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不到“驢”的乾縣名吃:勝利驢蹄子面

國內愛吃面食的地區(qū)不少,而且各有特色。

山東吃面,講究蒸發(fā)面“饃”,年節(jié)里山東人家里蒸的花饅頭隨便拍幾張,那就是網(wǎng)紅面點;河南吃面,講究吃湯面,不僅僅有名聲在外的燴面,就連“天方”、“南街村”、“大豫竹”等,滿載了許多人童年回憶的國產(chǎn)方便面品牌,也是出自河南省。

到了陜西,出了各式硬面、半發(fā)面的烙“饃”,就是各色水煮后配上油潑或者打鹵、加臊子的“面條”們了。

驢蹄子面”在陜西眾多面食里并不突出,如果非要歸類的話,從澆頭上看應該算臊子面的一種。只是“驢蹄子”一名著實婉約,讓人十分好奇的同時,也讓人看著面前那碗面有些摸不著頭腦。

剛上桌的驢蹄子面

這碗里翠綠的是韭菜,鮮紅的是油潑辣子,醬里是肉臊子……那驢蹄子呢?看面條不就是一碗普通切面么!

如果你帶著這點疑問,拌上幾下,呼嚕呼嚕一碗面下肚。一抹滿是油辣子的嘴,最終還是找不到答案。

要想找到答案,還得把面從碗里挑起來,循著面條尖從側面一點看過去,就能發(fā)現(xiàn),一條條的面,好像一條條帶著尖尖驢蹄子的長腿。如果是面條尖點在韭菜上,中間微彎就更像了。

只是這場景實在難抓,而且非得倆人配合才能照清楚。我們折騰了半天,也沒照出有實物直觀上去更有情趣的畫面,最終只好作罷。

說起來,這個名字應該屬于前人的風雅情趣,雖然充滿想象力,但也確實過于婉約、蹤跡難尋。

關于“驢蹄子面”的起源有幾種說法,一種最有美食傳說的氣息:

說是唐武周時期,武則天去視察乾陵修筑情況,回城途中偶遇大雨,便臨時到乾縣一戶農(nóng)家避雨。女皇來得急,女主人為了招待用家中最好的材料切了這樣一碗面。武則天吃了很高興,便叫人去問這個面的名字。

誰料此時農(nóng)戶家一頭驢,不知是聞見面香還是見了生人興奮,正巧把驢蹄子搭在槽上,女主人見狀忙喊了一聲“驢蹄子”。傳話人誤將此當為面名,以“驢蹄子面”回了武則天,就此這種面就有了這樣一個名字。

第二種起源故事則更為樸實。說是過去乾縣農(nóng)村的農(nóng)務繁重,晚上回家往往來不及搟面,就逐漸產(chǎn)生出這種“偷懶”的方法切面。用這種方法做出面條,方法簡單、耗時短,而且面筋道、口感好。因為做出來的面條形似驢蹄子,筋道的口感又有“驢”的一身倔勁兒,故稱作驢蹄子面。

第三種起源故事,是我在乾縣的勝利驢蹄子面館里看到的。

說是驢蹄子面大約起源于上世紀的五六十年代的乾州地區(qū)。那時候渭北的“旱腰帶”地區(qū)連年災害,收成極少,人民大多以雜糧為主食。

乾州一代的農(nóng)家為了改善生活,偶爾得到精細麥面的時候,就會將其配上大量雜糧搓成圓長條,然后直接切入鍋中。因這種面煮熟后形似驢的蹄子(園小),故得“驢蹄子面”這一俗名。

以上三種傳說無論是那種,可以確認的是驢蹄子面的做法由來已久,且起源于乾州地區(qū)的農(nóng)家。是種具有地方特色的食物。

肉拌菜

說起來,我們去嘗驢蹄子面還是因為一位乾縣的網(wǎng)友,早年在關于乾縣小吃的討論里的留言。

他說當年就住在勝利驢蹄子面館對面的小區(qū),小時候家人時不常帶他光顧。他說老板勤快人也熱情,媽媽還說這家店以后一定行,面做得好吃,老板又能干。

其實這本來是旅游前做美食功課的一個小插曲,我連店名都未留意記。沒想到剛除了長途客運的門,我們就看見了這家店,實在是有緣分。因為住的地方離網(wǎng)友介紹的乾縣豆腐腦店有些遠,所以我們就先嘗了這家的面和肉拌菜。

拌過的驢蹄子面

這一嘗可不要緊,我們差點要放棄其他美食,多吃一頓這家的面。

平心而論,這家面除了面型,在我們這趟行程中吃過的臊子面中不算是最出彩的。但是好吃是真的好吃,油辣子、醬和臊子的平衡正好,該香的香,該辣的辣。性價比也不低。

像我們這樣飯量一般的女性一大碗面加一小份肉拌菜,可以吃兩人。

肉拌菜其實就是我們東北常說的涼菜,味道更具陜西特色。而且材料十分實惠。上面是各色蔬菜,底下凈是豬耳朵、牛肉片等等肉料,吃到最后我們都有些吃不動了。

對我們這種閑散驢友來說,出門旅游,就是看看不一樣的風景,吃吃當?shù)厝讼矚g吃的食物。所以這家在當?shù)亻_了二十多年的勝利驢蹄子面館,絕對算得上是乾縣本地人的吃食。如果你有天到了乾縣還有肚子,不妨一試。

——————

感謝您的閱讀。如果你喜歡,記得點下關注。各種美食攻略、故事,關注“春秋兒絮語”不迷路。

參考資料:

宿育海,程鵬,陜人陜菜,西北大學出版社,2018.09

Hash:7ec2b1c9b3a80f5fbca31a915b4675f547ec33a2

聲明:此文由 春秋兒絮語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