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剎海邊,神秘的京城第一水關
今年2月份,習總書記在視察大運河森林公園的時候說,要深入挖掘以大運河為核心的歷史文化資源,保護大運河是運河沿線所有地區(qū)共同的責任。習總書記說的這運河,是一條連接北京老城區(qū)和城市副中心的水路——通惠河。
那么,這條河究竟是怎么來的呢?這話還得從什剎海邊上的一座祠堂說起。
盡管如今的西海(積水潭)早已不再澎湃,但從當年的京城第一水關——匯通祠堂中供奉的鎮(zhèn)水觀音和“水神”郭守敬來看,不難想象當初的西海是多么激蕩。而匯通祠,這一曾經調節(jié)京城幾大水域流速的心臟,當年的律動又是如何富有韻律美。
匯通祠鳥瞰
積 水 潭 畔
匯 通 祠
鎮(zhèn)水觀音庵
匯通祠原名鎮(zhèn)水觀音庵,為明成祖(公元1403-1425)時姚廣孝所建,乾隆二十六年改建,乾隆皇帝賜名匯通祠。距今已570余年。
積水潭是京城海子中,德勝橋以西的水域,這里自元代起就因風景秀麗、寺廟眾多而成為文人雅士的必游之處。明代,這里更是廟宇云集。著名的有石湖寺、凈業(yè)寺、蓮花庵、火神祠、太平庵、龍王堂、金剛寺、興德寺等。
匯通祠座落的土山,正對著城墻水關入水口處,其水源是西山諸泉入關后在此“匯通”,分東西兩側注入海子。當時的積水潭、什剎海、中海、南海和太液池因“汪洋如?!保拭昂W印?。匯通祠迎水、環(huán)水又臨海,所以明代叫鎮(zhèn)水觀音庵。
匯通祠
當年的北京城,并不像今天這樣缺水。就在中軸線的西側,自北向南依次有西海、后海、前海、北海、中海、南海六個天然形成的湖泊。西海北岸入水口有座不大的小山,匯通祠就坐落于這一京城水域的咽喉之上。而咽喉之下就是掌管動脈的心臟——祠下有一座巨大的水關,內設可以活動的木閘嵌入兩旁的石槽之中,整個城內水域的水位高低與流速,都靠它掌控了。
匯通祠位于京城水域的咽喉位置
現在站在小山上往下望,眼前已不是六海的滔滔水流,而是北二環(huán)的滾滾車流了?,F在習慣所說的積水潭其實就是西海,而真正的積水潭早在當年修地鐵環(huán)線時被填埋了,空留一個地名。
元朝為漕運需要開鑿了通惠河,而作為終點的積水潭是13世紀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湖,比上世紀50年代填埋前的積水潭還要大五倍。當年江南的糧船順著京杭大運河開到積水潭北岸碼頭???,每年900萬石漕糧的吞吐量不僅滿足著都城的消費需要,也沖擊著匯通祠水關內六海自然水域的波濤。
而匯通祠后院的主人,不僅是水利部門的“老領導”,更是祖師爺——郭守敬。蒙古鐵騎入城的時候,恢宏龐大的金中都已變成了一片焦土。于是元朝入主中原的頭件大事,就是修建元大都。
等城池建筑都建好以后,元世祖忽必烈坐在草原的大帳中還是不肯前往。為什么?城池倒是建好了,舊時的水系全不通了,別說老百姓了,皇帝喝水都困難。正當這位戰(zhàn)神為了水愁眉不展之時,一位風塵仆仆的年輕人前來叩見, 他便是郭守敬。這位思維敏捷, 見識不凡的年輕人胸有成竹地陳述了六項興修水利的建議,直說得忽必烈龍顏大悅, 感嘆道:“如果每個人都這般思考國事建設, 就不白吃飯了”。當即授予時年32歲的郭守敬“ 提舉諸河渠” 的大權(相當于今天的水利部部長)。
展室中央郭守敬的大理石像下,擺放著一副還原當年郭守敬設計北京水系思路的沙盤。順著標示可以清晰地看到,為了興建元大都,郭守敬主持重新開挖金口河,把西山的木料等物通過河運,運至都城,極大地節(jié)省了人力物力,加快了元大都興建的速度。
之后,也是在郭守敬的建議主持下, 把昌平沙河地區(qū)的泉水引入甕山泊, 從而再引入積水潭, 富足了京城用水。中國人也打那兒有了水庫的概念。
而這位元代“水利部長”后來也成了當朝的“科技部長”和“國土資源部長”。
西水關舊照,背后為匯通祠
匯通祠復原圖
這里是北京
?
通惠河的出現,孕育了元大都,也滋養(yǎng)了從明清至今的北京城。那這條河道究竟是怎么出現的呢?
本期看點
彎彎繞繞,設計師為“河”糾結。
前朝后市,通惠河沒有選擇。
白浮泉并非運河源頭,是誰讓它成了面子工程?
郭守敬神機妙算,是誰讓他妙手畫出河道?
敬請關注
《這里是北京》即將播出
“運河·北京”系列節(jié)目《運河從哪兒來》
敬請關注今晚BTV新聞頻道
《這里是北京》
播出時間:7月10日 22:40
聯系我們!
回答問題|提供節(jié)目線索|建言獻策|請直接留言噢
BTV新聞頻道
從2016年3月1日起
《這里是北京》
首播時間改為每晚22:40
重播時間為次日早10:30-10:40
有機會獲得更多獨家資訊!
Hash:3acfe54f8f02b14a771ad839e089b4a807a25135
聲明:此文由 BTV這里是北京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