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并未火燒慶功樓,為何有此傳說,因他曾建有一樓被燒毀

朱元璋歷史上的口碑確實不好。他以心狠手辣、殺人如麻、屠戮元勛宿將著稱于世,算得上是古代皇帝中,殺機最重的帝王。僅在洪武8年到洪武28年短短20年間,朱元璋制造“洪武四大案”,幾乎將當初跟隨自己出生入死、攻城略地的功臣屠殺殆盡。

胡惟庸案中,因宰相謀叛,朱元璋誅殺胡黨及功臣三萬余人。藍玉案中,因藍玉恃功驕縱,本不當與謀反同論,但也慘遭屠戮,株連死者又數萬人。在郭桓案中,朱元璋高舉反腐大旗,以懲貪墨,喪命者也達數萬人??沼“钢?,因空白蓋印公務文書而引發(fā),坐死者也是數萬人。

《明史》載:“這四大案死者如此之慘,致使上大夫不敢為君所用。”

尤其是“胡藍黨案”前后長達14 年,被誅殺者達45000余人。至此,“元功宿將相繼盡矣”。

(朱元璋劇照)

那么,朱元璋為何如此嗜殺呢?

布衣出身的朱元璋奪得天下后,始終對當初一起舉事的臣子心存忌憚。特別是自己日趨老去,而太平環(huán)境中長大的太子又生性寬仁忠厚,主張周公、孔子之道,一向不喜殺人,和自己的作風判若兩人。

朱元璋擔心,一旦自己駕鶴西去,以太子如此軟弱的性情,必定難以駕馭這幫與自己南征北戰(zhàn)的開國功臣們。

朱元璋也曾暗示太子朱標,之所以大開殺戒,目的是為他掃清障礙,確保他順利登基,掌控天下。有一天,朱元璋以棘杖遺地,命太子拾起,太子面露難色。朱元璋說:“汝弗能執(zhí),使與我潤琢以遺汝,豈不美哉。今所誅者,皆天下之險人也,除以燕汝,福莫大矣?!?/p>

由此可見,朱元璋實際上是把大臣們當作了荊棘,只要把這些荊棘連根拔起,朱家天下就能千秋萬代。這就是朱元璋殺戮功臣的根本動機。

由此可以看出,朱元璋嗜殺成性的背后,有深沉次的原因。

(朱標劇照)

關于朱元璋殺功臣,還有一個“火燒慶功樓”的故事。

這個故事里說。朱元璋為了讓子孫順利即位,一直在尋找一個恰當的機會,將這些功臣一網打盡,以絕后患。他冥思苦想,終于得出一計。

他首先命人在南京城內建了一座氣勢恢宏的高樓,并親自書寫金色牌匾“慶功樓”。待大樓建成之日,朱元璋親臨現場,主持了落成典禮。

隨后,朱元璋傳諭:“各位開國功臣隨朕南征百戰(zhàn),立下不世之功,雖在立朝之初已各有封賞,但至今尚未正式為各位功臣慶功表賀,如今國泰民安,朕將擇日于慶功樓設宴為諸位愛卿慶賀?!?/p>

朱元璋親自擬定了參加宴會的大臣名單。這其中,自然少不了他的首席智囊劉伯溫。但以神機妙算著稱的劉伯溫,似乎看出了端倪,洞察了朱元璋的心思,上書朱元璋因身染重疾,實在沒法赴宴,乞求皇上恩準他返回老家養(yǎng)病。

劉伯溫臨行之前,眾多朝臣前來送行,其中就有耿直豁達的徐達。朱元璋眼看著好友即將命赴黃泉,內心十分痛苦,但又不能據實相告,只好委婉地告訴徐達,在慶功典禮舉辦當日,務必寸步不離朱元璋左右,竭力保護好皇上的安全。

待劉伯溫離去后不久,慶功宴如期舉行。朱元璋和赴宴的大臣推杯換盞,君臣和諧,一片熱鬧祥和之氣。

(劉伯溫劇照)

在得到手下已將干柴堆砌在慶功樓周圍,萬事皆備的消息后,朱元璋起身離席,臨行前還不忘囑咐眾大臣盡興。

此時的徐達雖已醉態(tài)微露,但仍沒有忘記劉伯溫的囑托。他跟在朱元璋的后面離開了慶功樓。當他看見高樓周圍堆砌如山的干柴時,一切都明白了。

朱元璋也同時發(fā)現了緊隨身后的徐達,異常吃驚地問道:“愛卿為何離席呢?”徐達淚流滿面地跪下問道:“皇上當真一個不留?”

朱元璋長嘆一聲,緩緩說道:“你既已知曉,當守口如瓶,朕饒你不死,如若不然,朕定不容你?!?/p>

徐達只好隨朱元璋而去,身后金碧輝煌的“慶功樓”隨即陷入一片火海,眾大臣也隨著“慶功樓”的崩塌而灰飛煙滅。

其實,這只是流傳于民間的一個故事。最早的出處,是清朝的《英烈傳》評書里邊,并不是正史中的記載。而翻遍《明史》,也找不到朱元璋“火燒慶功樓”的蛛絲馬跡。

當然,正是由于《英烈傳》是清人自《皇明英烈傳》改編而來,其中不乏對朱元璋的詆毀和歪曲,因此不具任何可信度。

而且,《明史》中對明初的開國大臣們的死因均有明確記載,并沒有一人是死于“慶功樓”火海,大多數人被殺,極少數人病死。

不過,朱元璋確實是下令修建過一座樓,用于在戰(zhàn)時和部下商討軍國大事,名叫“忠勤樓”。巧合的是,這幢樓也曾遭遇火災,被焚毀殆盡,但當時并未有任何大臣身居其中,這也許就是這則故事的來源吧。

(參考資料:《明史》《英烈傳》等)

Hash:caa2107d0cb5103f5a7aaabed9720ad17888411c

聲明:此文由 張生全精彩歷史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