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渠龍口

大渠龍口

大渠龍口

圖伯特,清代歷史檔案里只留下星星點點的記錄,但是,在民間,他被認為是對西遷的錫伯人生存和發(fā)展影響最大的人物。光緒年間,為了銘記圖伯特的功績,錫伯族人民在渠首龍口和他的故里納達奇牛錄,分別建造了“圖公祠”。1994年,錫伯族人民捐資在納達奇牛錄重修了圖伯特紀念館,成為人民緬懷他的重要場所。

圖伯特挖的這條大渠龍口在察布查爾縣城東南40多公里的山口,是個無壩龍口,大渠由這里從伊犁河引水。1802年(嘉慶7年)農(nóng)歷10月,也就是錫伯族西遷到伊犁后的37年,在錫伯營總管圖伯特的帶領下,察布查爾大渠正式動工開挖。終于在1808年(嘉慶13年),歷時6年,挖成深一丈、底寬一丈二、面寬三丈,自東向西一條長約100公里的大渠開挖成功。它象一條巨龍在察布查爾平原上,灌溉著兩岸干旱少雨的土地,當時稱作“察布查爾布哈”。察布查爾,是錫伯語,即“糧倉”之意;布哈即“大渠”。顧名思義,這一名稱即標志大渠將發(fā)揮的效益,也反映了錫伯族祖先追求糧豐民富、安康幸福的美好心愿。

大渠的建成,使錫伯人的耕地由1萬多畝擴大到8萬多畝。沿伊犁河南岸居住的幾個牛錄先后遷到大渠兩岸,八個牛錄就沿察布查爾大渠順勢分布,修筑城堡,定居了下來。正是察布查爾大渠的建成,使萬古荒原變成糧倉,出現(xiàn)了村落相望,阡陌相連的景象。史學家和社會學者們有這樣一個共識,正是這條大渠的修成,最終改變了西遷錫伯人的命運。

1954年3月17日成立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時,就以渠名作為縣名的。直到今天,察布查爾大渠在當?shù)氐霓r(nóng)、牧業(yè)生產(chǎn)中仍然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在大渠建成的第二年,1809年(嘉慶14年)54歲的圖伯特因開挖大渠的特殊功績,赴北京受到嘉慶皇帝嘉獎。他也成為錫伯族西遷45年后,第一次獲準回東北老家探親的人。在錫伯族的史詩《西遷之歌》里,人們把對圖伯特的贊美融化在歌聲里,代代相傳。