悅讀上海 上海縣衙門的建立與發(fā)展
元至元二十九年,即公元1292年上海由原來的上海鎮(zhèn)升格為上海縣,上海建城已經(jīng)七百余年,一個縣必定有縣衙門,那么,上海的縣衙門設在哪里,是否有過搬遷,還留下什么遺跡,這是許多對上海歷史感興趣的人經(jīng)常會問的問題。 元朝上海建縣后,一直到明初的洪武年間才有了第一部《上??h志》,不過,這部《上??h志》可能未刊印就丟失了,后人只在其他的著錄中見到一些片言只語,現(xiàn)存的上海第一部縣志是明《弘治上??h志》,該《志》卷五“公署”中是這樣講的: 縣署,元市舶司也。至正(應是“元”之誤)二十九年閏六月,始立上??h,以舊榷場為之。至大德戊戌,適有并舶司歸四明之命,遂移縣署于司,今縣是也。 這段文字比較簡潔,當時人可能看得懂,今人理解會有困難。
唐時措是元朝上海紳士,他不僅出資建立上海鎮(zhèn)的“鎮(zhèn)學”,還直接參與上海縣的籌建,還寫了一篇上?!督h治記》,《弘治上??h志》抄錄全文,文章太長,摘錄部分如下: (元)至元壬辰春,圣天子以華亭地廣,民眾難理,命分高昌、長人、北亭、海隅、新江五鄉(xiāng),凡二十六保立縣,上海因以名……初,主簿郗將仕首至,是年閏六月二十二日卜廨蒞事,惟舊榷場聽(廳)宇為鎮(zhèn)守總管府、運糧千戶所因之,居不安焉,且庭宇湫隘,藏櫝無庋,系囚無圉。大德戊戌秋,方議遷,十月,適有并海舶歸四明之命,官吏例革,衙宇空閑,是造物者以遺縣而莫克專問之?!汉ニ脑拢瑒炏?,俾移置廳堂兩廡,較舊衙門倍寬。”但是,元朝時吳淞江淤塞嚴重,今黃浦江的下游河段還沒形成,從外洋進入中國的商船均為深水船,難以經(jīng)內河進入上海,而大多數(shù)蕃舶直接駛抵四明(即寧波),于是在大德戊戌(1298年)撤銷上海市舶司,并入四明市舶司。上海市舶司撤銷后,官吏被調任或裁減,衙門就空置了,于是上海縣打報告,申請把市舶市衙門建筑改為上??h衙門,第二年,報告獲批準,上??h衙門就遷到原上海市舶司衙門,《弘治上海縣志》又講: 明年,為海潮所壞,達魯花赤雅合雅率僚佐新之。洪武二十五年,知縣林廷瑾建鼓樓。二十九年,知縣張守約建穿堂。正統(tǒng)四年,巡撫、侍郎周公忱巡歷至縣,頗陋其制,乃命知縣張禎、丞蔣文凱修建儀門及穿堂、后堂,煥乎有可觀者焉。后,鼓樓壞,成化間知縣劉宇復改建之,整整翼翼,與邑稱矣。
《弘治上??h志》中附有“上??h圖”,傳統(tǒng)的中國界畫往往只是“示意圖”,但尚能看清明弘治年間上??h衙門的布局和形式。清《同治上??h志·卷二·建置·衙署》在記上??h衙門時,前段基本抄《弘治上??h志》,接著說: 正德七年,知縣黃希英新廳事:面廳為戒石亭,廳東為鑾架、庫廳,西為典史廳、架閣庫,兩廡為六房,儀門東為土地祠,西為獄舍。嘉靖元年,鼓樓毀,知縣鄭洛書即其地立弦歌坊。十六年,知縣梅凌云重建鼓樓。十九年,知縣張秉壺立牧愛坊在儀門內。三十二年,倭寇突至,廳宇悉燼。三十三年,知縣劉克學重建:門、廡、堂、寢、庫、獄及東西衙署。四十二年,知縣黃文煒于儀門西置迎賓館今廢,重建土地祠。萬歷五年,同知鄭重亨于大門內建東、西,南三坊。十年,知縣鄧炳開西偏馬道,與東稱。二十六年,知縣許汝魁重立戒石亭,并立親民坊。三十六年,知縣李繼周重建內衙廳事及丞、尉衙舍,改造獄舍。四十年,知縣徐日久建可堂于中堂之右。四十六年,知縣呂浚重修內外,改建大門,設左右榜廊,易民居余地,恢廓舊規(guī),重建二坊,曰“潔愛”、“廉平”。國朝順治十七年,知縣涂贄各加修葺。康熙九年,知縣朱光輝建堂于內衙之西,后知縣任辰旦題曰“介和”。
