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佛教博物館

泉州佛教博物館

泉州佛教博物館總投資六百余萬元人民幣,全館建筑面積三千七百多平方米,建有殿、堂、房、舍幾十間,均系木面結構,殿宇五重,中間三進采用蠟角式建筑,其中戒壇為重檐,五重正殿依次排列,在正對山門的一條中軸線上,與東西兩廂的鐘、石雕廊房建筑相連接,渾然一體,布局嚴謹,氣象莊嚴,樸實壯觀。五重殿由幾十根巨型石柱支撐,琢磨精雕,柱上斗拱,雕飾玲瓏,尤以各殿鏤空花窗,式樣繁多,圖案新穎,堪稱內地佛教博物館之冠。

“此地古稱佛國,滿街都是圣人”為宋代大理學家朱熹對泉州這座文化古城的歷史評價。素有“泉南佛國”之稱的泉州蘊藏著無數(shù)的佛教文化和藝術珍品。在黨和政府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鼓舞下,在泉州市委、市政府直接關心和支持,市-部、宗教部門直接參與倡導下,泉州佛教博物館得以建成。中國政協(xié)副主席、中國佛教協(xié)會會長趙樸初老人親筆題寫了泉州佛教博物館匾額。

博物館建筑面積為3200多平方米,有殿、堂、房、舍幾十間,全系木面結構,殿宇五重,中間三進采用蠟角式建筑,其中戒壇為重檐,五重正殿依次排列。在正對山門的一條中軸線上,與東西兩廂的鐘、石雕廊房建筑相連接,渾然一體,布局嚴謹,氣象莊嚴,樸實壯觀。殿堂四周空地均鋪石板相通,整齊清潔,晴無塵揚,雨無泥濘。五重殿由幾十根巨型石柱支撐,琢磨精雕,柱上斗拱,雕飾玲瓏,大以各殿鏤空花窗,式樣繁多,圖案新穎達幾十種,堪稱國內佛教博物館之冠。全館現(xiàn)有:銅鑄、鐵鑄、彩塑、木雕、石刻、瓷、木質的大小佛像、菩薩、羅漢、天王、神將等五十多尊。除了珍藏著卷帙浩繁的佛經典籍外,還保藏著從唐至民國的歷代文物,其中有唐玄宗開元二年(公元714年)銅鑄的釋迦牟尼佛像,高35公分。這些文物中,最晚的是民國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從印度請來的玉雕釋迦牟尼佛坐像,高55公分,最大的是清代高2.6米,五頭十一面的銅鉚千手觀音;最小的只有拇指大的銅鑄釋迦牟尼苦行求法像;最珍貴的是斯里蘭卡贈送的高30公分玉雕釋迦牟尼佛,藥師琉璃佛、阿彌陀佛等三尊佛像。還有1955年從東西塔剎銅葫蘆里取出的兩尊高10公分七寶鎏金小羅漢,以及明代張瑞圖、木庵等名家的字跡和木板楹聯(lián)。

第一展室有歷代的銅鐘九口,其中以南宋紹興二年(公元1132年)鑄的銅鐘為最古,明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鑄的銅鐘為最巨。特別要提到的是清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鹿港郊公置”的鐵鐘,鑄有泉州與臺灣經濟往來的銘文,很有歷史價值。這些歷代的藝術珍品琳瑯滿目,令人贊嘆不已。

第二展室有石雕宋、元、明、清各朝代的佛像。第三展室即正殿,有明代、元代、宋代、清代各書法家名人字畫真跡,瓷花瓶。有唐、明各種不同的花瓶十余種。

第四展室即戒壇,有唐代的銅鑄“海獸葡萄鏡”,明代的佛像4尊,清代的銅佛像30多尊,香爐有明代以及清代共30多個。室中著名的有宋版元刊《崇寧萬壽藏》與全省獨一無二的《毗盧藏》殘卷,此外還有五代僧人義英手寫的《金銀藏》殘片,元代僧人如照刺血寫成的《法華經》一部,明代僧人藕益親筆題識的《梵網經》與明刻本《華嚴經》。以及木版《開元寺志》一套。 第五展室兩層,即“弘一法師紀念館”,一樓弘一法師的藝術展室,所展出的圖片生動地展現(xiàn)了弘一法師的生平事跡,二樓弘一法師的遺留實物及墨寶字畫、真跡和有關文物,令人嘆為觀止,其中有著名畫家徐悲鴻所畫的弘一法師油畫像及豐子愷的作品。 泉? ?南戲博物館 泉州南戲形成于宋末元初,鼎盛于明清 ,流布于原泉州府,漳州府所屬各縣及粵東海陸豐等閩南語系地區(qū),明末清初更遍及臺灣,并跟隨華僑足跡傳入東南亞等華僑聚集地。

布局特點

博物館建筑面積為3200多平方米,有殿、堂、房、舍幾十間,全系木面結構,殿宇五重,中間三進采用蠟角式建筑,其中戒壇為重檐,五重正殿依次排列。在正對山門的一條中軸線上,與東西兩廂的鐘、石雕廊房建筑相連接,渾然一體,布局嚴謹,氣象莊嚴,樸實壯觀。殿堂四周空地均鋪石板相通,整齊清潔,晴無塵揚,雨無泥濘。

來源:鳳凰網華人佛教綜合

景點位置

中國福建省泉州市鯉城區(qū)西街176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