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讀桐江名人丨曾是桐廬縣主簿,他的一生,見證了翙崗李氏的一段興衰史!

本節(jié)目由桐廬縣社會科學界聯(lián)合會、

桐廬縣融媒體中心攜手推出

李文(生卒年不詳),字仲章,號近山,李驤族弟,是元代翙崗隱逸群中的重要人物。據(jù)清光緒緒十七年《鳳岡李氏宗譜》人物行狀記載:“(李文)自幼志趣不群,明春秋讀書不煩,程督既冠,卓然自立,豪逸邁眾?!眲⒒Q贊他是:“儒士之曠達者?!?

與李驤相較,李文并不是一個純粹的隱者,他既有儒士建功立業(yè)的志向,又有隱士瀟灑散淡的心性,一直在出入之間徘徊惆悵,最終懷著滿腹才華,流連在了山水煙霞之中。

本期“品讀桐江名人”將由 吳宏偉先生為大家講述近山老人李文的故事。

翙崗老街入口

詩畫交鴻儒

翙崗李氏,本系簪纓之族,到李文這一代時,已是桐廬首屈一指的名門大戶,而且家族盛行崇文尚義之舉,一時四方名士爭相來游。至李文時,與諸名士的交游達到了鼎盛,元代著名書法家,禮部尚書、奎章閣大學士康里巎巎(1295—1345,字子山),元代著名道士、詩文家、書法家張雨(1283—1350 ,道名嗣真,號句曲外史),元代著名文學家、書畫家楊維楨(1296—1370,字廉夫, 號鐵崖),著名書法家俞和(1307—1382,字子中,號紫芝),元代著名文學家宋濂(1310—1381,字景濂,號潛溪),元代著名畫家(趙孟頫之子)趙雍(字仲穆),元代畫家(趙孟頫外甥)林子山;元代名士許瑗(字栗夫)、吳立夫,元代劇作家柯丹邱,以及大名鼎鼎的劉基(1311—1375,字伯溫)都爭相與李文交游。一時群彥薈萃,鴻儒云集,翙崗李氏也聲名遠揚。

李文不僅擅長詩文,而且擅長繪畫。他曾畫過一幅《林泉讀書圖》,其侄兒李恭、好友康里巎巎、劉基等名士都留有題詩跋文。

李恭《題林泉讀書圖》詩曰:

觀昔于今一夢中,竹林書舍已成空。

衣冠人物具塵土,惟有溪山似畫中。

康里巎巎《題李近山林泉讀書圖》詩曰:

深林颯颯無人到,卻是秋風落葉聲。

拋卷出門聊倚杖,且看山下白云生。

劉基看了康里巎巎的題詩后,詩興大發(fā),也和了一首《次前韻》,詩曰:

茅屋秋風黃葉里,隔溪聽得讀書聲。

松蘿掩蔭無行處,更有晴云滿路生。

雖然李文的《林泉讀書圖》沒有流傳下來,但是通過李恭、康里巎巎和劉基三位名士的描述,依舊可以看到李文此畫描繪的情境:白云繞山,深林颯颯,一條小溪緩緩流淌,在濃密的樹蔭下,一位儒士放下書卷,拄杖凝望。這不就是李文翙崗村依山環(huán)水的現(xiàn)實情景嗎?從題詩中,可以深切地感受到李文與劉基等名士交流唱和的瀟灑風采。

進入明代,李文去世,其子還千里迢迢趕到金陵前去向劉基報訊。劉基聞訊,哀痛萬分,寫了一首感人肺腑的追悼詩,詩曰:追悼李君近山

桐廬李君近山,儒士曠達者也。與仆為知心友,契闊十余年,風塵澒洞,音問杳絕。忽其子來京師,始知李君亡矣,悲感成詩,聊以寫其情耳!

白頭經(jīng)喪亂,青眼總凋零。

解劍情何及,看山興已瞑。

夕嵐空蕙帳,朝雨翳松銘。

痛哭幽明隔,酸凄孰為聆。

此詩字字句句情真意切,充滿了對故友的追憶哀悼之情。“青眼”出自晉代阮籍看待友人正視,看待厭惡之人則斜視的典故;“解劍”出自延陵季子季札踐行諾言,掛劍徐君墓的故事。劉基以阮籍和季札對待朋友的態(tài)度,表達了他與李文君子之交的深情厚誼?!跋箍辙ぃ牯杷摄憽币痪鋭t真實地再現(xiàn)了李文林泉幽居時的生活情景,若非摯友,何能道及如此。

儒士初顯功

李文曾擔任過郡縣庠序的廣文(教官),他在對待功名的立場上與劉基頗為相同,盡管面對蒙元異族的統(tǒng)治,他還是抱著積極入世態(tài)度和決心,想通過出仕來實現(xiàn)人生理想。

