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江山,二郎山,三危山,四基山,五臺山分別是哪幾個省?
導讀:一江山,二郎山,三危山,四基山,五臺山分別是哪幾個省? 東方瑰寶――莫高窟
一江山在浙江,二郎山在四川,三危山在甘肅,四基山在山東,五臺山在山西
東方瑰寶――莫高窟
敦煌莫高窟是我國內(nèi)容最豐富、保存最完好的石窟藝術寶庫。石窟藝術是建筑、雕塑、繪畫三位一體的統(tǒng)一整體,是實用性和藝術性有機結合的完美的立體藝術。1987年12月11日,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chǎn)委員會將莫高窟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清單。
敦煌的壁畫也是世界藝術的珍寶,它的內(nèi)容極為豐富,大體可分為:尊像畫、經(jīng)變畫、故事畫、供養(yǎng)人畫、佛教史跡畫、建筑畫、山水畫、動物畫、裝飾圖案畫等九類。在經(jīng)變畫、故事畫、佛教史跡畫中有非常生動的人民生活畫。種類繁多的壁畫。從多方面反映了古代的 社會 現(xiàn)實生活,為研究我國封建 社會 歷史 、文化、政治、經(jīng)濟、軍事、 科技 、宗教、建筑、交通、服飾、樂舞和民俗提供了極其珍貴的形象史料。因而被國際上稱譽為“墻上的圖書館”、特殊“博物館”,是一部跨越千年的“形象 歷史 ”。
敦煌彩塑主要有佛像,包括釋迦牟尼、彌勒、藥師、阿彌陀、三世佛、七世佛等;菩薩像有觀音、文殊、普賢、大勢至、地藏、脅侍、供養(yǎng)菩薩等。弟子有阿難、迦葉、十大弟子及羅漢。還有天王、金剛、地神等。彩塑形式有圓塑、浮塑、影塑、善業(yè)泥等。圓雕、浮雕除九十六、一百三十窟兩大佛,一百四十八、一百五十八兩大臥佛為石胎泥塑外,其余均為泥塑,有單身像和群像佛像居中心,兩側侍立弟子、菩薩、天王、力士,少則三身,多則十一身,以九十六窟三十四點五米的彌勒坐像為最高,小則十厘米。多以夸張的色彩表現(xiàn)人物性格,神態(tài)各殊。其豐富內(nèi)涵,堪稱是一部中國古代千年佛教彩塑史敦煌有不少謎,莫高窟出現(xiàn)的萬道金光就是其中之一。
雨過天晴,空氣清新的清晨或黃昏之時,如果從敦煌城驅車沿安敦公路向東南而行,就會被兒十里以外的三危山呈現(xiàn)的奇特景象所吸引。只見這座陡然崛起、劈地摩天的大山之巔,在日出或落日余暉的照耀下,放射出五彩繽紛的光芒 ,莫高窟的這種奇特景象,千百年來引來無數(shù)人的矚目。最早記錄這一現(xiàn)象的,是唐朝圣歷元年(公元698年)李懷讓《重修莫高窟佛龕碑》,碑文記載:“莫高窟者、厥初秦建元二年,有沙門樂僧,戒行清虛,執(zhí)心恬靜,嘗杖錫林野,行至此山,忽見金光,狀有千佛,遂架空鑿巖,造窟一龕……”文中所指的山即三危山,所造的龕像,就是敦煌千佛洞最早的洞窟。
我國最早記載山川地形的《尚書?禹貢篇》中就有“竄三苗于三?!钡脑?,可見早在新石器晚期,這里就有人類活動了。據(jù)《都司志》三危條下注釋:此山之“三峰聳峙如危欲墜,故云三?!保I揭灿纱硕闷涿?。若登上山巔,可東望安西,西盡敦煌,山川樹木,盡收眼底,所以古來又有“望山”之稱。
對于莫高窟的佛光,科學界存在兩種解釋。第一種解釋是,三危山純?yōu)樯碀{巖層,屬玉門系老年期山,海拔高度約一千八百四十六米,巖石顏色赭黑相間,巖石內(nèi)還含有石英等許多礦物質(zhì),山上不生草木,由于山巖成分和顏色較為特殊,因而在大雨剛過,黃昏將臨,空氣又格外清新的情況下,經(jīng)落日余暉一照山上的各色巖石便同巖面上未干的雨水及空氣中的水分一齊反射出五彩繽紛的光芒,將萬道金光的燦爛景象展現(xiàn)在人們眼前。另一種解釋是:莫高窟修造在鳴沙山東麓的斷崖上。崖前有條溪,在唐代叫“宕泉”,現(xiàn)今叫大泉河,河東側的三危山與西側的鳴沙山遙相對峙,形成一夾角。傍晚,即將西落沉入戈壁瀚海 的落日余暉,穿透空氣,將五彩繽紛的萬道霞光灑射在鳴沙山上,反射出萬道金光,這正是我們有時看到的“夕陽西下彩霞飛”的壯麗景象。無論是出現(xiàn)在三危山,還是鳴沙山兩個方向的所謂“金光”都是一種在特殊條件下的自然現(xiàn)象,古人由于受當時生產(chǎn)力的局限和宗教迷信觀念的束縛,無法從科學上解釋這種自然現(xiàn)象,只得用神、佛顯靈來做結論,至于樂傅和尚,觀念他為了神其佛法,顯示自己的虔誠,便又有了“忽見金光,狀有干佛”的玄妙說法流傳于世。
