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不廢江河萬古橋
【前言】“感謝上帝,在走過這么多險要的路程之后,我見到了一座水城,見到幾絲與故鄉(xiāng)相似的景象”。
1905年的萬里橋
自秦蜀郡守李冰在都江堰鑿造二江,成都便開啟了富饒的天府時代。之后,這個城市陸續(xù)引江抱城,將更多的河流引及城市:錦江、金河、沙河、御河、磨底河……
今天的成都,我們很難和“江城”聯(lián)系起來,但昔日的成都卻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水城”。歷史上的成都,因水網(wǎng)密布、橋梁眾多而被杜甫稱為“江城”。馬可·波羅來到成都時,還不由得贊嘆:“有一大川,經(jīng)此大成(成都)……此川之寬,不類河流,竟似一海。”
“我見到了一座水城”
《尚書·禹貢》里稱,“岷山導江,東別為沱?!痹诠?0世紀以前,古蜀人就懂得利用岷山地勢,引渠導江,使其低洼的川西壩子免遭洪水肆虐。
《水經(jīng)注》里也記載:“江水又東別為沱,開明之所鑿也?!闭f的是公元前10世紀的杜宇王朝,在郫縣建都,改漁獵為農(nóng)牧,挖玉壘山(現(xiàn)都江堰市灌口山),分水到沱江。而這項工程比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還早了三四百年。
千百年來,滋養(yǎng)成都人的府河、南河(又名錦江),從西向東貫穿城中的金河、御河,還有各條支流如磨底河、龍爪河、沙河(支流只是灌溉,并無舟楫之利),使成都水道密布、縱橫交錯,猶如水上之城。
13世紀末,馬可·波羅經(jīng)過漢中、廣元,在連綿群山中連著二十多天鞍馬勞頓,最終眼前一亮,出現(xiàn)了一處柔美恬靜的平原,而平原的深處,竟是一個繁華似錦的都市。
進入成都,馬可·波羅更是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在街道旁交錯的大小河流中,穿梭著不同的大小船舶,劃著船做生意的流動小販、橋下頑皮嘻戲的孩子,連同迷蒙的霧氣,樣樣都讓他想起萬里之外的故鄉(xiāng)威尼斯:“感謝上帝,在走過這么多險要的路程之后,我見到了一座水城,見到幾絲與故鄉(xiāng)相似的景象。”
游錦江、府河是古代成都人的至愛,這一風俗可追溯到唐宋,清朝末期到民國,游錦江、賽龍船依舊是成都的盛大活動。從萬里橋到九眼橋,游江的畫舫和喧嘩的笑語填塞錦江,岸邊也是人潮涌動,往往入夜后仍然弦歌不絕。
晚清人趙熙(堯生)有這樣的詩句:“青羊一帶野人家,稚女茅檐學煮茶。蘢竹綠于諸葛廟,海棠紅艷放翁花。”儼然一派田園野趣??磥?,成都人好游玩、喜恬淡、安逸的性格,自古有之。
河流不僅為成都帶來了生活之水,還成了交通的主要通道。晉代人常璩的《華陽國志》上有從岷江沿江漂木的記載,說明古代人民早就懂得綜合利用水利資源。隋朝蜀王楊秀修建蜀王府時,從溫江開辟了水運的專用渠道,運送木材、磚瓦,直通成都市中心。直到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岷江上游每年通過河道漂送的木材還多達50萬立方米,供成都城市建設之用。
據(jù)《成都通覽》記載,清朝末期時,全城水塘有二十余處,橋近兩百座,以橋命名的街道也有四五十條,若再加上以河、塘、溝、池命名的,數(shù)不勝數(shù)。
可惜的是,清末以來因人口增多等原因,很多流經(jīng)城區(qū)的小河小溪逐漸消失,“水城成都”與我們漸行漸遠,我們只能在無數(shù)的文獻中想象昔日水潤成都的秀麗畫面。
歷史上的安順廊橋無數(shù)次被洪水沖毀。圖為2002年重修后的安順廊橋(蔣光耘/攝)
街名中的古橋