據(jù)清光緒緒十七年《鳳岡李氏宗譜》的記載:“(李文)初授建德路桐廬主簿,張士誠起兵騷擾吳越,元將不花兒統(tǒng)兵擊之,屯于縣境,糧餉不濟,公出家儲,以餉士卒,賴以克捷。至正十二年七月,紅巾賊反,奉浙東宣慰使司都元帥脫脫,咨(李)文差往剿捕,屢奏捷。論功行賞,升授浙江行省都事?!?/p>

從這段記載中可知,李文一開始就有桐廬縣主簿的職務,在打擊張士誠的戰(zhàn)斗中,李文獻出家中儲備,解決了元將不花兒軍隊的糧餉問題,可見李文家道的殷富。在其后的紅巾軍起義中,李文受元帥脫脫之命,前往衢州地區(qū)剿捕戡亂,屢次獲勝奏捷,并因軍功提拔為浙江行省都事??创?a href='/lishi90/' target=_blank>歷史人物,要結(jié)合當時的歷史背景,劉基在離開翙崗后,在1352至1358六年間,被元朝啟用為浙東元帥府僉事,也多次參與了平定浙東農(nóng)民起義的戰(zhàn)爭,但并不影響后來他幫助朱元璋推翻元朝統(tǒng)治的歷史功績。站在當時元朝政府的立場,李文為維護社會穩(wěn)定立下了大功,這符合他修齊治平的儒家追求。

遁跡終山水

作為元朝故吏,在元末農(nóng)民起義的大潮中,李文選擇了棄官躲避,他在《避世山中和韻》中寫道:“迢遞天河水,河當洗甲兵。風塵嗟客況,霄漢惜交情。李愿終歸谷,龐公不入城。山深無鼓角,好為養(yǎng)殘生?!毕M柚旌铀?,一洗天下兵戈,表達了對戰(zhàn)爭的厭惡,對平靜終老的向往。

當時蒙古勢力已被元末農(nóng)民起義軍趕出了中原,朱元璋在劉基等能臣的幫助下,開始逐個擊破張士誠、陳友諒等紅巾割據(jù)勢力。面對群雄紛爭,社會動蕩,李文只得偕家隨友人避亂于金華山中。據(jù)清光緒緒十七年《鳳岡李氏宗譜》記載:“元亡,(李文)與許瑗(字栗夫)游金華山中,飄然有物外想,迨洪武定天下,始復舊居?!?/p>

從中可以看出,李文在躲避元末農(nóng)民起義的戰(zhàn)爭中,飽受戰(zhàn)亂之苦,在深山老林中才有了飄然物外,遁世歸隱的念頭。其時,李文已經(jīng)進入暮年,戰(zhàn)爭離亂的痛苦,家山田園的招隱,使得李文更加思念家鄉(xiāng)的田園生活。等到朱元璋一統(tǒng)天下,李文才回到了翙崗,重新修復故居,開始了真正的隱逸生活。

李文晚年,畫了一幅全身肖像圖,并題了三首詩。其中一首寫道:“如寄形骸本不真,一時摹寫作全身。信知靈爽千年后,留到兒孫說古人?!彼M曛螅芰粢环は窠o兒孫憑吊紀念,并作了作一首四言詩,概述了自己散淡的一生:“黃冠野服,逍遙自如。性靜心逸,志動情舒。無求名利,嗜讀詩書。近山而居,臨水而漁。抱沖養(yǎng)性,樂也蘧蘧?!薄敖蕉?,臨水而漁”基本概況了他的隱逸狀況,“近山老人”的自謂也由此而來。

戰(zhàn)亂之后,李文對翙崗的山山水水更加喜愛流連。他在閑居之余選取了翙崗十個景點創(chuàng)作了《南岡十景詩》,其中的《山市晴光》便是他對戰(zhàn)爭創(chuàng)傷的感慨:

村郭朝晴圖畫開,兩山時好送青來。

綵簾搖影沽春酒,翠竹凝輝間玉梅。

霞彩遠涵新院落,日華紛繞舊亭臺。

可憐二十年重到,一段繁華付劫灰。

詩中青山依舊,畫圖新開,翠竹梅花交相掩映,新院舊亭滿目滄桑,離鄉(xiāng)背井二十年,昔日高朋親友多已不在,往日的繁華已是劫后余灰,詩人不禁感慨滿懷。

李文暮年,梳理總結(jié)了一生的詩文創(chuàng)作,編輯了《古樂府》二卷、《近山集》二十卷。李文的一生,見證了翙崗李氏在歷史轉(zhuǎn)折時期的一段興衰史,他的出仕與歸隱,這是人生理想與歷史變遷碰撞的結(jié)果。

節(jié)目信息

首播:每周五9:00

重播:每周五16:00、20:30

(重播時間一般為第二周)

收聽方式:FM89.3 桐廬人民廣播電臺

音頻:FM89.3廣播

編輯:范休婷

大家都在看

Hash:9fefc586d4fcd80c317c2d84cb81554e8625723d

聲明:此文由 本地小靈通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