在敦煌石窟壁畫中,最有意思的就是故事畫,富有鮮明的生活氣息。故事畫大體可分三類,一類是宣揚釋迦牟尼生平事跡的佛傳故事,描繪他從誕生到出家的主要情節(jié),像連環(huán)畫一樣。如北周第二百九十窟,全部圖像近八十個畫面,是我國現(xiàn)存惟一的佛傳連環(huán)故事畫。第二類是宣揚釋迦降生前各世轉生教化眾生的本生故事,大致有幾十種,都是表現(xiàn)他前生施頭、割肉、喂鷹、挖眼、身釘千釘、舍身飼虎的悲慘場面,歌頌他的自我犧牲精神。其中反復描繪的故事主要有“尸毗王割肉貿(mào)鴿”的故事,說有一只鷹追逐一只鴿子,鴿逃到尸毗王處求保護。鷹對尸毗王說,若不還鴿,自己就將餓死。尸毗王為兩全其生,便用刀割下自己的肉贖鴿,鷹要求肉與鴿體一樣重,王幾乎將肉割盡,仍不如鴿重,索性舉身坐在秤盤內(nèi)。這個故事體現(xiàn)了佛家感人至深的慈悲心腸。
另外一則“月光王施頭”的故事,說月光王樂善好施,馳譽各國。有一小國國王毗摩斯那心生妒忌,想要加害于月光王,便以重賞召募婆羅門,凡能得月光王之頭的人,許以“分國半治以女妻之”。有一個叫勞度叉的婆羅門應募,向月光王乞頭,月光王答應了。勞度叉持刀要砍,被樹神用神通力懲治。月光王便向樹神說:“我于此樹下曾經(jīng)把自己的人頭砍去了九百九十九次,施此一次,即滿千數(shù)”,于是引頸就頭。
還有一則,“須達太子本生故事”,是說葉波國太子須達那樂善好施,有求必應。敵國仇家收買婆羅門八人,向他乞討國中百戰(zhàn)百勝的白象,太子慷慨施與。大臣人宮稟報國王,國王震怒,將須達那驅逐出國。須達那太子攜妻兒驅車出走,一路上遇人乞討,將馬、車、衣物施盡,千辛萬苦到遙遠的檀特山中隱居修行。后來又有一個婆羅門來要他的兩個兒子,須達趁妻子不在,用繩索將兒子捆綁起來交給婆羅門,妻子歸來痛不欲生。后來婆羅門將孩子帶到葉波國出賣,被國王知道,深受震動,將孫兒贖回,并迎太子回國。
敦煌壁畫中還有一類是宣揚度化事跡的因緣故事,“難陀出家因緣”講的是釋迦千方百計勸戒弟弟出家的故事。釋迦異母弟名難陀,有妻孫陀利美艷無比,釋迦命剃師為難陀剃發(fā),強迫他出家。難陀留戀妻子,一日偷跑回家,被釋迦發(fā)現(xiàn),將他喚回,嚴加訓戒,又領他遍游天宮,觀諸天女,復游地獄,見湯鑊之刑,難陀悔悟,一心從佛出家,成為羅漢。“善事太子人海品”的故事是說,國王勒那跋彌有二子,一個叫善事,一個叫惡事善事見民眾為衣食而殺生害命,便以王宮財物布施窮人。國庫將空,決定人海求摩尼寶珠。惡事與他同行。善事取寶珠后,惡事奪走寶珠,刺瞎善事的雙眼。善事得牛王和牧人相救,傷愈后流落異國,沿街彈琴乞食為生,后被梨師跋國王用作守園人。國王女兒在園中遇見善事,心生愛慕,遂結為夫婦。善事終于雙日復明,還歸故國。
佛家對人性的弱點認識非常深刻,并不因為一個人有深重的罪孽而放棄對他悔改的希望,不過在他悔改之前,必須令他經(jīng)歷巨大? ?磨難?!拔⒚畋惹鹉峋壠贰本褪切v“佛法無邊”的故事。微妙前生有罪,以釘子謀害繼子,今世遭到報應:丈夫被蛇咬死,兒子有的被狼吃掉,有的淹死在水里。娘家失火,全家死難。微妙再嫁梵志,產(chǎn)子之夜,丈夫酒醉回家,烹煮新生兒逼微妙共食。微妙被逼出走,路遇為新喪妻子上墳的長者子,與長者子結婚。婚后七天丈夫暴亡,微妙被殉葬強盜來盜墓,微妙得救,又被迫”強盜結婚強盜被判罪處死,微妙再次殉葬,因狼和狐貍扒墳得救。最后微妙見佛,被度為比丘尼。
除佛教內(nèi)容外,莫高窟壁畫還有一些以中國傳統(tǒng)的神話或神仙為題材,如西王母、東王公、伏羲女媧、雷公雨師等自然神話,這些在漢代慕壁畫中常見。在敦煌石窟中出現(xiàn),反映了魏晉以來佛教逐漸和道家、儒家思想融合而中國體的一個側面。此外,還有一些 歷史 事件被搬上了壁畫,尤其是張騫通西域的經(jīng)過,得到了較為細致的表現(xiàn)。
這些壁畫的學術價值自不待言,對于我們普通人來說,單單從欣賞的角度就能讓人得到巨大的快樂。古代各族藝術匠師繪制壁畫時表現(xiàn)了高超的藝術造詣,把壁畫按時代排列起來,幾乎是一部中國古代美術史。對于敦煌,我們只能用一個詞來形容才合適,那就是--博大精深。
Hash:60f6363168dd6ca54bca37446e1b7b8f3f0eabc9
聲明:此文由 leaf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