十二年,知縣陳之佐建二亭,在東、西坊外,為民有事于縣者憩息所今廢。二十年,知縣史彩改建內衙,額曰“問心堂”。雍正九年,知縣張濤重修大堂。乾隆十三年,知縣王侹筑月臺,重建吏舍及皂役班房。五十二年,知縣周云翮重修內外堂屋。嘉慶二年,知縣湯燾于署之正西重建自新所。四年,復增修衙署。十七年,知縣王大同改葺大堂及勤補堂。道光十五年,知縣黃冕就署東箭道建問耕亭。道光二十四年,西人入城,半遭毀壞,署知縣蔡維新重修。咸豐三年八月,閩廣會匪作亂,署知縣袁祖德死亡,縣署及僚佐署俱被毀。五年春,城復,署知縣孫豐重建。六年,知縣黃芳增修。 這段引文有點長,以流水賬的方式記錄了上??h衙門歷年修建的情況,可以得出一個結論,那就是從元大德三年上??h衙門遷到原市舶司址后,將近六百年沒有搬遷過?!豆饩w上海縣續(xù)志》是續(xù)《同治上??h志》的,文說: 知縣署,光緒三年,知縣莫祥芝詳準重建三堂及慕寮,增建監(jiān)獄圍墻……宣統(tǒng)二年七月,知縣田寶榮就舊監(jiān)獄地址改建改良監(jiān)獄,計大小房屋一百十五間,糜銀三萬三千七百三十余兩……
中國的知縣是“父母官”,其主要的職責,一是保證上??h衙門被滬軍都督府司法署占用后,必須另建縣衙門,今天的蓬萊路本來是一條叫作“半段涇”的小河,今蓬萊路與文廟路之間有一條叫“半涇園弄”的小路,即以半段涇的叉河而得名,據(jù)《同治上海縣志》中講,在半段涇的北岸有一“廣安會館”,是廣東旅滬同鄉(xiāng)人團體,1853年小刀會起義時,廣東三合會的成員就潛伏在廣安會館,等號令一下就出擊進攻相鄰的清軍兵營,當小刀會被鎮(zhèn)壓后,廣安會館的產(chǎn)業(yè)即被充公,1906年后上海填半段涇筑路,以邊上有蓬萊道院而取名蓬萊路,民國肇始,就在廣安會館舊址另建上??h衙門,約1915年遷入新址辦公。1927年成立上海特別市,原來上海縣東部的面積大部分劃入上海特別市,僅剩西部的農(nóng)村屬上海縣,使上海縣署不在上??h的土地上,于是,1933年又將上海縣治遷北橋鎮(zhèn),蓬萊路的舊縣治改為上海市警察局址,后改為上海市警察局蓬萊分局,解放后的相當長的一段時期里為上海市公安局南市區(qū)分局址,址為蓬萊路171號。今建筑保存完整,并已公布為上海市優(yōu)秀歷史建筑。 上??h的建置在民國后變化很大,縣治也幾經(jīng)搬遷,1954年縣治遷閔行、1960年劃出閔行鎮(zhèn)及吳涇地區(qū)置閔行區(qū),次年,上??h治又遷莘莊鎮(zhèn)。1981—1984年,又將上海縣毗連上海市區(qū)的漕河涇、龍華、北新涇三鎮(zhèn)及八鄉(xiāng)的部分分別劃入長寧、徐匯和閔行區(qū),1992年,撤銷上??h和閔行區(qū),建立新的閔行區(qū),上??h的建置從此結束。
Hash:485ef4e3db40a09dd490de4863157f4358b028c3
聲明:此文由 悅讀城市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