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陽天后宮

泗陽天后宮

天后宮整體建筑原前后兩幢,臨街面(騾馬街)的叫前廟。前廟東壁磚雕“河清”,西壁磚雕“海晏”;“河清”、“海晏”,乃預祝“天下太平”之意。主體建筑稱后殿,規(guī)模宏敞,殿宇輝煌。建造時,設計、用料、施工一應皆為外地人,特別是建筑藝術,雕梁畫棟,磚雕石刻,小瓦飛檐,都融合了閩南文化的因素。傳說大廟落成,人們膜拜三天,可謂盛極一時。

天后宮又稱天妃宮,祭祀的神像,相傳為宋代福建莆田湄州林氏女,名默,她是掌管海上航運的海神,好善樂施,常只身搶救海難漁民,援助漁業(yè),功德無量,是沿海地區(qū)人民心目中的保護神。清康熙十九年(公元1690年)統(tǒng)一臺灣時,據(jù)說,因此神顯圣助陣,神號便由天妃晉封天后,閩商把他們會館建成天后宮,反映了他們的尊祟信仰和爭奪市場的鄉(xiāng)土凝聚力量,同時也寄托了他們牽車服賈、遠客他鄉(xiāng)、祈求神佑、經商順暢的心理。

閩商的這種南來文化一直得到泗陽人民的認同。宋金以來,泗陽人民飽受水災之苦,也把治水的愿望寄托天后,每年神的生日(農歷四月十四,也有為四月初八日)和朔望日,群眾到天后宮進香,祈禱,形成習俗。1990年增補出版、由江澤民同志題寫書名的大《辭海》中的"媽祖"辭條注明:我國奉為“天后”的女神林默,即是浙江、福建、臺灣乃至港澳地區(qū)祖祖輩輩焚香供奉的“媽祖”神,特別在港澳臺地區(qū),她的威靈深深地刻在人民群眾的心中。敬奉“媽祖”的習俗由南而北,深刻說明我國大陸與港澳臺地區(qū)歷史文化悠久的一致性與不可分離的血肉聯(lián)系。

泗陽天后宮建筑時間無考,從建筑風格、營造法式上看,從泗陽近代經濟發(fā)展史的角度分析,當為晚清時期,作為“古代建筑”,也是泗陽目前唯一的一處遺存。

經調查實測,天后宮大殿為硬山造,檐高6米,總高8.3米,臺基高0.49米,臺明進深0.37米,面闊5間,共計20.6米,進深7檁,步架間距1.78米,4柱,5架明梁,月梁雕刻花紋裝飾。前廟面闊6間,梁架結構一般,目前兩幢建筑均經局部程度不同的改造性維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