楹聯(lián)學會會員,武漢作家協(xié)會會員。代表作《中華大家庭賦》,作品曾獲全國《鈺山賦》二等獎。
Hash:d82135b9daa3b05fda8cdf454d2dbac83fb1d4bd
聲明:此文由 掌上黃陂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