古時的成都,大河小流穿城而過,長橋短橋也比比皆是。據(jù)《成都通覽》記載,清末民初,成都有名可考、有址可尋的平橋、石橋、木橋、竹橋、鐵橋等各種大大小小的橋有192座。
成都橋梁數(shù)量之多,從成都今天的街名中也可窺一斑?!度A陽國志》云:“故蜀立里,多以橋名?!敝钡浇裉?,以橋為名的街名依然留存,如青石橋、平安橋、半邊橋、臥龍橋、玉帶橋、駟馬橋、十二橋、磨子橋等等,這么多的古橋,造型各異,多姿多彩,構(gòu)成了老成都的一大景觀,為成都這座流溢著書卷氣的古城平添了幾許風雅。
成都最早名聲遠播的橋應該是安順廊橋,它因《馬可·波羅游記》而被西方人熟知:“城內(nèi)川上有一大橋,用石建筑,寬八步,長半里。橋上兩旁,列有大理石柱,上承橋頂。蓋自此端達彼端,有一木質(zhì)橋頂,甚堅,繪畫顏色鮮明?!焙髞?,由馬可·波羅獄友撰寫的《馬可·波羅行記》中說:“橋長視川之寬狹為度”,可見,錦江上的橋為數(shù)不少,而橋頂“飾紅色、覆以瓦”記錄得更為仔細。
但最著名的橋是萬里橋。它一直被譽為“成都第一橋”,相傳為李冰所建。橋名的由來有兩種說法。一是蜀國大臣費祎出使吳國,諸葛亮送費祎到此贈言:萬里之行,請自此始。另一說法是宋代劉光祖在《萬里橋記》中的記述:諸葛亮送東吳來使張溫到此橋上說:此水下至揚州萬里。
古時萬里橋下江面寬闊,是成都訓練水軍之處。宋淳熙四年(公元1177年),陸游觀看江上演練的情景后,寫下了《萬里橋江上習射》一詩:“坡隴如濤東北傾,胡床看射及春晴。”
1995年3月,成都市考古隊對萬里橋進行了一次全面的清理發(fā)掘工作,發(fā)現(xiàn)當時的萬里橋整體建于明代,而且整座石橋是鋪建在多層枕木之上,而這些枕木為什么在水下浸泡了400多年、又承受了如此之重力還完好無損呢?至今還是個謎。
成都的古橋雖然大小有別,但橋的名字卻一點也不含糊:臥龍橋、雙鳳橋、陸蕭橋、蓮花橋、賽錦橋、雙靈巧、柳蔭橋。比如十二橋,取名自揚州二十四橋的一半,表達了成都人的謙恭。
在唐代,為解決成都的飲水問題,官府主導挖了一條河穿城而過,這條河叫金水河,金水河上面有8座橋,其中一座橋為了紀念張儀,命名為龜化橋(相傳張儀以龜跡建成都城)。由于龜化橋是用青石建成的,所以老百姓俗稱青石橋,橋已經(jīng)不在了,但這個地名保留至今。
類似的還有送仙橋、西北橋、九里堤橋、太平橋、古臥龍橋……這些地名都保存了老成都關(guān)于橋的歷史印跡。
2009年3月,成都市考古隊在市中心天府廣場旁,發(fā)掘出一座漢代古廊橋,木廊橋?qū)?米多,長約30米。
考古人員推測,這條古河道當時的寬度至少在30米以上??梢韵胂?,兩千多年前,這座橋上曾經(jīng)的車水馬龍、游人如織。但到了北宋,這條古河和橋突然消失了,那一幕幕繁盛景象也被遺棄在了地下的廊橋上。
成都送仙橋
“詩人來蓉必誦橋”
水滋養(yǎng)了一座城市,也孕育了成都的橋文化。李白曾寫下:“錦江東流繞錦城,星橋北掛象天星”;元代著名詩人虞集用“我到成都住五日,駟馬橋上春水生”來贊美成都的駟馬橋,而成都著名文人楊慎則留下了“橋南花為浣花好,橋北油油生春草”等詩句。這些詩句都是對成都古橋的真實寫照,也因此留下了“詩人來蓉必誦橋”的景象。
萬里橋是成都的標志性建筑,杜甫曾無數(shù)次站在橋頭,俯看大江碧浪滾滾東去、遙望天際蒼茫岷山積雪,吟出“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萬里橋”“萬里橋西宅,百花潭北莊”的動人詩句。古時萬里橋還是成都最繁忙的水碼頭之一,所以杜甫才會留下“門泊東吳萬里船”的千古名句。
在唐代,風塵仆仆從蘇州來的張籍在這里,動情地吟唱出:“錦江近西煙水綠,新雨山頭荔枝熟。萬里橋邊多酒家,游人愛向誰家宿?”這首膾炙人口的《成都曲》,將成都大江鬧市的圖畫,鮮活地浮現(xiàn)在人們眼前。
此外,劉禹錫也曾飽含激情地吟出:“日出三竿春霧消,江頭蜀客駐蘭橈。憑寄狂夫書一紙,家住成都萬里橋!”
