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說“崞陽古城”之四:街上那么多牌坊

作者:原平故事

在一座城池里,有各式建筑,各式的陪襯景物,各種陪襯建筑。其中牌坊就是一項很重要的陪襯景觀。

城池里建設牌坊,可以增加城市的文化品位。

城池里有牌坊,而且牌坊特別多,它點綴城池里的建筑,增加城池里的風采。

牌坊是一種標示性建筑,在廟宇里建得最多,其次是在城池內的主要街巷中建造。一般把牌坊建在城池里比較重要的位置,用以標示或旌表。它是古代建筑中的“小品”,是特有的小型建筑。

牌坊是一種獨特的建筑模式,按其作用可以分為表彰坊、標表坊、陵寢坊、德行坊、第宅坊等五個方面。

城池里建設牌坊,主要是建在重要的大街口,重要的部位,以作為標志。比如崞陽文廟內外,就建有多座牌坊。光是文廟外就有三座牌坊:正對照壁南,有“金聲玉振”坊三楹,也叫“泮宮坊”;在禮門西,建有“德配天地”坊三楹,舊時也叫“鍾靈坊”;與此對應的是“道冠古今”坊三楹,舊時也叫“毓秀坊”。此外,在城池里的主要大橋,橋頭也建牌坊。比如來宣橋和普濟橋的兩端橋頭,都各自建有一座木構牌坊。

在牌坊中有磚牌坊、木牌坊、石牌坊,其中以石牌坊為最多。石牌坊所用材料堅固,耐久性強,時間久了,也不會腐蝕變形,也不怕風吹日曬和雨淋。我們今天所看到的大部分牌坊,都是石牌坊。

據(jù)明嘉靖版《崞縣志》記載,古城的街巷中曾有各種牌坊48座。其中包括:

宣化坊(在縣衙前);

儒林坊(在縣學西);

儲雋坊、弘文坊(均在縣學前);

城隍坊(在城隍廟前);

大司徒坊、少宰坊(均為梁璟立);

少司馬坊(為劉寅立);

都憲坊(為梁璟立);

方伯坊(常景先、梁璟各一);

大參坊(常景先、賈忠、梁璟各一);

少參坊(為李瓚立);

風憲坊(為田益立);

司諫坊(茹剛、梁璟、李瓚各一);

繡衣坊(王杰、田益各一);

進士坊(劉寅、梁璟、李瓚各一);

舉人坊(一十有九,為舉人劉寅、茹剛、杜人杰、秦良、常景先、賈忠、梁璟、田益、李讓、李瓚、張仁、張錦、賀貫、賀璠、靳瑄、趙通、杜錦、田萬里、郝璋立);

節(jié)婦坊(吉彥亨妻馬氏、譚子信妻靳氏、任彪妻賀氏,各一);

義民坊(梁弘、李斌各一)。

清光緒版《續(xù)修崞縣志》記載的牌坊也不少:

育賢坊(在景明門內路東);

制誥重褒坊(在南關,為明誥贈李本明、李三畏建);

科第聯(lián)芳坊(在寧遠街,為明舉人賀貫、賀璠、進士賀愈建);

司馬坊(為明進士劉寅建);

大司徒坊(為明進士梁璟建);

都憲坊(為明進士梁璟建);

大參坊(為明進士常景先建);

少參坊(為明進士賈忠建);

少參坊(為明進士李瓚建);

繡衣坊(為明貢士王杰建);

繡衣坊(為明舉人田益建);

風憲坊(為明舉人田益建);

進士坊(為明劉寅、梁璟、李瓚、賀愈各建一座);

司諫坊(為明茹剛建);

世進士坊(為明方伯李瓚、李楠建);

雙桂坊(為明舉人賀貫、賀璠建);

步蟾坊(為明舉人李讓建);

父子傳香坊(為明舉人張仁、解元張錦建);

祖孫濟美坊(為明舉人郝璋、郝桂芳建);

高掇天香坊(為明舉人靳瑄建);

亞元坊(為明舉人亢璣建);

清廉卓異坊(為明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食一品俸贈兵部右侍郎李楠建);

純孝坊(為明孝子賀多壽建);

貞女孝婦坊(在南關外,為張夢麟妻狄氏建);

順德貞操坊(在關帝行宮側,為張昭妻李氏建);

松筠并節(jié)坊(在大南關路東,為千總要拯妻吳氏、子生員珩妻黃氏建); 

清標彤管坊(在西街,為石岐妻史氏建);

不負所天坊(一在大南關,為李宗鄴妻杜氏建;一在大東門外,為賀謹妻郭氏建)。

實際上,在光緒年間續(xù)修縣志時,古城內只剩十幾座牌坊了,其余的都在志書里標注“今廢”。

而現(xiàn)如今,這些牌坊都失去了蹤影,即使是部分構件也消失殆盡了。

江湖游俠 攝影

End

Hash:4322638eaf79547919921e497186755e3430dd06

聲明:此文由 原平故事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