另一位唐朝女詩人薛濤也曾自述道:“萬里橋頭獨越吟,知憑文字寫愁心?!痹娙送踅ㄓ謱⒀龑戇M自己的詩中:“萬里橋邊女校書,枇杷花下閉門居;掃眉才子知多少?管領(lǐng)春風總不如”。浙江紹興人陸游,也寫出許多吟詠萬里橋的詩:“曉出錦江邊,長橋柳帶煙。豪華行樂地,芳潤養(yǎng)花天……”
1938年,張恨水在南京淪陷之初來到成都,當時成都新聞界同仁在萬里橋畔宴請他,張恨水揮毫書成一絕:“江流嗚咽水迢迢,惆悵欄前萬里橋,今夜雞鳴應有夢,曉風殘月白門潮。”國難當頭的痛楚,離別故鄉(xiāng)的感傷,躍然紙上。
張恨水《金粉世家》
道不盡的故事和傳說
成都作為三國蜀漢政權(quán)的政治中心,迄今保留著不少三國的文化痕跡。
比如洗面橋。昔日關(guān)羽敗走麥城,身首異處,劉備只能將關(guān)羽的衣冠迎回成都,在城南建立衣冠廟表示紀念。每次劉備到衣冠廟祭拜都會在衣冠廟前的小河下馬洗去風塵,以示對亡者的尊敬,洗面橋由此得名。
成都蜀王府的御河上曾建有七座橋,最有名的當屬平安橋。當年御河沿河商肆繁盛,貨物隨處起卸,甚至在船頭購物,市民十分方便,儼然一幅清明上河圖的盛景。如今,平安橋只空留一條平安橋路和一座平安橋天主教堂。
而古成都地標性建筑九眼橋,留存的傳說更多。這座橋始建于明萬歷二十一年(1593年),自光緒年間在旁邊建起崇麗閣(今望江樓)后,來江邊郊游的人更多,加上附近的薛濤井,這一帶就成了成都最繁華的游覽、踏青之地。
1903年夏天,四川選送到歐洲留學的一批青年人也是從這里登上了大木船,經(jīng)重慶、下宜昌、過漢口,抵上海,最后乘洋輪去歐洲,開始了他們和祖祖輩輩完全不一樣的人生。
九眼橋還有一個有趣的傳說,“石牛對石鼓,金銀萬萬五,有人識得破,買盡成都府?!边@首老成都的童謠與張獻忠藏寶的傳說有關(guān)。
據(jù)說張獻忠兵敗后從九眼橋乘船逃離成都,由于船上負重太多,只得將大量的金銀珠寶埋藏在附近。
之后,從九眼橋到彭山江口鎮(zhèn)的這段河道就一直有人淘金,最大規(guī)模的要數(shù)抗戰(zhàn)期間,一些四川政界、軍界要員組成了錦江淘金公司,購置了金屬探測器、抽水機等大型器具,于1938年冬,在時任四川省主席王治易的見證下,轟轟烈烈開工淘起金來,但沒有挖出什么值錢的東西。
成都北門的駟馬橋,舊名升仙橋。相傳漢代成都文人司馬相如赴長安求取功名途經(jīng)此橋時,在橋廊上大書立誓:“大丈夫不乘駟馬車,不復過此橋。”司馬相如到長安后名動京師,返回成都出使西南夷,他果然乘著駟馬高車重過此橋,踐行自己的豪言壯語。升仙橋也就改名駟馬橋了。
可以說,成都的江和橋的變遷史就是成都城市的發(fā)展史。如今雖然大多數(shù)古橋和河道空留其名,但“成都水城”孕育出的蜀文化卻流傳了下來,成為錦繡成都的歷史見證。
部分圖片來源網(wǎng)絡 僅供欣賞 如有涉權(quán)請聯(lián)系刪除
作者簡介
蔣光耘:資深媒體人,影視劇編劇,先后在省市電視臺從事編導、記者等工作,媒體從業(yè)近30年。拍攝制作的紀錄片、電視節(jié)目、專題片、宣傳片等多次獲得全國、省、市政府獎。現(xiàn)專業(yè)從事影視劇編劇工作。曾擔任電影《小拉姆的婚事》、電視連續(xù)劇《熱血碼頭》《大波》《風荷》《新武俠英雄傳》等編劇。2019年,原創(chuàng)劇本《紅旗飄飄》榮獲中國電影家協(xié)會頒發(fā)的“微電影大賽最佳微劇本大獎”。
來源:歲月都江堰
Hash:dfd695813ccf89ba7e536c31d7b97b4bb517fa4f
聲明:此文由 都江堰快訊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